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皮革业迅速瓦解 远走他乡
【中国鞋网】10年前,是整个深圳制革业的黄金时代,光深圳坪地的横岭工业区就聚集着二十多家制革企业,其中包括有号称“亚洲皮王”的联发公司属下的利达制革厂。当时,一个小型制革厂一天就可出货一二万尺,而大厂就更多,比如联发公司,高峰时期每天可以生产10万尺以上的牛皮。而现在的横岭工业区已经见不到制革厂了,只有零星的涂饰厂还在偶尔生产,生产异常萧条。导致这一局面的真正原因是政府的政策导向——深圳市政府鼓励发展环保的高效产业,而对以制革为龙头的污染行业下达了“逐客令”。所以,在短短的几年内,深圳制革业迅速瓦解,搬的搬、关的关、查封的查封。这固然是大势所趋,但处于上游的制革企业瓦解对深圳皮革产业影响如何呢?
产业链断裂带来的连锁反应
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一旦产业链破坏,就势必造成整个行业的连锁反应。
深圳皮革业是整个中国皮革行业的先驱,早在上世纪80年代,深圳作为第一个经济特区首先引进外资,鼓励建厂。当时对于土地的管理相当宽松。据悉,只要你建厂,你就对占有的土地拥有使用权,不收取任何费用。所以,当时许多来深圳创业的台湾人和香港人基本上都是从几十万或几万元起家的。就在这个时候,深圳的皮革企业开始兴起,皮鞋厂、手袋厂、皮带厂、皮衣厂、制革厂、扣饰厂等等厂家纷纷涌现出来,虽然都是作坊式企业,但是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随着行业的迅速发展,皮革业和服装行业逐渐成为了深圳出口创汇的主要行业。但好景不长,随着深圳经济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上升,世界先进的电子行业巨头开始入住深圳,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一跃成为深圳经济的支柱产业。深圳已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适应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业是深圳的三大支柱产业,而传统的皮革行业已经不再是深圳的主要行业,逐渐被深圳市政府“抛弃”。
2006年,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广东省政府和省人大调研组所作的《深圳市东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汇报》中,龙岗河、坪山河流域内制革厂作为深圳市环境处理的难点问题被提出,并很快做出了对制革厂实行合同到期关闭和发现问题强制关闭的政策。横岭工业区的制革厂也就是在这之后迅速消失了。
制革厂的关闭给深圳皮革业带来了连锁反应,失去了上游供应链,企业开始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拿鞋厂来说,最早的“鞋王”哈森在鼎盛时期搬到了昆山,康莉搬到南海,星期六搬到佛山,宏凯搬到惠州,耀群在惠州开新厂等等。这虽然不完全是产业链断裂直接造成的,但也间接说明了深圳皮革行业的生存空间正在缩小。这期间,虽然有深圳皮革行业龙头企业百丽在香港成功上市、百丽新工业园落成、温家宝考察深圳迪桑娜皮具厂等大事件发生,但“独木难成林”,深圳的皮革企业缩减了50%左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位在深圳创业十余年的皮衣老板对笔者透露,可能不久他就要搬到浙江落户了。问其原因,他表示:“说实话,我对深圳是有感情的,但是现在的深圳已经不太适合皮衣行业的发展了,尤其是皮衣贴牌。浙江海宁的皮衣产业链和加工技术已经非常完善,而且价格也相对便宜,大部分外单已经转移到了浙江。”
政府的支持很重要
深圳市政府应该支持深圳皮革行业的原因:一、把皮革行业“一刀切”地划为污染行业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在皮革行业内,除了制革业确实存在一定污染外,其他行业链基本上不存在污染。
二、深圳皮革行业是深圳的“八大传统行业”之一,为深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政府应该给予这些“元老”更人性的“待遇”。
三、深圳的皮革行业虽然是密集型产业,但是,深圳的皮革业却在全国皮革行业内处于高端行列,尤其是品牌建设方面卓有成效。如,龙浩的SKAP、爵根仕;百丽旗下的百丽、斯加图、真美诗、他她、天美意、百思图、BATA等等;日月星的COBO;还有迪桑娜、蜜丝罗妮等等都是成功的深圳品牌。
四、皮革行业能为深圳消化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从而减少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保留一部分传统行业其实是增加了城市应对危机的力度。中国能承受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传统行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发展品牌经济是深圳皮革行业的方向
产业链断裂导致的是整个行业的瓦解,所以,以贴牌为主的深圳皮革加工企业迅速减少,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外单减少,许多贴牌加工企业更多的是被自然淘汰。而龙岗成功申办“2011年大学生运动会”,更是加速了这种消亡的趋势。
这样说来,那是不是深圳皮革行业就该淘汰呢?当然不是!在皮革行业有一个链条非常特殊,它几乎不受产业链条变化的影响,那就是皮革品牌销售企业,最典型的当数百丽。十几年前,百丽其实就是一家以贴牌加工为主的鞋厂,在外销失败的情况下,现任百丽国际董事长邓耀高瞻远瞩,找到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盛百椒,邓耀答应出资200万让盛百椒开发内销市场。当时,这一决定在许多人看来几乎成了笑柄,因为根本没有人看好内销市场,但这却是10年以后一个奇迹的开始。
2007年5月23日,在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在香港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冻结资金高达4,460亿港元,超越2006年全球最大型招股活动——中国工商银行的4,156亿港元的纪录,创下香港股票市场公开发售冻结资金之最。
当天,百丽国际(1880.HK)收盘时总市值突破670亿港元,进入香港上市公司市值排行前30名之列,高居内地零售类上市公司榜首。作为深圳的内地民营鞋企,百丽在港上市创下2项纪录。
百丽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对品牌的重视,其中,发展多品牌战略又是重中之重。其次,百丽成功靠的还有很早就开始的渠道建设,它拥有总数超过9,000家的店面正是它利润的源泉,庞大的网络和众多成功品牌使它拥有了主动权。
品牌企业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尤其是像百丽这样集品牌、销售和加工利润于一体的企业。
而靠贴牌加工为生的企业利润空间相对较小,随着竞争的加剧,淘汰在所难免。从这种意义上讲,品牌经济将是深圳皮革业发展的方向,而这还包括和品牌企业有合作的其他产业链。
值得庆幸的是,深圳许多皮革企业已经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在品牌建设上先行一步,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比如,深圳龙浩的男鞋品牌SKAP和爵根仕,在高档男鞋市场占据了绝对地位;而日月星的皮具品牌COBO,更是女士心目中的高档品牌等等。
- 上一篇:皮革企业争打生态环保牌 抢占市场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