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反倾销企业应诉利大于弊
欧盟对中国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再次让中国企业在反倾销上栽了跟头。回顾近年来国际贸易中愈演愈烈的反倾销浪潮,中国已经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受到的反倾销调查竟占到了全球反倾销调查的七分之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加剧,国家经济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少国家迫于国内制造业的压力,倾向于把反倾销合法化、制度化。根据中国国际招标网所掌握的数据,从1979年到2004年8月底,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高达593起,涉案金额达数百亿美元。其中,仅2005年1至8月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就有33起,涉及金额超过10亿美元,同比增长26.2%。欧盟是最早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和地区,对华立案数量也居全球之最,只要对欧盟有出口业务的中国企业,都可能碰上欧盟反倾销调查。
目前中国企业应诉反倾销案件时,遭遇超过九成的败诉率。个中原因很复杂。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企业或整个行业被推到反倾销的台前,但国内尚未形成权威的应诉主体,组织松弛,应诉率非常低。大部分企业一旦被调查、指控,他们首先希望的是行业内的大企业代为出头,而更小的企业甚至完全不应诉,这就是目前国内反倾销应诉的现状。这种态度直接导致中国企业在反倾销案件中应诉率低、胜诉率低的“双低”问题。
成本高、程序复杂是造成企业反倾销应诉率低的主要原因,一个反倾销案件的律师费少则几万、十几万美元,多的甚至达数百万美元。除了费用的支出,还有人力的支出。一个反倾销案件前后经常要持续半年以上,有的甚至长达一两年,一旦应诉,企业还必须配合准备详细的资料。
但如果不应诉的话,则企业肯定将丧失竞争地位,丢掉市场,参与复审也会困难重重。反倾销还有“传染性”,假如一个国家仅以一纸诉状就能够轻易把我国产品全部赶出市场的话,那么其他国家自然也会纷纷效仿,所以寄希望于“不出口这个国家,还可以出口其他国家”的想法也是行不通的。假如应诉的话,不仅有可能保住原有市场,还有可能借助由反倾销重新划分市场的机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同时抑制别国竞争对手滥用反倾销。
从长远来说,要想从根本上遏制反倾销,我国企业还需改变过去以量取胜的低价竞争策略,逐步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创建品牌优势,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谋求企业的长久发展。
- 上一篇:丰本鞋业利用废皮革发电
- 下一篇:重金加码DTC模式,特步究竟在打什么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