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鞋里的财富密码
2006-07-03 08:18:42 来源:中国鞋网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6月18日,成都市温江区永胜镇。在近千平方米的厂房内,100多名农民工在流水线上分工协作,精美的童鞋一双双地生产、包装出来,一派繁忙景象。
鞋厂老板何树良给记者的印象是相貌平常,着一身朴实的休闲装。不过,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出他的精明来。不远处,一辆雪佛莱商务车静静停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你都看不出,7年前的他险些走投无路。
借力翻身
多年前,何树良曾从事屠宰与冷冻方面的生意。1999年之后,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一些私营屠宰厂销售注水猪肉的事被大肆曝光,全川的猪肉销售都受到冲击,何树良的生意几乎血本无归。为了生存,何树良萌发开办鞋厂的念头。
产鞋工业对资金规模要求不高,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也不高,进入门槛较低,所以永胜镇陆陆续续已经办起了17家鞋厂。从手工制鞋所需的熟练工人,到原材料的供应,到熟悉生产经销各环节,当地的“先行者”为何树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当时的永胜镇已是远近闻名的皮鞋生产地,何树良开店正好“借力翻身”。1999年3月,何树良用借贷来的10万元,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100平方米的厂房,他的皮鞋手工作坊就这样开张了。
设计为大
鞋厂开工了,问题一个个就来了。原料、鞋面的问题好解决,从成都染房街购进,成本不高。最重要的是版型设计,当时永盛镇有6家私营设计坊,何树良第一次没经验,图价格便宜,贸然走进一家,结果设计出来的款式还行,但尺寸细节粗糙,一上流水线,十几个熟练工人顿时傻眼:随便怎么做,做出的鞋底面与梆面始终不能顺利对接,把何树良急得团团转……
后经永盛镇鞋业协会会长汪福泉牵线,他高薪聘用了雅安皮鞋厂制作车间的主任。有了名师指路,何树良自己又加紧学习,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他考察了南方诸省的10余个鞋厂,对底样、楦样设计、梆样设计、梆面、底工等6道工序都熟记于心。有了成型的技术支撑,他的童鞋生产终于有了足够的底气。
低价出击
“到了1999年下半年,鞋厂每天的生产能力达到60双。”何树良回忆说,每天清晨6点钟天蒙蒙亮,“喝完一碗稀饭,我就坐上路边的电动车赶到乡镇中心的中巴车站,把垒好的60双童鞋,运到成都荷花池市场销售。”
在荷花池市场童鞋销售区,有上千家销售商,何树良拿着自己的产品,挨家挨户地推销,“别人20元一双,为了尽快出货,我就比别人低两三元。”由于他的童鞋款式新,品质好,销售商拿到货很快销售一空,慢慢地何树良就有了一批固定的买主。在最初闯销路时,由于打的是低价牌,几乎有一个月时间何树良都没有利润可言,就是为了让买主信任。“一回生二回熟,后来我有了信誉,摆摊的商家甚至主动求购。”
背靠大树
2003年,何树良靠产品品质及在圈内的人脉,与广州大都市鞋类批发市场最大经销商卢锦梅签约,卢锦梅每年收购何树良的男式童鞋3万双。“当时我们的年加工能力达7万双,卢总吞掉了我们近一半的货品,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资金用于品质、款型的提升!”何树良对此心怀感激。
当年5月,何树良随政府组团到温州的大型鞋业企业考察,当地先进的技术、品牌、管理理念让他大开眼界。回来后,何树良投资40万元,把厂房扩建到900多平方米,增添两条半机械化生产线,极大提高了生产能力;产品也由单一的男式童鞋向多花色多品种转变;并从省、市级大型超市向全国市场拓展。
2003年8月,在成都举行的西部皮鞋展上,何树良带来参展的几款男式童鞋,让前来参观的鞋业巨擎“双星”老总汪海刮目相看,并于展览结束后专程前往永盛镇考察。回到青岛后,汪海派出专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再次考察,并与何树良的鞋厂达成协议:看款下单,每双加价数元,销售给双星企业。2005年何树良破天荒地接到“双星”大单———年供货7万双,这相当于该厂2002年全年的加工能力。今年,他的童鞋厂成为“双星”的核心工厂。
与“双星”攀亲,使何树良能够及时捕捉国际上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内功。现在何树良的生产能力已达20万双,销往“双星”的约3万双,每双4-5元的利润,其企业年产值近500万元。
然而,何树良有一个梦想,就是拥有一个自己的名牌。何树良考察市场发现:“成都产的鞋质量好,价格低,但在品牌包装和宣传上做得不够好,知名度低,消费者不认同。”2003年,他注册了自己的童鞋品牌,如今,这个品牌正扎实地向南方市场拓展。
鞋厂老板何树良给记者的印象是相貌平常,着一身朴实的休闲装。不过,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出他的精明来。不远处,一辆雪佛莱商务车静静停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你都看不出,7年前的他险些走投无路。
借力翻身
多年前,何树良曾从事屠宰与冷冻方面的生意。1999年之后,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一些私营屠宰厂销售注水猪肉的事被大肆曝光,全川的猪肉销售都受到冲击,何树良的生意几乎血本无归。为了生存,何树良萌发开办鞋厂的念头。
产鞋工业对资金规模要求不高,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也不高,进入门槛较低,所以永胜镇陆陆续续已经办起了17家鞋厂。从手工制鞋所需的熟练工人,到原材料的供应,到熟悉生产经销各环节,当地的“先行者”为何树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当时的永胜镇已是远近闻名的皮鞋生产地,何树良开店正好“借力翻身”。1999年3月,何树良用借贷来的10万元,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100平方米的厂房,他的皮鞋手工作坊就这样开张了。
设计为大
鞋厂开工了,问题一个个就来了。原料、鞋面的问题好解决,从成都染房街购进,成本不高。最重要的是版型设计,当时永盛镇有6家私营设计坊,何树良第一次没经验,图价格便宜,贸然走进一家,结果设计出来的款式还行,但尺寸细节粗糙,一上流水线,十几个熟练工人顿时傻眼:随便怎么做,做出的鞋底面与梆面始终不能顺利对接,把何树良急得团团转……
后经永盛镇鞋业协会会长汪福泉牵线,他高薪聘用了雅安皮鞋厂制作车间的主任。有了名师指路,何树良自己又加紧学习,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他考察了南方诸省的10余个鞋厂,对底样、楦样设计、梆样设计、梆面、底工等6道工序都熟记于心。有了成型的技术支撑,他的童鞋生产终于有了足够的底气。
低价出击
“到了1999年下半年,鞋厂每天的生产能力达到60双。”何树良回忆说,每天清晨6点钟天蒙蒙亮,“喝完一碗稀饭,我就坐上路边的电动车赶到乡镇中心的中巴车站,把垒好的60双童鞋,运到成都荷花池市场销售。”
在荷花池市场童鞋销售区,有上千家销售商,何树良拿着自己的产品,挨家挨户地推销,“别人20元一双,为了尽快出货,我就比别人低两三元。”由于他的童鞋款式新,品质好,销售商拿到货很快销售一空,慢慢地何树良就有了一批固定的买主。在最初闯销路时,由于打的是低价牌,几乎有一个月时间何树良都没有利润可言,就是为了让买主信任。“一回生二回熟,后来我有了信誉,摆摊的商家甚至主动求购。”
背靠大树
2003年,何树良靠产品品质及在圈内的人脉,与广州大都市鞋类批发市场最大经销商卢锦梅签约,卢锦梅每年收购何树良的男式童鞋3万双。“当时我们的年加工能力达7万双,卢总吞掉了我们近一半的货品,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资金用于品质、款型的提升!”何树良对此心怀感激。
当年5月,何树良随政府组团到温州的大型鞋业企业考察,当地先进的技术、品牌、管理理念让他大开眼界。回来后,何树良投资40万元,把厂房扩建到900多平方米,增添两条半机械化生产线,极大提高了生产能力;产品也由单一的男式童鞋向多花色多品种转变;并从省、市级大型超市向全国市场拓展。
2003年8月,在成都举行的西部皮鞋展上,何树良带来参展的几款男式童鞋,让前来参观的鞋业巨擎“双星”老总汪海刮目相看,并于展览结束后专程前往永盛镇考察。回到青岛后,汪海派出专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再次考察,并与何树良的鞋厂达成协议:看款下单,每双加价数元,销售给双星企业。2005年何树良破天荒地接到“双星”大单———年供货7万双,这相当于该厂2002年全年的加工能力。今年,他的童鞋厂成为“双星”的核心工厂。
与“双星”攀亲,使何树良能够及时捕捉国际上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内功。现在何树良的生产能力已达20万双,销往“双星”的约3万双,每双4-5元的利润,其企业年产值近500万元。
然而,何树良有一个梦想,就是拥有一个自己的名牌。何树良考察市场发现:“成都产的鞋质量好,价格低,但在品牌包装和宣传上做得不够好,知名度低,消费者不认同。”2003年,他注册了自己的童鞋品牌,如今,这个品牌正扎实地向南方市场拓展。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 上一篇:“天路”开通 温州市鞋服企业注目西藏市场
- 下一篇:蔡崇信豪赌估值30亿欧元的脏脏鞋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