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福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创新能力
福建省“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打造“六四五”产业新体系,加大重要产品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升产业基础制造和协作配套能力,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智能化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福建已形成汽车新能源产业、鞋服及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产业等具备优势的产业链供应链。当前,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省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自主性、创新型、安全性和可控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区域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实现上述战略规划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我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创新能力。
夯实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密切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合作,打通堵点断点环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应急能力和协同能力,一体推进强链补链延链,打造一批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标志性产业链。针对产业链供应链不同环节,差异化培育优质企业,促进大企业做优做强、中小企业做精做细,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活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一要加快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一批占据产业链主导地位,具有全球较强竞争力和高成长性的优势企业,支持企业对标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加强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系统集成能力建设。二要建设一批具有产业链供应链主导地位,在全国乃至全球有较强竞争力和高成长性的优势企业,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生态型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大力培育扶持高新技术重点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和跨领域产业链横向拓展。三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重点企业牵引带动作用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主力军作用,深度整合上下游要素资源,以点带线、以线扩面,带动提升上下游中小企业创新协同能力。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从福建发展战略高度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布局进行优化重组,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零部件研发制造、系统集成能力建设。攻关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产业链关键产品国产化替代,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水平,补齐产业基础短板和关键缺失环节。深入实施品牌质量提升工程,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实施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工程,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布局合理、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国家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这类园区,持续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设,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创新协同,为产业生态培育提供坚强保障。遵循企业成长规律,运用技术改造专项等资金帮助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升关键环节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融资畅通能力,支持金融机构针对“链主”企业实施“一企一策”,为上下游企业打造“1+N”全方位金融服务方案,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创新的资源支持。
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福建省内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一体化机制体制。以福厦泉三市为中心,建设我省科技创新资源统筹服务平台联盟,促进各类科技资源的汇聚、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面向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提供智能化、定制化服务,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及增值。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区域产学研科技创新协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引进全球知名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国际科技组织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提升创新资源有效共享。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战略窗口期,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产业协作,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可靠性、不可替代性和国际竞争力。首先,要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抓住当前国家引导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历史机遇,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完善产业配套、厚植人力资源,建立产业跨地区转移利益共享合作机制,支持共建产业合作园区,特别是省内区域协调发展区内的产业转移升级与合作。其次,要完善产业链精准招商机制。以开发区为主体,针对产业链短板弱项,对照招商图谱精准招商,推行产业链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股权招商等方式,尽快集聚一大批优质项目、龙头企业、高端研发机构,加强省内区域间产业链互补合作。再次,要加强全球化产业链合作。培植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头引领作用,以半导体、信创、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为重点,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协同创新,培育嵌入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关键性拳头产品。优化完善营商宜商环境,构建协同创新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和配套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核心企业集聚,不断推进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力与现代化水平,促进福建省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厦门理工学院教授。本文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扎实推进福建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