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行业:皮革及其制品业投资增量
2006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轻工行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经济运行平稳,质量效益提高;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更加协调;出口适度减缓,进口继续扩大;行业就业增加,社会贡献显著。
去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2651亿元
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下同)58890亿元,同比增长23.2%;产销率97.7%。效益继续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5744亿元,同比增长22.9%;实现利润2651亿元,增长28.7%,占全国工业利润的14.1%。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累计实现出口额2280亿美元,同比增长18.6%;进口额572亿美元,增长12.5%。20大类轻工产品出口全部实现增长。
分析表明,2006年轻工行业经济运行主要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是国内需求拉动强劲,行业产销增长平稳。在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扩大消费各项政策不断落实等因素的带动下,轻工行业全年生产增长较快,增长速度平稳,运行质量提高。
二是科技创新带动增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新产品开发对行业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绿色食品、节能家电、环保家居用品等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产品不断推出。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集中度逐步提高,产业集聚式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三是布局更加协调,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
与上年相比,东、中部省份轻工业生产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增幅普遍有所回落,西部12省(区、市)轻工经济增长加快,产值增长15%以上。轻工业投资增量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与“三农”、就业和群众消费密切关联的行业。
四是市场应变能力增强,外贸结构趋于合理。面对对外贸易壁垒增多、出口政策有所调整、人民币汇率变化等新形势,轻工各行业在新产品开发,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加大利用境外资源,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磋商等方面努力开拓,企业市场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轻工行业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单价上升、附加值提高;进口扩大,利用境外资源比例提高。
五是行业吸纳就业继续增加,社会贡献度提高。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吸纳新增就业94万人,同比增长5.6%,成为全国县及县以下区域安排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
需下大力气解决六大突出矛盾
2006年轻工行业经济运行中还明显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首先,研发环节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轻工行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尚有一定的差距,整体研发能力不高,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率低。
其次,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产品结构看,初加工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从企业结构看,小而散、市场竞争力不强问题较为突出,大型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和跨国配置资源能力;从区域结构看,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第三,资源利用率低,部分行业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生产的集约化、资源再利用、循环生产、清洁环保水平普遍较低,企业节水、节能、污染减排有着较大潜力。
第四,要素制约仍然存在。一是土地供给上,拆迁、置换、征用等具体环节困难,项目建设周期明显延长。二是企业资金供给上,部分中小企业仍存在融资难问题。三是资源供给上,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也对消费带来较大的抑制。四是企业用工上,结构、总量和价格矛盾并存。
第五,外贸不确定因素增加。一是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不断显现,尤其对低值微利行业和生产周期长的产品不断挤压利润空间,影响日益增大。二是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另外,贸易中技术壁垒也不断增多。
第六,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由于地方法规规定和执行的差异,加上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监管环节有待加强等原因,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还存在着不公平竞争,加剧了部分地区的低水平产能扩张和原料供求矛盾,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预计今年生产增速将达20%左右
2007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总体上,国内外环境更有利于轻工业的发展。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尽管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一些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影响,但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从国内情况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新农村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更趋协调,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综合考虑,预计全年轻工业生产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增速在20%左右;利润保持较好水平,出口增幅有所回落,进口继续提高,就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 上一篇:中国毛皮动物养殖业的主要方向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