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业助东莞的“软实力”加分
中国鞋网02月02日讯,我一直觉得,如果选一个城市来“代表”中国形象的话,东莞可能是最适合的一个。
一方面,“中国制造”成了整个中国的“名片”,地球人都忽然发现生活离不开中国了。而东莞,越来越成为“世界工厂”:比如,全球每十双运动鞋就有一双产自东莞;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电脑冰箱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还有很多流行于世界的商品,打着“产地:中国东莞”的字样。
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承受着似乎越来越多的批评的声音,西方的媒体上几乎天天都能见到。而东莞也一样,“本土族群低调、务实,任由发达的现代传媒及不良口碑涂鸦,并加剧了外界对东莞环境污染、产业低端、腾笼赶场、城市冷漠、旅游匮乏等等灰色印象”。
有研究者把中国上世纪的历史称为三个阶段:旧时代“挨打”,改革开放前“挨饿”,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发展的是“挨骂”。当然,挨骂不是整个时代的主流特征,但骂声渐起也是不争的现实。
为什么会挨骂?因为走得快了,走得靠前,站在了舞台中央,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举一动也具有了某种示范的意义;如果仍在落后,仍在边缘,自然也不会有骂声,但会更冷寂,更无聊。大到中国,小到东莞,何尝不是如此?
一个理性的态度是,有骂声不可怕,怕的是听不到骂声,怕的是对骂声无动于衷,怕的是对骂声暴跳如雷。
东莞正在寻求城市形象的“新思维”。其实,从那些被骂的理由里,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可以分析一下,被骂最多的,是城市的“软实力”。东莞亦是,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社会治安,抑或“城市冷漠”。
国家有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城市也应有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对城市的软实力,有人给出的定义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用句大实话就是“你拿什么吸引我”。挨饿的时代,吸引人的东西很简单,给一碗饭就可以。在告别物质匮乏的时代,一个城市更多的要靠文化、价值观和制度等人文层面的力量吸引人,这就是软实力。
有强大“软实力”的城市,应该是民主的、开放的、自由的、法治的、平等的、理性的、多元的。民主的,就是要让民主融入血液,自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建一个垃圾焚烧厂到了民众集体“散步”抗议才想起开听证会征求民意;开放的,就是打破所有贸易壁垒,不能像北京那样一度只让地铁卖一份报纸;法治的,就是权力谦恭地接受监督和约束,不越位不缺位;平等的,就是所有公共事务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像农民工同样为城市政府缴税孩子却无学可上;理性的,就是遵循发展规律,没有拍脑袋决策的运动式“大跃进”;多元的,就是反对者的声音能得到尊重,捍卫市民的表达权利。
当然,这样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软实力的打造,绝非一日之功。但要向着这样的目标前进,而不是相反。
找寻“新思维”并不是难事,这些价值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但要实现这样的思维不易,需要有力的制度性改革。而制度性的变革,需要巨大的改革魄力,需要突破利益的阻力,排除老旧思维的惯性。
当经济已经达到一个相当发达的程度,未来的城市竞争更多体现在软实力的竞争。我们已经看到东莞在这些方面的努力,比如在全国地级市中首个为外来人设立“服务局”,今年将给九成流动人口办居住证,等等。这些公共政策无疑是在给软实力加分,当软实力的分数足以和“硬实力”比肩,那就树立起一个全新的东莞形象。
- 上一篇:中国鞋业人性化营销突破新出口
- 下一篇:蔡崇信豪赌估值30亿欧元的脏脏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