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双鞋,能容他的大脚?
也许在大部分人看来,灵山太平镇男子仇绍彭的追求,简单得有些不可思议。拥有一双48码大脚的他,多年来苦苦追寻的不过是“能穿上一双合脚的鞋”。然而,近几年随着各地橡胶厂的停产,他这一简单的追求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
试遍鞋摊,找不到一双鞋
1月12日中午,记者来到灵山太平镇。在电话中,仇绍彭二哥仇绍建介绍说,今年53岁的仇绍彭,出生在枫木村,因他1.86米的身高,加上手大、脚大,当地人送了他一个“枫木大人”的外号。记者试着打听“枫木大人”,果然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发小儿,没有几个不知道。
初见仇绍彭的那一刻,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大”。仇绍彭身材魁梧,一双手掌,像两个大蒲扇,一根手指比记者的两个指头还粗。奇怪的是,虽然仇绍彭身材高大,但他的两个哥哥身高都不足1.7米,父母的个子也不高。
据仇绍彭介绍,小时候,他家里穷,大家都穿木板鞋,他从没意识到自己会有买鞋的困扰。成年后,他试遍了太平镇所有的鞋摊,才发现镇上竟没有一双鞋能容下他的大脚。鞋店老板看了他的脚后告诉他,他至少要穿48码的鞋,而镇上最大的鞋只有44码。
为了买到合适的鞋,他给佛山橡胶厂写了封信,于是从该厂买到两双48码的解放鞋。此后,他以同样的方式从桂林橡胶厂买过一双鞋。上世纪70年代初,仇绍彭到南宁打工时特意到南宁橡胶厂买鞋。橡胶厂的师傅让他把脚踩在纸上,用笔画下了他的脚印。此后,每隔一两年,仇绍彭都寄钱到南宁橡胶厂买几双鞋。
厂家停产,自制拖鞋四季穿
3年前,仇绍彭像往常一样打电话到南宁橡胶厂,却总没有人接。他又试着给该厂写了一封信,仍没有回音。仇绍彭心里“咯噔”了一下。随后,他又托南宁的亲戚打听,才知道该厂已不再生产鞋了。
仇绍彭又尝试着与桂林、佛山等地的橡胶厂联系,但再也联系不上了。2006年,仇绍彭几经周折,与贵州一家橡胶厂取得联系,遗憾的是,该厂生产的最大的鞋只有46码。
买不到新鞋,仇绍彭只能将旧鞋补了又补。2005年,仇绍彭的几双鞋,鞋面烂得再也无法修补。于是仇绍彭剪出一截自行车外胎,将之展开、磨平,缝在剪出来的解放鞋底上,做成拖鞋穿。“这鞋夏天穿还可以,冬天穿就太冷了。”仇绍彭说,由于脚太大,他总是买不到袜子。记者看到,由于常年风吹日晒,他脚的皮肤像老树皮一样,又厚又硬。
帮买鞋,村中小伙齐出动
眼看仇绍彭冬天也只能穿自制的拖鞋,仇绍彭的家人很着急。仇绍彭的侄女在南宁工作,为了帮他买一双合脚的鞋,可没少花工夫。2005年,她好不容易在南宁市一商场找到一家店,店主表示能订购48码的解放鞋,但必须一次买40双鞋,厂家才生产。“如果一次性买10双还可以接受,40双鞋得穿到什么时候?”侄女跟家里一商量,只好作罢。
2006年12月底,侄女在南宁市五一路一家新开的鞋料厂,订做了一双48码的皮鞋,担心鞋头不够大,仇晓特意选了一个鞋头大的款式。一个星期后,她将鞋寄了回去。在仇绍彭家,记者看到了这双48码的皮鞋。这双鞋,犹如一艘小船,几乎可以容纳下记者两只脚,但对仇绍彭来说,鞋头还是太小了,他穿不进去。
虽然仇绍彭从没开口提,但朴实的枫木村村民都将仇绍彭买鞋的难处看在眼里。去年,一个小伙子从南宁给他带回一双44码的解放鞋,只可惜鞋太小,只能拖着穿。这两年,不少到外地打工的小伙子,每次回村前,都到鞋市场上转转,希望能帮仇绍彭“淘”到一双合脚的鞋。
- 上一篇:帅气小伙擦鞋记
- 下一篇:战疫·秀洲丨小红鞋完成了使命 但抗击疫情的脚步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