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水头 同是一张皮 前后两重天
据一份报表数据显示,今年平阳水头的皮件业产值已从三年前的3亿元上升到14亿元,而曾是当地支柱产业的制革业产值却从31亿元下降到12亿元。同是一张“皮”,境遇则是完全相反的两重天。而这恰恰反映出了平阳县调整产业结构中展现出的喜人变化。
作为“中国皮都”,水头制革业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到2003年6月已拥有制革企业1200多家,转鼓3300多个,年加工猪皮革1.2亿标准张,市场交易量达9000多万张,成为全国最大的猪皮革生产基地、生猪皮交易市场和外贸出口重要集散地。2002年皮革业产值达31.6亿元,是平阳县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皮革业能创造高收入,却也是碧水蓝天的一大“杀手”。为此,平阳县痛下铁腕,对无治污能力的皮革企业实行关闭停产、限制转鼓和取缔,并引导企业转向无污染的皮件加工业。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年7月,该镇5个制革基地内1054家大小企业兼并改造成162家标准企业,限制后的转鼓还要限产轮产,按照规定,每三个转鼓只允许一个开工生产。就这样,为控制排污量,原来的生产能力被缩减了三分之二。
是整治污染,也是调整结构。在整治中,不少制革企业选择了转产。于是,以皮带、皮夹为主的皮件加工企业在水头大量兴起,到目前已有近300家,其中还有不少品牌企业。据介绍,2004年皮带业年产值已达到7亿元,猪皮带产量占据全国一半的市场份额。
“皮件业的发展在水头有着先天的产业链优势,充足的原材料、加工配件、技术工人及庞大的销售网络等都可就地‘消化’。”水头镇副镇长曾大力说,皮件业在当地已从两年前的新兴产业发展为现在的支柱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制革业的“老大”位置。当然,这位置的挪移,也离不开当地政府对皮件业的扶持,一个可容纳近20家标准企业的皮件工业基地刚在去年开建,今年7月又开始进行一个500亩的皮件标准厂房建设。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皮件企业还被“特别照顾”。
“改变传统皮革业生产的落后工艺和走精深加工之路,也是皮革业的发展前途。”水头制革基地管委会副主任潘良东说,水头镇的一些大型皮革企业还在产业内尝试改变产品的生产结构,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猪皮革的无铬鞣清洁生产工艺,以最终实现污水零排放。
短评
调整才是出路
调整产业结构会有“负面”影响:要付出短时期内GDP增幅下降的代价,但从长远计,这却是势在必行之道,也是赢得未来之路。平阳水头在治污中兼施产业结构调整,短短三年产生了皮革业产值下降的“负面”影响,但在调整中发展起来的皮件业却异军突起,也在短短三年内,消除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初始之痛,并为整个水头的产业长远发展寻找到了未来之路。
乍一看,调整产业结构是一个“鱼与熊掌”的两难问题,它考验政府的决策和变通能力。从水头看,眼前红火了多年的皮革制造业,是富民和税源之业,是一个地方的支柱产业,但这个产业却严重地污染环境。单单就舍弃这个产业,保护了环境,却也失去了百姓的就业致富门路,最终丢掉了这条“鱼”,而通过结构调整,政府扶持了新兴的皮件加工业,既除去了污染,保护了环境,又使地方有了新的产业支撑,可谓是“鱼”与“熊掌”兼得了。
- 上一篇:皮毛业为主导 肃宁收入四年翻两翻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