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鞋匠眼中的伟人“足迹”
2008-07-16 15:59: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之际,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文大作已经很多。而我却从一位在旧社会属于最底层的鞋匠那里寻找着一代英灵的“足迹”,那种熟悉又久违了的感动长久于心难能平静。
时下,穿“礼服呢”布底鞋的年代过去了,但在内联升鞋店做了一辈子鞋的王文林老人眼里,真正能够足下生辉的还是那些他亲手绱制的、最普通最便宜的布底鞋。
▲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我给他老人家送去一双替换的鞋
“我14岁到内联升学徒,20岁全国解放。从那时起,毛主席、周总理就穿我做的鞋,一共做过多少双我记不清。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脚都没有毛病,不用量脚样,从来是工作人员拿来一双旧鞋照着做就行了,给主席每次都是做两双,主席从来不挑毛病,双双都说合适。”
老人说到这里脸激动得通红。
“我是个鞋匠,做鞋是我分内之事,但给国家领导人做鞋时我还总是特别兴奋。惟独为毛主席逝世做那双鞋,我心里难过极了。心想,给他老人家做了一辈子鞋,活着没见过他一面,直到他去世后我才好好看看他老人家,看看他的脚……”
老人紧抿着嘴唇,没让泪流下来。
“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我也被邀请去参加纪念活动。我寻思毛主席活着时习惯两双鞋替换着穿,我就又和徒弟一起为他老人家做了一双鞋,留着工作人员为他换换脚……”
老人泪如泉涌。
我们谈了许多他为伟人们服务的话题,但只要一提到毛主席,他就显得异常激动。我不禁问,您见过那么多领袖、元帅、大将,为什么只有谈到没见过面的毛主席,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这就是‘穷’的感情。我这个年龄的人这个感情永远忘不了。从小如果我的父母能养活我,绝不让我出远门到京城吃苦受罪。是毛主席领导共产党让我们这些父母都养不活的穷孩子衣食不愁,我这一辈子就认这个理: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穷人的饭吃……”
▲我这辈子只愧对周总理他一个人
周总理和主席的习惯不同,他一次就做一双鞋,不要备用的。周总理病重期间,有一次要接待外宾,但脚已经肿得穿不了皮鞋,布鞋也紧得穿不进去了。工作人员急着拿来他那双旧布鞋,要求把鞋口改大些。鞋口加大,鞋脸就应该加长,这样才跟脚。但因为时间紧,做新的周总理又不让,只把鞋口开大,鞋脸没能加长,急急忙忙送给等着接待外宾的总理。总理穿着这双不可能合适的鞋,什么都没说,最后一次接见外宾。
“这是周总理穿我做的最后一双鞋。我为国家领导人做过那么多鞋,我敢说没有一双不合脚,惟总理这双,我知道这么改就合适不了,可来不及……我这辈子愧对他啊!”
▲情同手足的老帅们
王文林家里有一本介绍我国十大元帅的书,他十分珍爱。他指着每一张照片自豪地说他们都穿过我做的鞋。
聂荣臻元帅也非常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有一次,徐向前元帅去聂帅家,看到聂帅脚上那双舒适服帖的布底鞋,问他是哪里买的?聂帅说是内联升的师傅做的,还脱下来让徐帅试了试。徐帅穿着的确舒服,肥瘦很合适,就是长了一点点。
“从那以后,徐帅穿我做的鞋一直就是按聂帅的鞋样稍去短一点。”
“聂帅临终前的那双鞋是我到他家专门量脚样做的。那时他的脚已经肿得不能踩地了,我就把他的腿平抬到椅子上,用纸贴住他的脚底,然后再放出踩地的量来……”
王文林老人的确值得自豪,有那么多伟人穿着他亲手做的鞋走入不朽的历史。同时还为我国与兄弟国家的友好往来尽了不少力。朝鲜的金日成主席,印尼的苏加诺总统,越南的胡志明主席都穿过他做的鞋……
▲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穿的皮便鞋用的是“捡”来的皮底料
小平同志爱穿毛边布底鞋。他有几双布鞋是从家乡买来的,又肥又高不合穿,扔了又舍不得,常请王师傅帮着改改再穿。
“有一次,小平同志要做一双皮便鞋。我想,一般皮鞋的底都太硬走路不便,软皮底又不耐磨。愁得我直冒汗。忽然想到前一阵子店里进了一批皮鞋底料,因为做皮鞋底嫌软就退货了,记得装车时丢下两张,扔在什么地方想不起来了。费了半天劲儿找到后,我可真跟得了宝贝似的,因为这料做皮便鞋正合适。”
我说,要把皮鞋做出布鞋的效果,这要技术,要功夫。王师傅有些得意。
“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我和徒弟赶出了那双鞋。事后我知道小平同志穿着我做的那双鞋视察南方,带领改革开放的中国迈开了新的步伐,我也挺自豪。”
改革开放以后,有一次王师傅给陈云同志量脚做鞋,陈云同志的左脚大脚趾有些变形,试了几次脚趾都有压痛。陈云同志风趣地对王师傅说,反正我的鞋承包给你了。王师傅有把握地回答:没问题,直到合适为止。
▲“知足者富”
王文林老人说,我为伟人们做了一辈子鞋,从我这个角度看到了他们为新中国艰苦创业的每一个足迹。
王文林老人从1961年搬出内联升白天干活晚上睡觉的车间,租了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小东房至今。不少人劝他,你接触过那么多领导人,张嘴要间房不会解决不了吧?他说,我从没想过那么做。直到他退休后还去张震同志家为他量鞋样。张震同志询问他的生活,他仍一字未提自己的困难。退休后,王师傅从河北老家接来了老伴,结束了两地分居的日子,靠一个月300元的退休金生活,他很知足了。
他的家实在太小、太热,所有的家具就是一个木板架起的桌子,几块木板架起的床和一堆破旧发黄的内联升鞋盒。
他的腿因为长期坐着劳动行走已十分不便。我搀扶着他到胡同口的小餐馆聊天。
端起酒杯,我才看到他那双手,一双绱了一辈子鞋的手……
我真诚为他祈祷,愿伟人的光辉永远照着他的幸福。
时下,穿“礼服呢”布底鞋的年代过去了,但在内联升鞋店做了一辈子鞋的王文林老人眼里,真正能够足下生辉的还是那些他亲手绱制的、最普通最便宜的布底鞋。
▲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我给他老人家送去一双替换的鞋
“我14岁到内联升学徒,20岁全国解放。从那时起,毛主席、周总理就穿我做的鞋,一共做过多少双我记不清。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脚都没有毛病,不用量脚样,从来是工作人员拿来一双旧鞋照着做就行了,给主席每次都是做两双,主席从来不挑毛病,双双都说合适。”
老人说到这里脸激动得通红。
“我是个鞋匠,做鞋是我分内之事,但给国家领导人做鞋时我还总是特别兴奋。惟独为毛主席逝世做那双鞋,我心里难过极了。心想,给他老人家做了一辈子鞋,活着没见过他一面,直到他去世后我才好好看看他老人家,看看他的脚……”
老人紧抿着嘴唇,没让泪流下来。
“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我也被邀请去参加纪念活动。我寻思毛主席活着时习惯两双鞋替换着穿,我就又和徒弟一起为他老人家做了一双鞋,留着工作人员为他换换脚……”
老人泪如泉涌。
我们谈了许多他为伟人们服务的话题,但只要一提到毛主席,他就显得异常激动。我不禁问,您见过那么多领袖、元帅、大将,为什么只有谈到没见过面的毛主席,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这就是‘穷’的感情。我这个年龄的人这个感情永远忘不了。从小如果我的父母能养活我,绝不让我出远门到京城吃苦受罪。是毛主席领导共产党让我们这些父母都养不活的穷孩子衣食不愁,我这一辈子就认这个理: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穷人的饭吃……”
▲我这辈子只愧对周总理他一个人
周总理和主席的习惯不同,他一次就做一双鞋,不要备用的。周总理病重期间,有一次要接待外宾,但脚已经肿得穿不了皮鞋,布鞋也紧得穿不进去了。工作人员急着拿来他那双旧布鞋,要求把鞋口改大些。鞋口加大,鞋脸就应该加长,这样才跟脚。但因为时间紧,做新的周总理又不让,只把鞋口开大,鞋脸没能加长,急急忙忙送给等着接待外宾的总理。总理穿着这双不可能合适的鞋,什么都没说,最后一次接见外宾。
“这是周总理穿我做的最后一双鞋。我为国家领导人做过那么多鞋,我敢说没有一双不合脚,惟总理这双,我知道这么改就合适不了,可来不及……我这辈子愧对他啊!”
▲情同手足的老帅们
王文林家里有一本介绍我国十大元帅的书,他十分珍爱。他指着每一张照片自豪地说他们都穿过我做的鞋。
聂荣臻元帅也非常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有一次,徐向前元帅去聂帅家,看到聂帅脚上那双舒适服帖的布底鞋,问他是哪里买的?聂帅说是内联升的师傅做的,还脱下来让徐帅试了试。徐帅穿着的确舒服,肥瘦很合适,就是长了一点点。
“从那以后,徐帅穿我做的鞋一直就是按聂帅的鞋样稍去短一点。”
“聂帅临终前的那双鞋是我到他家专门量脚样做的。那时他的脚已经肿得不能踩地了,我就把他的腿平抬到椅子上,用纸贴住他的脚底,然后再放出踩地的量来……”
王文林老人的确值得自豪,有那么多伟人穿着他亲手做的鞋走入不朽的历史。同时还为我国与兄弟国家的友好往来尽了不少力。朝鲜的金日成主席,印尼的苏加诺总统,越南的胡志明主席都穿过他做的鞋……
▲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穿的皮便鞋用的是“捡”来的皮底料
小平同志爱穿毛边布底鞋。他有几双布鞋是从家乡买来的,又肥又高不合穿,扔了又舍不得,常请王师傅帮着改改再穿。
“有一次,小平同志要做一双皮便鞋。我想,一般皮鞋的底都太硬走路不便,软皮底又不耐磨。愁得我直冒汗。忽然想到前一阵子店里进了一批皮鞋底料,因为做皮鞋底嫌软就退货了,记得装车时丢下两张,扔在什么地方想不起来了。费了半天劲儿找到后,我可真跟得了宝贝似的,因为这料做皮便鞋正合适。”
我说,要把皮鞋做出布鞋的效果,这要技术,要功夫。王师傅有些得意。
“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我和徒弟赶出了那双鞋。事后我知道小平同志穿着我做的那双鞋视察南方,带领改革开放的中国迈开了新的步伐,我也挺自豪。”
改革开放以后,有一次王师傅给陈云同志量脚做鞋,陈云同志的左脚大脚趾有些变形,试了几次脚趾都有压痛。陈云同志风趣地对王师傅说,反正我的鞋承包给你了。王师傅有把握地回答:没问题,直到合适为止。
▲“知足者富”
王文林老人说,我为伟人们做了一辈子鞋,从我这个角度看到了他们为新中国艰苦创业的每一个足迹。
王文林老人从1961年搬出内联升白天干活晚上睡觉的车间,租了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小东房至今。不少人劝他,你接触过那么多领导人,张嘴要间房不会解决不了吧?他说,我从没想过那么做。直到他退休后还去张震同志家为他量鞋样。张震同志询问他的生活,他仍一字未提自己的困难。退休后,王师傅从河北老家接来了老伴,结束了两地分居的日子,靠一个月300元的退休金生活,他很知足了。
他的家实在太小、太热,所有的家具就是一个木板架起的桌子,几块木板架起的床和一堆破旧发黄的内联升鞋盒。
他的腿因为长期坐着劳动行走已十分不便。我搀扶着他到胡同口的小餐馆聊天。
端起酒杯,我才看到他那双手,一双绱了一辈子鞋的手……
我真诚为他祈祷,愿伟人的光辉永远照着他的幸福。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 上一篇:鞋之恋
- 下一篇:战疫·秀洲丨小红鞋完成了使命 但抗击疫情的脚步不会停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