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老手艺:纳鞋底
8月08日讯,纵观鞋履的演变史,鞋文化始终贯穿在百姓的手工技艺中,融汇在芸芸众生的民俗生活中,蕴藏在华夏民族的文化遗产中。草鞋、木屐、十果鞋、绣花鞋、粘靴、皮鞋……从鞋文化角度可以感受中国历史的变迁。
而手工布鞋对于许多60后、70后的人来说,更是无法忘怀的物件了,在老家的某个角落里,也许还能找到童年的记忆。锥子,是做布鞋必不可少的物件之一。鞋底儿厚实,必须要用锥子扎眼,然后再用针线纳好勒紧,一针一线,在巧妇手中一来一回熟练地翻飞。鞋底儿要想纳得平平整整,服服帖帖,针脚均匀细密,没有多年的功底是不行的。后来,橡胶鞋底儿和塑料鞋底儿相继问世,并逐渐普及,许多家庭做鞋都使用直接买的鞋底儿,用布料剪一个鞋帮儿缝好,就是一双新鞋,比起布鞋底儿,省去了好多力气,既经久耐用,又不怕潮湿,可谓两全其美,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千层底鞋这门手艺渐渐变少了。现在穿布鞋的人越来越少,会做布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估计现在妈妈辈的人会做鞋的已经很少了。而千层底布鞋,也成了许多人的一抹乡愁。
在平遥古城海子街的晋福祥鞋文化博物馆,这些跟鞋有关的各种物件都可以找到。这座鞋文化博物馆收藏了历代各种鞋履文物1000余双,千层底、婚庆鞋、绣花鞋……每双鞋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每双鞋都蕴含着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将鞋履文化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博物馆分四个展馆六大板块。第一展馆为中国鞋履文化发展历史馆,以断代史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鞋文化史,反映鞋履物质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的独特性和延续性。第二展馆为山西鞋履文化历史馆,以11个故事展现了山西6个地区不同的鞋履文化,在展现历史文化的同时,更增加了趣味性,不仅有历代各种鞋履文物1000余双,还有关于鞋的手工艺品、生活用品等。第三展馆为平遥晋福祥鞋业发展历史馆,详细介绍了晋福祥的创立、传承、转型与创新。第四展馆为科技互动体验馆,集科技互动体验与展销于一体,各种布鞋、绣花鞋让人们叹为观止。
晋福祥鞋文化博物馆的创立者王国中及其子王岳飞,是地地道道的鞋履文化的行家。王国中继承了祖辈的手工制布鞋手艺,儿子王岳飞则将祖辈的工匠精神和晋商文化有机结合,致力于打造平遥制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鞋履文化。作为晋福祥手工制鞋的第四代传承人,王岳飞认为,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传承鞋履文化,不仅要把制鞋技艺传下来,而且要把祖辈的工匠精神和晋商文化有机结合,积极打造平遥制鞋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最初的勤学钻研做鞋谋生计,到如今的传承手工布鞋技艺,传播鞋履文化,王国中一家四代人真正爱鞋、懂鞋,带着情怀在做鞋,用心传播布鞋文化精髓、创造布鞋文化价值。来到晋福祥鞋文化博物馆,看到一针一线做的布鞋,会让人们穿过光阴的缝隙,在回眸的斑斓光影里,体会那份美好、那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