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企业该不该兼营终端品牌
最近,晋江龙头鞋底企业新协志注资阿迪王成为业界热议话题。部分鞋材企业欲分羹终端产品市场———鞋底企业该不该兼营终端品牌
近日,晋江阳光广场附近等路段出现了一些大的广告牌,上面赫然写着几个大字:热烈庆祝新协志注资阿迪王。作为晋江鞋底行业龙头之一的新协志,正式进军成品鞋行业。
其实,新协志并非是第一家“吃螃蟹”的鞋底企业。早在它之前,恒强(福建)鞋塑发展有限公司也发展了自己的体育用品品牌———美克,而泰亚鞋材则代理英国第一、全球第三的户外体育用品品牌———HITEC公司在中国生产销售。
鞋底企业纷纷进军成品鞋行业,业内人士观点不一。业界认为,在晋江制鞋产业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鞋材企业谋求终端市场是一种新模式,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可能导致“两头空”现象,而鞋底企业如果有意试水成品鞋行业,需要评估好风险。近日,本报采访了许多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探讨。
诱因:
欲借终端品牌提升知名度
据新协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主要负责人介绍,新协志进军成品鞋的想法由来已久。因为鞋底行业的利润很薄,纵使订单接得再多,利润空间也很有限。而相比来说,成品鞋行业的利润就有诱惑力多了。
“中间环节的产品做得再好再大,也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往往只能是无名英雄。就像我们新协志,也算是国内鞋底业的龙头了,可是我们的知名度毕竟也只能局限在鞋材市场,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如阿迪王这类新生的二线运动鞋品牌。因此,我们想借由终端品牌打响在全国的知名度,从而进一步扩大利润空间。”这位负责人表示。
而新协志选择控股的终端品牌阿迪王(全称阿迪王体育用品(中国)有限公司)隶属于华珠集团,是晋江另一个集制鞋、商贸 、房地产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
据记者多方了解,华珠集团是外商独资企业,在成品鞋行业上,长期为国外的品牌贴牌生产。而阿迪王则是该集团去年才开始经营、专门针对国内市场的一个品牌。但是由于资金运作出现问题等原因,阿迪王在营销、终端维护等方面出现了“难以维继”的局面,急需大笔资金的注入。如此,与新协志的“不谋而合”看起来就“水到渠成”。
“当然,在注资阿迪王之前,我们是有针对它的情况做过市场调查的,我们发现阿迪王市场成长势头非常好,虽然是去年才开始运作的,却对不少二线品牌产生较大的冲击。”据新协志那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介绍,阿迪王去年一入市场就走高端路线,对品质的要求很高,对于耐折、耐黄变等物性指标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很多国内的一线鞋企,而且阿迪王的产品价格也是直逼一线品牌。
“经过一番调查,发现阿迪王的市场前景非常好。而且注资后,我们还网罗了一批实力强劲的营销和研发团队入驻阿迪王。我们有信心通过这个品牌在成品鞋行业也打开一个好局面。”该负责人表示。
尝试:
试水终端方式各异
无独有偶,恒强和泰亚也都纷纷“试水”成品鞋行业,只是三家所采用的方式都各不相同。
新协志通过控股现有的品牌,利用现有品牌在市场上的优势,再注入自身的优势,以期发挥更大的优势;恒强则是早在几年就在鞋塑的基础上,运行了自己的运动鞋品牌———美克;而泰亚则选择采用代理国外知名品牌在中国的生产销售,并将生产和营销基地放在广东。
不过,虽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但是这三家企业却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晋江鞋底行业的龙头企业。
有业内人士分析,鞋底企业进军成品鞋行业,与成品鞋企业的关系由原来的合作变成了竞争,这可能会导致鞋底企业的客户量相应减少。
而泰亚鞋材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也曾经表示,他们将所代理的户外运动品牌的生产和销售基地放在广东,也就是考虑到了与当地客户的一个协调关系。
但新协志并不担心“触摸”成品鞋行业会影响与原来客户的关系。
“或许以前我们会担心,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新协志无论是产品的品质还是生产进度,早已经获得市场的认可。我们现在的订单已经排到了8月下旬,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在鞋底行业的领先地位,自然不怕没有订单。”新协志的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
正方观点:鞋材企业 应朝下游“伸手”
鞋材企业 应朝下游“伸手”
“借鸡生蛋”很聪明
泉州晋江大三豪鞋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天谋对于新协志收购阿迪王、泰亚代理HITEC的行为表示赞赏。
林天谋认为,制造业利润越来越薄,出口的利润也降低,打造品牌是每个资金雄厚的企业都会想到的出路。但自己重新打造一个品牌既耗资金又费时间,收购和代理等“借鸡生蛋”的做法是比较聪明的。
“这些企业打造品牌,对于我们来说不存在很大威胁。成品鞋这个行业有太多人在做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招数,找到自己的切入点,企业就能生存壮大。”林天谋说。
新旧领域资源互不挤占
德尔惠品牌推广部经理谢存滨表示,国辉、恒强等鞋材制造商早在2003年就开始涉足成品鞋行业。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他认为这些公司的“入行”对成品鞋行业已有品牌并没有造成大的冲击。
“鞋材企业朝终端市场发展,与朝房地产或其他行业发展并没有太大不同。就是把资源分散开来,重点是要保证新领域与原有的领域在资源方面不相挤占。像国辉、恒强,实际上都是把鞋材厂和成品鞋分开来做。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做了成品鞋,在给其他品牌提供鞋材时就有所怠慢。这是两码事,该竞争的竞争,该合作的合作,做生意就是这样。”谢存滨说。
反方观点:发展终端 分散精力影响主业
发展终端 分散精力影响主业
品牌打造 非一朝一夕
对于上游企业向终端发展是否会影响到原有的合作关系,金莱克品牌部经理吴夏雄表示目前还无法预测。但他同时也透露,包括金莱克在内的不少鞋企,都在计划或者正在着手建自己的鞋底厂,以完善自身的产业配套,相信此举对于鞋底企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不过,我个人感觉鞋底企业向终端发展比鞋企完善配套产业链条来得困难。一个品牌的成功塑造,是需要具备很多元素的。晋江有这么多运动鞋品牌,很多品牌甚至已经运营了一二十年了,可是到现在,比较有影响力的品牌也才一两个。因此,鞋底企业发展终端品牌,将要分散出很多精力和资金,可能影响原来的鞋底主业,而且最终也不一定会成功。”吴夏雄表示。
新旧业务应独立核算
而同样从事鞋底生产,晋江茂泰橡胶厂负责人丁思恩则表示,市场就那么大,当鞋底企业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该占的市场份额都占了,尝试向相关的成品鞋行业进军也是种不错的尝试。
但是,丁思恩个人认为,鞋底企业发展终端产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容易和客户产生冲突。因此,在运行的时候,一定要将原来的鞋底企业和鞋企严格分开,独立核算。提供给其他客户的鞋底款式,自己的鞋企就最好不要用了。提供给客户的鞋底,质量一定要保证,避免客户认为你把好的鞋底都留给自己用。
专家点评
“纵向发展” 要做好风险评估
与原有客户关系可协调
福建行政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王秉安认为,无论是鞋底企业进军成品鞋行业,还是鞋企发展自己的上游配套产业,都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过程,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需要,应该得到倡导鼓励。
王秉安认为,无论做什么,风险总是存在的,鞋底企业没有必要因为担心与原来的客户产生冲突而放弃壮大企业规模的机会,因为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协调解决。
要避免“两头空”
而泉州师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院长欧阳钟辉则认为,晋江鞋底企业进军成品鞋行业,属于“纵向发展”,与现在全球的“横向发展”趋势是相反的。而所谓的“横向发展”是指主张在整条供应链的某一领域做专做精,避免什么都做,却什么都做不好。
欧阳钟辉表示,一旦处理不当,很可能产生“两头空”的结果,即不仅成品鞋品牌运行不成功,甚至连累原来的主业也受影响。因此,企业在决定扩张自己的产业链条前,一定要评估好风险。
- 上一篇:广东成为中国鞋类重要出口基地
- 下一篇:重金加码DTC模式,特步究竟在打什么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