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集团牵头成立“体育用品产业创新联合体” 全球开放式创新网络再升级
【2024年10月30日,北京讯】在今天《哈佛商业评论》中国年会活动现场,安踏集团牵头,联合在材料科学、运动科学、设计工艺等专业科研水平国内领先的清华大学、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以及运动鞋服供应链上游的中石化、申洲国际、超盈纺织等领军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体育用品产业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
在启动仪式上,安踏集团COO陈科、中国工程院俞建勇院士、徐卫林院士及奥运冠军武大靖等代表一起按下了按钮,宣告“体育用品产业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
作为行业内首个创新共同体组织,“联合体”将围绕产学研合作,在设立关键技术清单、制定技术转化路线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布局知识产权专利等方面探索出科学高效、兼顾各方需求的机制与流程,为中国体育用品产业打通技术成果规模化转化应用的链路,实现从实验室到货架的创新闭环蹚出一条新路。
希望‘联合体’能够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优势,以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课题,提升体育用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希望各参与方在未来能够紧密合作、共同努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标准为引领,推动体育用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期待在我们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能将‘联合体’打造成为全球行业的创新高地和标准制定者。
在圆桌论坛环节中,安踏集团服配采购副总裁林泽强、鞋采购副总裁朱双虹从“满足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与战略合作伙伴协同突破行业技术难点”“提前布局下一代趋势和方向”三个角度,详述了安踏集团如何打造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具体实践。陶氏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朱成怡、美利肯亚太区总裁赵晓东博士、中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立新和清华美院副院长赵超分别从全球供应链及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视角,分享了积极融入全球化创新体系的经验和成果。
此次安踏集团牵头成立“体育用品产业创新联合体”,旨在通过整合包括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在内的产业内外优质资源,协同创新、联合攻关,提高创新效率及成效,实现技术突破,最终代表中国体育用品产业站在全球行业创新高地。安踏集团将在“联合体”内积极发挥市场需求引导者、战略制定者及行业标准推动者的作用,利用自身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洞察能力,引导设定联合攻关课题、统筹整合资源、推动各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安踏集团将与其他“联合体”成员单位一起,在多个前沿课题开展研究与成果落地。包括高性能材料领域的防水透湿膜“安踏膜”、既有棉感亲肤又有高性能化纤特性的“斐乐柔心纱”、定义跑鞋行业缓震标准的PG7、解决行业痛点的“耐高温聚乙烯”、智能穿戴技术领域的“无电池智能发光纤维”,以及绿色制造工艺领域的鞋服智能化生产线“灯塔工厂”等。
“联合体”设立了目标:短期将完成组织建设,梳理协同创新机制,完成首批科研项目立项与技术研发运营;中期将产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长期致力于成为全球行业第一的创新研发平台,拥有制定全球技术标准的能力,形成全球创新影响力。
论坛现场,陈科在题为“重塑行业边界,打造高质量增长新常态——安踏集团的非颠覆式创新之路”的主旨发言中指出,相对于颠覆行业、与现有产业玩家进行“零和博弈”的颠覆式创新,安踏集团走的是一条与产业上下游共同做大蛋糕的“非颠覆式创新”共赢之路。
安踏集团的创新体系建设,已经从单项目合作、成立校企联合研究院,进阶到联合上下游供应链合作伙伴、高校科研院所成立创新联合体,共同解决行业技术难题,再以此为基础,搭建安踏集团全球创新生态链。
立足于带给消费者“前所未有”的需求满足,以及建立“行业新一代”的产品服务标准,安踏集团已主导搭建了由全球6大设计研发中心、7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250多位专家、800多家供应商共同参与的“全球开放式创新生态网络”。同时,集团不断完善内部创新机制,激励创新行为,打造“人人皆可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激活全价值链创新活力。
自2021年起,安踏集团每年投入数亿元,通过设立“Action创新基金”、商品创新奖评选、校企联合创新等,持续落实完善创新人才的职业发展和评价激励体系,激发员工创新潜力。
“在集团‘1+4+5创新战略’引领之下,依托于集团A-Lab创新实验室和本次成立的体育用品产业创新联合体,安踏集团将在创新的道路上永不止步。”陈科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