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皮革之都振兴县域经济
2006-03-07 08:48:53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报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肇源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大庆外围油田腹地,是全省农牧大县。2004年县级经济综合实力列全省第18位,财政收入居全省十强县行列。但认真审视县情,一产大、二产小、三产弱的矛盾依然突出,尤其是财源结构单一,油财政一柱擎天,存在较大的风险。为规避财政风险,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我们采取顺势而为、错位发展的方略,把发展皮革业上升为培育支柱产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替代财源的战略高度来对待,重点突破,强力推进。
所说顺势而为,一是顺应皮革产业发展之势。皮革业是一个高产值、高附加值的产业,素有软黄金之称。无论国内国外,凡是皮革业集中的地区,一定是经济增长快、经济实力强的地方,谁重视和发展皮革业,谁就开辟了兴县富民的重要渠道。二是顺应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之势。由于受资源、能源和环保等方面限制,广州、温州等发达地区的皮革工业正在向北方梯度转移,我省具有优势能源、廉价劳动力、资源主产区等诸多优势,是北迁客商的首选之地。三是顺应主辅换位之势。省委提出主辅换位以来,畜牧业快速发展,以肉、乳为主的畜牧加工企业遍地开花,而皮革加工业却是一个空白。发展皮革加工是畜产品加工的配套产业,可以拉长畜牧产业链条,有力地推动主辅换位进程。四是顺应闲置资产开发之势。座落于我县的原省第三监狱搬迁后,留有工厂化的狱舍及配套辅助设施,交通相对便利,周边村舍稀疏,适应园区化的产业布局需要。买断这块资产建皮革工业园区,既解决了企业用地、建厂房等瓶颈问题,也产生了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和升值的放大效应。
所谓错位发展,就是要错开区域间产业布局雷同之位。相对而言,县域经济是一种边缘经济,受发展空间所限,容易造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结构,热点行业、热门项目往往是一轰而上。发展皮革产业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路子。在全省大力实施主辅换位的背景下,催生了一大批以肉乳加工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相互竞争之势,而目前整个东北地区还没有一家成规模的皮革加工企业,此时我们发展皮革产业,不仅可以抢占先机,整合东北皮革资源,而且能够有效避免省内产业趋同和由此产生的恶性竞争。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举全县之力,于2004年5月份启动建设了大庆肇源皮革工业园区。到目前,园区主体框架已经搭起,按照环保优先、基础完备、企业支撑的原则,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7.1亿元。其中地方投资1亿元,引资6.1亿元。具备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日处理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工程已近尾声,基础设施达到了五通一平,与广州、温州、福州等地的客商签定协议项目31个,9户企业相继入驻,其中3个项目试生产,到年底可实现产值2,000万元。未来几年,皮革工业园区的发展设想是:按照产业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科学化、投资多元化的五化标准,以环保工业和循环经济为方向,以建设百亿元园区和区域专业化工业城为目标,以承接和发展皮革精深加工产业为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打造行业品牌,创建国内一流、东北最大的中国北方皮革之都。
一、优化创业环境,增强园区承载能力
瞄准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和百亿园区三大目标,全面实施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工程,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园区建设和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来抓,进一步增强园区品位,提升园区功能。一要扩大生产区。采取出售、租赁、委托经营、拍卖经营权、BOT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和融通资金,加快提升生产区功能。在现有制革加工区的基础上,启动皮鞋、皮衣、皮具皮件、真皮沙发、皮革五金件及化工原料五个加工区,新增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划区组团,连片开发,扩大生产区规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共享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启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皮革专业批发大市场建设,推行客商零等待,确保企业入驻即可投入生产。二要完善生活区。启动园区供热、上下水和天然气入园工程,实现路、电、热、气、水、通讯、消防等设施全部配套,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把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全面开展亮化、绿化、美化,建设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人居良好的现代化皮革工业城。三要提升服务区。坚持把园区当作特区建,在环保、税费、土地、市场开发等方面制定专项优惠政策,用最优惠的条件与投资方合作,增强对招商的吸引力;要进一步完善管委会职能,推行全天候、一条龙、首问式、窗口式等行之有效的办法,为企业提供物流配送、产业配套、劳动用工、信息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让客商安心生产、舒心生活、放心经营。
二、大力招商引资,壮大产业集群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园区建设的主推动力,对内强载体,对外广引联,促进企业聚集,发展集群经济,让皮革产业在园区内呈放射状延伸、扩展。要紧紧围绕皮革精深加工项目和皮革知名企业,继续采取四定方式,紧紧盯住温州、广东、河北等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重点吸引国内国际优势资本和项目进入。尤其在引进国内外知名公司和品牌上取得突破,提高二期工程项目品位和综合竞争力。到2010年,在现有入驻企业基础上,引进皮革深加工企业20户以上,年加工牛皮200万张、猪皮300万张、羊皮500万张、狐貉貂皮150万张、皮鞋1,000万双、裘皮服装20万件、皮革服装150万件、皮具360万件、皮革手套1,800万件、真皮沙发和座垫4万套、再生革150万张、皮带500万条、皮革五金件3,000万套、皮革化工材料1,000吨,年实现产值117亿元,税金4.7亿元,并积极运作上市,形成集产、学、研一体,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配套化的综合皮革加工城,拉动交通、运输、包装、餐饮、商服、房地产、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年增加收入10亿元,安排就业30,000人。
三、广泛聚集皮源,扩张原料基地皮张是园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本着内外兼顾,多条腿走路的原则,建立稳固的皮张供应网络,千方百计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保证。一要加快发展畜牧业,做大基础皮源。坚定不移地实施农转牧战略,着力走好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推进畜牧养殖提质增量。到2008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要达到12万头、羊90万只、猪56万头,狐、貉37万只,实现龙头与基地同步发展,同生共荣。二要积极筹建市场,聚集外埠皮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推进皮革交易大市场建设进程,力争3-5年的时间,把肇源皮革交易大市场建成集交易、展示、信息交流、仓储、配送、货运以及金融结算等功能于一体,东北最大、国内一流,辐射俄罗斯、外蒙等周边国家的皮革专业交易中心和皮源集散地。三要组建专业协会,发展订单皮源。围绕皮革产业开发,积极组建肇源皮革协会,在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基地、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间架起协调、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要发挥协会组织与金锣、浩月等省内外与皮革产业相关的大中型企业的沟通和协作,发展皮源订单,全方位调度皮源。加快培养皮革经纪人队伍,在信息、项目、政策、资金等方面,对经纪人进行扶持,使原皮贮藏、贩运、销售等环节有更多的能人参与。
四、完善科研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把提高科技含量作为园区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重点完善三个体系,强化三个支撑。一是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强化人才支撑。依托县内电大、职高、技校等教育教学阵地,采取企业定人才标准、学校负责技术培训、政府负责培训费用的方式,培养一支专业技术队伍;通过公开选聘、引进录用等方式,提高管委会人员管理能力,培养一支适应皮革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管理者队伍。二是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强化技术支撑。组建皮革产业研究所,加大与国内外皮革产业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吸引科研机构和专业院校进入园区开展多种形式的院园合作,支持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逐步成为科研开发投入的主体,为建设皮革之都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完善信息发布体系,强化信息支撑。创建大庆肇源皮革网,加快数字园区建设,宣传推介园区,让全国乃至世界知道园区,把更多的皮革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到园区,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五、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
把皮革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典范工程来建设,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实现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线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向转变,达到节约资源、提高效益、改善环境的目的。一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积极探寻和使用目前已被工业化证实的浸水、浸灰、脱灰和软化、铬鞣、涂饰等先进技术,使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加大皮革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促进企业群之间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积极探索循环利用新模式。在水的循环利用上,在确保污水排放标准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养鱼、灌溉和注入油田井下等工农业循环用水新方式,争取到2006年,园区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50%,2010年达到80%;在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上,积极寻找使化工污泥由无机变有机的新途径,争取在发展有机肥料上取得新突破;在铬、汞等有害物质的循环利用上,积极寻找回收、提纯、再利用的新方法,提高附加值,促进皮革产业良性发展,努力把园区建设成环保工业的典型,循环经济的代表。
所说顺势而为,一是顺应皮革产业发展之势。皮革业是一个高产值、高附加值的产业,素有软黄金之称。无论国内国外,凡是皮革业集中的地区,一定是经济增长快、经济实力强的地方,谁重视和发展皮革业,谁就开辟了兴县富民的重要渠道。二是顺应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之势。由于受资源、能源和环保等方面限制,广州、温州等发达地区的皮革工业正在向北方梯度转移,我省具有优势能源、廉价劳动力、资源主产区等诸多优势,是北迁客商的首选之地。三是顺应主辅换位之势。省委提出主辅换位以来,畜牧业快速发展,以肉、乳为主的畜牧加工企业遍地开花,而皮革加工业却是一个空白。发展皮革加工是畜产品加工的配套产业,可以拉长畜牧产业链条,有力地推动主辅换位进程。四是顺应闲置资产开发之势。座落于我县的原省第三监狱搬迁后,留有工厂化的狱舍及配套辅助设施,交通相对便利,周边村舍稀疏,适应园区化的产业布局需要。买断这块资产建皮革工业园区,既解决了企业用地、建厂房等瓶颈问题,也产生了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和升值的放大效应。
所谓错位发展,就是要错开区域间产业布局雷同之位。相对而言,县域经济是一种边缘经济,受发展空间所限,容易造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结构,热点行业、热门项目往往是一轰而上。发展皮革产业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路子。在全省大力实施主辅换位的背景下,催生了一大批以肉乳加工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相互竞争之势,而目前整个东北地区还没有一家成规模的皮革加工企业,此时我们发展皮革产业,不仅可以抢占先机,整合东北皮革资源,而且能够有效避免省内产业趋同和由此产生的恶性竞争。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举全县之力,于2004年5月份启动建设了大庆肇源皮革工业园区。到目前,园区主体框架已经搭起,按照环保优先、基础完备、企业支撑的原则,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7.1亿元。其中地方投资1亿元,引资6.1亿元。具备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日处理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工程已近尾声,基础设施达到了五通一平,与广州、温州、福州等地的客商签定协议项目31个,9户企业相继入驻,其中3个项目试生产,到年底可实现产值2,000万元。未来几年,皮革工业园区的发展设想是:按照产业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科学化、投资多元化的五化标准,以环保工业和循环经济为方向,以建设百亿元园区和区域专业化工业城为目标,以承接和发展皮革精深加工产业为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打造行业品牌,创建国内一流、东北最大的中国北方皮革之都。
一、优化创业环境,增强园区承载能力
瞄准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和百亿园区三大目标,全面实施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工程,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园区建设和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来抓,进一步增强园区品位,提升园区功能。一要扩大生产区。采取出售、租赁、委托经营、拍卖经营权、BOT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和融通资金,加快提升生产区功能。在现有制革加工区的基础上,启动皮鞋、皮衣、皮具皮件、真皮沙发、皮革五金件及化工原料五个加工区,新增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划区组团,连片开发,扩大生产区规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共享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启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皮革专业批发大市场建设,推行客商零等待,确保企业入驻即可投入生产。二要完善生活区。启动园区供热、上下水和天然气入园工程,实现路、电、热、气、水、通讯、消防等设施全部配套,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把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全面开展亮化、绿化、美化,建设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人居良好的现代化皮革工业城。三要提升服务区。坚持把园区当作特区建,在环保、税费、土地、市场开发等方面制定专项优惠政策,用最优惠的条件与投资方合作,增强对招商的吸引力;要进一步完善管委会职能,推行全天候、一条龙、首问式、窗口式等行之有效的办法,为企业提供物流配送、产业配套、劳动用工、信息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让客商安心生产、舒心生活、放心经营。
二、大力招商引资,壮大产业集群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园区建设的主推动力,对内强载体,对外广引联,促进企业聚集,发展集群经济,让皮革产业在园区内呈放射状延伸、扩展。要紧紧围绕皮革精深加工项目和皮革知名企业,继续采取四定方式,紧紧盯住温州、广东、河北等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重点吸引国内国际优势资本和项目进入。尤其在引进国内外知名公司和品牌上取得突破,提高二期工程项目品位和综合竞争力。到2010年,在现有入驻企业基础上,引进皮革深加工企业20户以上,年加工牛皮200万张、猪皮300万张、羊皮500万张、狐貉貂皮150万张、皮鞋1,000万双、裘皮服装20万件、皮革服装150万件、皮具360万件、皮革手套1,800万件、真皮沙发和座垫4万套、再生革150万张、皮带500万条、皮革五金件3,000万套、皮革化工材料1,000吨,年实现产值117亿元,税金4.7亿元,并积极运作上市,形成集产、学、研一体,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配套化的综合皮革加工城,拉动交通、运输、包装、餐饮、商服、房地产、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年增加收入10亿元,安排就业30,000人。
三、广泛聚集皮源,扩张原料基地皮张是园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本着内外兼顾,多条腿走路的原则,建立稳固的皮张供应网络,千方百计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保证。一要加快发展畜牧业,做大基础皮源。坚定不移地实施农转牧战略,着力走好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推进畜牧养殖提质增量。到2008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要达到12万头、羊90万只、猪56万头,狐、貉37万只,实现龙头与基地同步发展,同生共荣。二要积极筹建市场,聚集外埠皮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推进皮革交易大市场建设进程,力争3-5年的时间,把肇源皮革交易大市场建成集交易、展示、信息交流、仓储、配送、货运以及金融结算等功能于一体,东北最大、国内一流,辐射俄罗斯、外蒙等周边国家的皮革专业交易中心和皮源集散地。三要组建专业协会,发展订单皮源。围绕皮革产业开发,积极组建肇源皮革协会,在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基地、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间架起协调、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要发挥协会组织与金锣、浩月等省内外与皮革产业相关的大中型企业的沟通和协作,发展皮源订单,全方位调度皮源。加快培养皮革经纪人队伍,在信息、项目、政策、资金等方面,对经纪人进行扶持,使原皮贮藏、贩运、销售等环节有更多的能人参与。
四、完善科研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把提高科技含量作为园区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重点完善三个体系,强化三个支撑。一是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强化人才支撑。依托县内电大、职高、技校等教育教学阵地,采取企业定人才标准、学校负责技术培训、政府负责培训费用的方式,培养一支专业技术队伍;通过公开选聘、引进录用等方式,提高管委会人员管理能力,培养一支适应皮革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管理者队伍。二是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强化技术支撑。组建皮革产业研究所,加大与国内外皮革产业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吸引科研机构和专业院校进入园区开展多种形式的院园合作,支持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逐步成为科研开发投入的主体,为建设皮革之都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完善信息发布体系,强化信息支撑。创建大庆肇源皮革网,加快数字园区建设,宣传推介园区,让全国乃至世界知道园区,把更多的皮革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到园区,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五、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
把皮革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典范工程来建设,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实现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线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向转变,达到节约资源、提高效益、改善环境的目的。一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积极探寻和使用目前已被工业化证实的浸水、浸灰、脱灰和软化、铬鞣、涂饰等先进技术,使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加大皮革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促进企业群之间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积极探索循环利用新模式。在水的循环利用上,在确保污水排放标准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养鱼、灌溉和注入油田井下等工农业循环用水新方式,争取到2006年,园区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50%,2010年达到80%;在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上,积极寻找使化工污泥由无机变有机的新途径,争取在发展有机肥料上取得新突破;在铬、汞等有害物质的循环利用上,积极寻找回收、提纯、再利用的新方法,提高附加值,促进皮革产业良性发展,努力把园区建设成环保工业的典型,循环经济的代表。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 上一篇:环保不走过场 湖南叫停湘乡皮革工业园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