埃塞俄比亚服装工人每月收入仅 26 美元
埃塞尔比亚为非洲人口第二多的国家,1.05 亿人口仍很大程度上依赖农业生存,人均寿命 66 岁。该国面临严重干旱与贫困。1991 年通过武装斗争上台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EPRDF)执政至今,二战间曾被意大利法西斯短暂占领。
报告由纽约大学斯特恩商业与人权中心发布,名称为“埃塞俄比亚制造:服装行业新前沿面临的挑战”。研究人员于该国首都南部约有 2.5 万工人的重要园区 Hawassa 内进行调研,该员工数字预计将增加到 6 万人。
报告指出,埃塞俄比亚政府为寻求非洲大陆领先的制造业中心地位,向国外投资者抛出大量劳动意愿,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供应商在其主要园区已开设工厂,但其劳动力薪酬不到孟加拉国众所周知低收入的一半,即便增加津贴,也无法保障工人基本生活需求。员工正对酬劳与工作条件变得不满,越来越多人通过停止工作或辞职来抗议。
报告显示,工厂平均每 12 个月更换一轮所有工人,工人多为年轻女性,接受培训较少,服装厂运转效率低下。
“埃塞俄比亚政府、全球品牌、外国制造商都想推动创造出‘埃塞俄比亚制造’品牌,但却未料到基本工资对工人而言实在太少了,”报告里称。埃塞俄比亚针对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未设最低工资标准。
服装厂月薪资水平在 14 个被挑选国家中的排名,从上至下分别为:土耳其、中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南非、肯尼亚、柬埔寨、越南、莱索托、老挝、孟加拉国、缅甸、埃塞俄比亚。图片截自报告。
实际上,每月 26 美元的工资水平参考了该国政府雇人的最低入门薪酬,比如地板清扫工,服装厂工人起初为此条件受吸引,这能视为一种手段。埃塞俄比亚人口在非洲仅次于肯尼亚,但肯尼亚同行每月赚 207 美元,报告显示的中国服装厂工人每月赚 326 美元。另一份 2013 年政府调查发现,52 %该国受雇员工的月收入低于 35 美元。
而政府希望该国服装出口从现在的 1.45 亿美元增加到每年 300 亿美元。这一数字被批评“不切实际”,事实是低工资与培训缺失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伴随定期罢工与高流失率。
报告认为,除低廉薪资的不可持续,该国服装制造业另一挑战来自原材料几乎依赖进口,约 14.8 万英亩土地用于种植棉花,其余则用于经济作物。 Hawassa 园区的大部分面料来自埃塞尔比亚之外。
这类情况与孟加拉国近似,由于无法发展本国供应链,孟加拉国生产的服装部件均为进口,因此它的工厂大多局限于剪裁与缝制。相比较下,中国服装厂已从简单的 T 恤、裤子生产,转至更复杂、多元且较高价值的生产,类似行业有汽车与电子设备。
至于埃塞尔比亚是否该借鉴于中国或是孟加拉国,报告的研究人员未给出答案,但敦促政府尽快确立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培养劳工委员会为工人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