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站

微博 |

我的商务中心

中鞋网,国内垂直鞋类B2B优秀门户网站 - 中鞋网 客服经理 | 陈经理 钟经理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鞋材资讯 > 武昌还有家江南制革厂 

武昌还有家江南制革厂 

2009-03-11 08:28:33 来源:长江商报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本栏目曾于今年1月8日刊发牛皮坊后人吴善阶回忆解放前汉口皮坊产业发展状况的报道,吴善阶老人讲述了抗战胜利后,大批皮坊生意经营者都回到武汉,扎根汉口居仁门集贤村,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后又迁至精武路,之后又迁到江岸麟趾路,合并组成“武汉皮联”工厂的整个过程。 

  该报道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家住武昌紫阳路的罗忠声老人告诉本报记者,武汉的皮坊不仅集中在汉口居仁门等地,其实,在武昌保安街、梅隐寺、起义街一带(统称“十字街”),民国年间也存在大量的皮坊个体户,皮革生意很是红火。而到了1960年代,江南制革厂的成立让十字街已显颓败的皮革业再次复兴。 

  皮坊工作脏、臭、累 

  武昌中山路590号,那里曾是一家制革厂,江南制革厂,从1964年到1996年,存活了30余年。74岁的刘德顺老人退休前是这家工厂的厂长,45年前,他刚进入该厂就被任命为厂长,全面负责厂里的各项事务。在更早些时候,他在叔叔的皮坊做学徒,充分体验到了皮坊工人工作中的脏、臭、累。 

  刘德顺17岁就开始跟随叔叔进入皮革业。最开始皮坊的店面在武昌,后来搬去了汉口。对于学徒生涯,他记忆犹新的是制皮的那些“土办法”——过去没有机械,全靠手动,“冬天穿着大裤头,光着脚丫,用力踩浸泡在水里的皮子,一遍遍冲水,直到从里头踩出的石灰水变成清水……新鲜的皮子得先脱毛,再用硫化碱浸泡。那时没手套,直接用手,所以皮坊师傅、学徒的手都被烧脱了皮……牛皮一发胀,重量一下子增加好多倍,小个子一人还拉不动,非得找人搭把手,一天得拉上好几遍,目的是让石灰均匀分布,而且要防皱。”刘德顺的老同事、今年84岁的刘忠诚老人也有当皮坊学徒的经历,他补充说:“除了浸泡、脱灰、刨均匀之外,还要用药水揉搓皮子,最后上色、上油、上光。整个制皮革的过程中,细工序多得很。” 

  皮革工人待遇好 

  早在民国年间,十字街就有很多个体经营的皮坊。据武汉地方志记载,1936年,武汉皮革作坊有83家,其中十字街占了27家,提到名号的三家皮坊是协昌元、冯万兴、石源泰,以制作熏皮闻名。烟熏制革始于武昌,而武昌皮坊多在梅隐寺一带,生产沿用稻草炉以手工烟熏法制革,供制作油靴、木屐、车马挽具之用。其生产工具、制作工艺简单,仅需几只浸水和浸灰陶缸、手工剪皮工具、烟熏炉及石灰、硫化碱、硫酸等辅料即可。 

  新中国成立不久,生产自救组、合作社取代了个体经营的皮坊。武昌第二制革合作社在1954年成立,该合作社做成的皮子,需用板车搬到江边,然后过轮渡,上岸后又用板车运到汉口三阳路,上交给那里的皮革公司。1964年,硚口复兴社、江岸皮绳社、武昌红旗制革社这三个合作社合并,组建成江南制革厂,厂址选在武昌梅隐寺附近。刚成立之际,工厂有一百来人,在设备上,逐步采用轱辘代替了“用脚踩水”的土办法,用片皮机代替了手工刨皮;在技术上,用特制的药水让生革变成了熟革;工人们有了劳保用品,如手套、胶鞋、工作服等……较先进的生产设备,较好的劳动条件,加上工人师傅们熟练的技术,工厂的生产很快就走上了正轨。 

  不过,“文革”开始后,工厂就乱套了,工人无心做事,“七上八下九走光,下午来喝三杯汤”。生产难以正常进行,但工人的工资、福利照发不误。正如刘德顺所说,计划经济时代,实行“大锅饭”,饿不死,也饱不了,在轻工业中,皮革业工人待遇会比其他行业好一些,生活还是有保障。 

  做猪皮有补贴 

  江南制革厂最红火的时候是1980年代中期。据数字统计,1985年该厂职工有333人,固定资产257.9万元。那时候的销售有两个渠道,一是出口,给外贸公司加工,然后远销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二是内销,抢占国内市场,为制作皮鞋、皮箱、皮衣等工厂提供皮革原料。武汉产的皮革在全国比较出名的叫“纹皮”,也叫面皮,即质量好的、纹路细致的皮革。刘德顺说,当初与他们厂对口的外贸公司接的单子都是意大利、泰国等国家。出口泰国的大部分是一种叫“蓝湿皮”的半成品,买去后只需做后续工序,不会再对环境有污染。 

  1980年代有一段时间皮源很紧俏,江南皮革厂从武汉肉联厂拖回的皮子不够,还要到外地去采购。原来的皮革业是不做猪皮的,因猪皮毛孔粗,制出的皮革质量不高,但那时国家号召用猪皮做新资源,代替羊皮、牛皮等,所以厂里也生产猪皮。猪皮的价格比牛羊皮便宜很多,销量很不错,再加上每生产一张猪皮,国家还给补助,这样,皮革厂的猪皮生产也带动起来了。 

  无解的污染问题 

  在紫阳路街道办事处的老干部罗忠声的印象中,江南制革厂生产红火的时候在十字街这一方土地上很“打眼”,与老百姓的生活大有关系:一方面,老百姓争先恐后地找人、托关系,目的是从厂里得到生活的实惠;另一方面,附近的菜农与该厂有很大矛盾,经常结队去政府检举。 
  罗忠声回忆说,计划经济时代,机关食堂里每个人只分到那么点油,想多吃的话,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找关系去淀粉厂搞玉米油,另一个就是去找江南皮革厂的师傅弄油。皮革厂会定时购回大量新鲜皮革,拿到去肉机里一过,皮上的肉油就下来了,再放到大锅里熬,不久后就有新鲜出锅的油脂了。不过,总是供不应求,普通老百姓要买到这油脂,不得不走后门。可想而知,当时皮革厂的师傅蛮走俏,而且还添了副业——油脂品成为了副产品。 

  而让当时还是街道办卫生干事的罗忠声相当头疼的是,由于皮革厂的污水排放问题太严重,附近的菜农和居民常到街道办大吵大闹,要求街道办出面挽回损失。“皮革厂在中山路西边,在马路东边打了个洞,污水就顺着排在了东边,把那边的农田淹没了,菜死了,鱼也死了,谁赔?环保局又不能叫厂里停工,只有一遍遍地罚款。”刘忠顺也表示,厂里的设备增添了不少,可还是没法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只得认罚。这种情况到了1990年代初,才慢慢有了改善,皮革厂因各种原因,无法经营下去,不得不停产,名存实亡,最后在1996年左右被中南实业公司兼并了。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越来越多地选用人造革、皮优、塑料等来取代皮制品。 

  ◇链接 

  孙膑为皮匠祖师爷 

  历来,皮匠奉战国孙膑为祖师。孙膑是战国时的军事家,齐国军师。相传齐国士兵本来都穿草鞋、木鞋,行军作战极为不便,孙膑下令改穿皮制及布制的鞋,因此,他被制革、制鞋行业奉为祖师。 

  另有传说,孙膑被庞涓挖膝之后,只好跪步行走,这样要用皮张裹缠膝部。因为带毛的原皮非常硬,他就将皮子去毛使其柔软,用起来舒服,缝制也方便,从此便出现了皮革业。 

  旧时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南京皮匠们都要为孙膑祖师爷举行祭祀活动。今云南丽江古城附近“皮匠之乡”束河古镇的“三圣宫”楼阁,至今还供奉着皮匠祖师孙膑的塑像。 

  罗忠声老人说,以前,几乎每家皮坊的院落里都有水井,用于浸泡、冲洗皮革。

在线咨询

姓名
电话
留言

快捷留言

  • 请问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吗?
  • 我想了解加盟费用和细则。
  • 留下邮箱,请将资料发给我谢谢!
  • 我对加盟有兴趣,请迅速联系我!
  • 我想了解贵品牌的加盟流程,请与我联系!
  • 请问投资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
  • 验证码:
推荐新闻
热门鞋业专区
品牌要闻
品牌推荐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