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个馒头噎住中国制造 出现强劲的"对手"
向来客户是“上帝”。台资企业万邦鞋业新闻发言人郭炜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采购商的态度是加工企业战略调整中一个尤其重要的参考指标。
万邦鞋业近年来生产线发生重要的调整,原先全部生产线设在广州白云区,五年前开始到广东清远新设生产线,从去年开始已将广州的生产线全部迁移到清远,而今年在印度的生产线开始投产。
万邦鞋业主要为阿迪达斯等大客户贴牌生产运动鞋等产品,在广东的员工超过1万人,产品100%出口。“要将在制造方面所增加的成本全部转嫁给客户的可能性不大,很大程度上还是靠自身来消化。从广州迁移到清远有降低成本方面的考虑,”郭炜文说,“我们客户主要是大型跨国采购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合作的加工厂来调配生产,如果我们的定价提高,采购商会将订单往其他国家转移。客户为了分散市场风险以及降低采购成本,对合作企业也提出了最好具备跨国生产能力的新要求。”
现在万邦鞋业广东清远的生产线每个月产鞋120万双,而在印度的生产线每月产鞋10万双。郭炜文认为,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现在中国大陆已经逐渐不具备原先的成本竞争优势,但广东等沿海地区产业链相对完善,工人熟练程度较高,综合竞争力还较强,国家在政策调整时应注意适度,避免外商大规模外迁。
近年来,由于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以及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等原因,一些在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港台企业开始将部分生产线往外迁移。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因为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制造业在近几年来快速发展,并承接部分从中国内地转移的产业,因此被称为对“中国制造”最有威胁的竞争对手。越南是仅次于中国的亚洲经济增长第二快的国家,自2000年来制造业产值每年呈11%的速度增长。而印度拥有11亿人口,政府推出多项政策鼓励外国投资者来投资制造业以解决就业问题,基础设施也在逐渐改善,2005年被联合国贸发会世界投资报告评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标地。
“与中国相比,这些国家最突出的优势是没有贸易顺差的压力,给予外商投资制造业的政策比较稳定。”刚从印度、越南等国家考察回来的广州创信鞋业董事长吴振昌说。他表示,能够理解在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国家出台一些抑制出口的政策,目的是淘汰部分低附加值的企业,但力度过大对大规模的优质企业也冲击很大,一些资金雄厚的台资加工出口企业或考虑转移来降低成本,但不是往中西部而是可能往东南亚国家转移。
不过,他称这次考察与转移无关,该企业暂时还没有转移生产线的计划,只是与往年一样到东南亚与在那里的台企同行交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随着新台币的升值,劳工成本上涨,竞争能力明显降低,大量鞋企从台湾往外转移,其中大部分企业将工厂搬到中国大陆,还有一部分往越南、印尼以及印度转移。
“现在越南有些地方的制鞋产业链正在不断完善,例如胡志明市制鞋的配套条件就比较好,但也开始出现类似广东劳动力短缺等情况,而且胡志明市现在主要是发展电子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比制鞋更能吸引工人。只能往越南北翼转移,但其产业链比较薄弱,与中国大陆中西部情况差不多,”吴振昌说,“往中西部转移也不大实际,除了物流成本的原因,客户也未必肯到中西部设办事处。”
吴振昌在1990年将在台湾的工厂全部迁移到广州,经过十多年的迅速发展,现在企业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员工上万人。“必须对员工负责,加上厂房又不是租来的,这么大规模的企业不是说转就转,转移需要非常谨慎,目前更希望是通过加强管理以及提升生产水平等方面来消化所增加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