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站

微博 |

我的商务中心

中鞋网,国内垂直鞋类B2B优秀门户网站 - 中鞋网 客服经理 | 陈经理 钟经理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才新闻 > 回眸2003年职场八大热点

回眸2003年职场八大热点

2004-01-08 11:39:14 来源: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MBA理性回归

曾几何时,MBA与“金领”被认定为同义语,考上MBA就等于是预订了令人仰慕的高管职位和高薪,在中国被概括为“MBA=高薪+升职”。在这种社会普遍心理的支配下,很多人把报考MBA当作一种对人生的赌注,希冀通过MBA“一跳龙门”。然而,自去年开始,MBA的金色光环开始褪色,企业对MBA的“冷遇”让今年的MBA报考人数急剧下降,风光无限的MBA一下子进入了“熊市”。

事实上,对比近几年的MBA报考数据可以清楚地显示出MBA的走势。据了解,报考2004年清华大学MBA的考生为2314人,此前的2002年和2003年分别是4482人和2871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2004计划招收320名MBA研究生,但报名人数仅有1454人,比预料的要少得多。上海交大从2003年的2000出头下降到了1200多人,复旦也首次出现了下降,由2003年2600多名下降到2200名。而中大、暨大的报考人数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所有这些数据似乎表明,MBA的寒流已经来临。

在企业方面,以往聘用一个MBA动辄几十万年薪的境况已经一去不复返,月薪7000-15000元是现在MBA的主价位。广东移动通讯公司一位人力资源部门人士实话相告,公司招人并没有单独为MBA开设专门的通道,没有专门预留特别的用人额度,而是一并放入管理类或营销类,并只招那些公司认为优秀的、合适的人。在他看来,公司一些MBA职员的确表现不俗,这与MBA入学前都有过相当长一段工作经历有关,但他对招聘时一些MBA学生在薪水方面狮子大开口不甚认同,MBA不过是经理人的“毛坯”,其待遇和晋升要看日后工作中的业绩,刚出校门就提过高的收入要求,显然不符合企业的用人原则。

美的股份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王先生也一再表示,他们企业在招人时不会给MBA毕业生偏爱,他同时承认,公司用一个MBA所花的成本是一个普通大学生的4倍。科龙这两年在全国大批量招募MBA人才,其人力资源总监彭玉冰说,对新入职的MBA们还要进行3-6个月的“科龙化”再教育,然后才正式上岗。

不过,这些是否就表明MBA的好日子到头了呢?根据一项最新的权威调查表明,从学历与收入的相关度看,有MBA教育背景的收入比一般的硕士和博士高20%。这个数字表明,眼下MBA招生人数的下降,不过是一种本色的回归,或者说是高位之后的盘整。


海归身价下挫

近段时间以来,有关“海归”身价下跌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事实上,几年前还是无数创业传奇、财富神话主角的海归派,眼下不得不面临贬值的命运。据媒体报道,在北京日前举行的一场海外留学人员专场招聘会上,北京某科技种植公司为前来应聘的回国留学人员打出了月薪1000元的价码,从而再一次将留学人员的身价降到了最低点。

据统计,从1978年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58万多人出国留学,回国的达到15万多人,超过了中国从1847年到1978年131年间留学人员的总和。据人事部门介绍,近十年留学回国人员以每年13%的速度增加,2002年回国的留学生达到了1.8万人,比2001年增长了47%,而今年的回国人数更多。大量留学人员的回归无疑加剧了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最终导致了海归们的身价急剧下降。

对于“海归”求职趋难、身价贬值的现状,中国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车伟说:“这很正常,也是好事,说明用人单位更理智了,可供选择的人才更多了。”他说,以前人才很缺乏,回国的人也少,身价很高,这刺激了大批的人出国留学。现在回来的人多了,身价自然就会下来,这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另外,国内也在加大力度培养人才,本土人才已越来越多地学习到了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知识。而且国内教育在逐渐与国际接轨,本土人才对“海归”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强,这增加了“海归”找工作的难度。

三井物业(中国)有限公司业务副总经理王维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公司在招收新员工时不会排斥,也不会偏重“海归”,而会比较慎重地选择。他说,企业选用“海归”的成本和风险都比较大,其一,国内的专业人才很多,不难找到符合公司要求的人才,而且和“海归”相比,他们更熟悉国内的体制、企业的文化背景,知识的针对性也比较强。其二,近年来出国归来的人当中,有一部分人的功底还没有本土人才扎实。他们在国内连大学都没上,就交钱直接去了国外,实际工作能力也不行。其三,“海归”自我感觉很好,要求高薪,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也增加了企业用人的风险,再加之对那些并非出自名校的“海归”们,也难以进行判断和评估,因而使用本土人才更加放心。而据记者了解,有这种看法的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不在少数。

有专家认为,“海归”贬值是前几年“海归”升值趋势激发起的留学热潮的必然回落,显然,“海归”的名片已再难让这些“海归”们成为招聘市场的抢手货。


员工满意度调查成流行词

如果你是一名在职员工,你很有可能在每年年末或某一时段收到这样一份问卷:上面罗列着几十或近百道的问题,如:你认为你的上司在绩效评估时与你面谈的效果如何?你是否经常得到上司或同事的意见反馈?你得到的薪资福利是否公正地反映了你的贡献?等等。然后针对每道问题让你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既不满意又不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和“无信息或不知道”的六种回答中按你的感觉做出选择,这就是现在企业最为流行的员工满意度调查。

的确,2003年无疑是企业最为重视员工满意度调查的一年,和以往相比,员工满意度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更多地被提升到了企业的战略高度。对企业来说,员工满意度调查能提供给公司决策层以量化的数据来侦测到员工总体的、现时的满意度水平,从而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在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今天,如何留住人才也是企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在留住人才的策略上起着同样的作用。留住员工就是打一场没有情报的战争。而在众多的获取员工信息的方法中,员工满意度调查不失为一种实用有效的工具。

员工满意度与员工的绩效有着密切关系,从员工满意度的水平可以预测到未来的业务绩效,不满意的员工很可能会产生不令人满意的绩效;反之,工作愉快的员工会产生良好的绩效。根据著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翰威特的“最佳雇主调查”,员工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平均利润率增长要高出同行业其他公司20%左右。因此,员工满意度调查无疑成为了今年职场的流行词。


危机管理成今年企管重点

今年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给包括餐饮业在内的众多企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也唤醒了企业的危机意识,引发更多企业对现代管理理论体系中危机管理的重视、思考和行动。

在SARS过后,很多企业纷纷启动了自己的危机管理机制。IBM、西门子、P&&G、安利等著名外企,其危机管理机制比SARS之前有了明显改善,而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亡羊补牢”,把危机管理当作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表示,中国企业应该在企业的危机管理方面进行反思,因为危机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的部分。根据调查,中国企业78%倒闭就是因为危机引起的,相当一部分企业会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灾难而导致失败。他表示,危机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因此,企业要有危机意识,要将危机管理纳入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同时也要善于挖掘危机中蕴含的商机,如果处理得好,危机可以转变成机遇,反之,机遇也会变成危机。

有专家认为,SARS给企业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让企业主有了直面危机的经历,让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危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时刻存在,而成功的企业与失败的企业之间的差别,不在于是否出现过危机,而在于是否重视危机管理,是否建立了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危机管理体制,危机管理体制运转是否有效,是否实现了危机管理的目的和作用。他们认为,危机管理事实上已经成为当下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陆步轩现象”考验社会用人机制

在2003年职场的“风云人物”中,陆步轩无疑是一个值得一提的名字。“北大才子街头卖肉”是今年7、8月份最为火爆的新闻之一,陆步轩的经历经媒体传开后,北大、才子、卖肉这一个个反差强烈的关键词激动着舆论的每一根神经,而陆步轩也因为媒体的炒作而名燥一时。

“陆步轩现象”引起了人们的种种争论,各种观点不一而足。有专家认为,北大出来的人没有找到好的工作以致沦落到街头卖肉,这恰恰说明了社会人才使用制度中双向选择的纯净度越来越高,企业与个人都越来越理性和成熟。企业的理性在于,没有因为陆步轩是北大才子有一张北大的文凭就大开方便之门收归门下,而是实在地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和陆步轩的个人能力进行了理性的选择,在文凭与实用之中选择了后者;而陆步轩的理性在于,没有因为自己是北大出来的学生就耍大牌作风,没有找到好的工作就在委屈中大兴愤世嫉俗之念,到处向人哭诉周遭的不幸,到处向政府诉苦,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在别人看来“低贱”得与自身身份不符的职业:当街卖肉,以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承担“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虽然这是陆步轩个人的不幸,但却是社会人才使用理性化进程中之大幸。

不过,另有专家认为,虽然现在市场经济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市场在人才配置中所起的作用,“人才市场经济”的真正建立还有待时日。如果不把人才纳入“人才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中去,让市场去选择、吸引、利用人才,势必会造成人才配置的巨大浪费。“陆步轩现象”的出现,就是向人们敲响了这方面的警钟。


丑女张静整容引爆“就业歧视”话题

和陆步轩异曲同工,丑女张静的经历在今年的职场热点话题中无疑也是浓彩的一笔。

据媒体报道,天津女孩张静,因相貌不佳,10年内求职千次,均遭拒绝。此事曝光后,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纷纷捐钱捐物,更有多家医疗整形机构表示愿免费帮助张静变美。当张静几经犹豫,决定接受整形手术后,更引发了一场有关道德与法律的大讨论,进而使就业歧视这一话题再次浮出水面,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话题。

事实上,近段时间以来,因为身体、外貌等原因,在求职、求学中遭受歧视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因为遭受歧视而导致的恶性案件更是令人扼腕痛惜。

据了解,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学生周一超今年4月参加区政府公务员考试,笔试排名第三却未收到录取通知书,到区劳动局询问经办人干某后得知自己未被录取的原因是体检结果为“小三阳”,争吵中遂用水果刀将干某刺成重伤,并在激愤中将干某同办公室的张某刺死。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周一超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决结束后,周一超当庭将判决书撕烂抛弃,拖着脚镣踉跄而去,给这次宣判留下了意味深长的一幕。

而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就业歧视问题再次凸现,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CEPA推动粤港人才交流

对粤港两地人才来说,CEPA的签定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在2003年职场,粤港两地人才的交流互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而CEPA机制不但有助于发挥粤港人才资源的整体优势,而且有利于促使两地的人才互动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袁兆亿认为,粤港作为长期的合作伙伴,CEPA的签署必然进一步加快两地的人才交流,显然这一区域开放策略所带来的人才流动效应是双向的。依据CEPA的安排,配合粤港产业的差异化发展,粤港之间的人才互补大于人才竞争,存在着双赢的机会。而随着CEPA的实施和推进,粤港两地对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加大。据预测,广东未来五年需要超过250万名专业人才,虽然目前广东的人才缺口仍然较大,但就广义而言,我国新生代人才供给仍相对充裕。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超过美国,名列世界第一。我国巨大的人口资源,在教育的打造下,正成为巨大的人才资源。由于我国庞大的新生代人才资源时刻在寻找进入市场的机会,因此CEPA机制所产生的利好将有助于加快对外地优秀人才的吸引。

袁兆亿认为,CEPA蕴藏的机会对粤港双方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由于粤港经济关联的紧密度,两地间的人才流动一直没有停止过。而现在粤港的人才交流合作正配合CEPA不断迈出实质性步伐。近年来,香港加大了对广东人才的吸引力度,不断放宽条件。与此同时,香港的人才也不断向广东流动,如2002年9月,近百名香港"金领"亲赴深圳"金领世界招聘会"寻求发展机会。香港专业人才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广东正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法律、会计等相关行业的人才具备国际水平,有较大优势。在CEPA框架下,粤港两地人才流动的进一步加大是必然的,这已是一种国际性趋势,但在CEPA机制的合理调控下,这种流动将会更有序并达到某种动态平衡。


人才租赁铺设就业新途径

人才租赁作为一种新的就业形式无疑属于当前职场的一大卖点。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人才租赁公司的出现,被认为是为解决有的企业高级人才紧缺、而有的高级人才被闲置这一供需矛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

为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各地动了不少脑筋。人才租赁就是其中一种方式。广东省人事厅厅长谭璋球认为,人才租赁可以解决用人单位和人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避免招聘会上的竞相压价和人才流失,是非常有创意的做法,以后广东将大力推广人才租赁制度。而据了解,目前在广州登记注册从事人才租赁的中介就有30多家,加上许多未经登记无证经营的地下中介,目前已经多达100多家。这么多的人才租赁中介无疑能够更快地促进这个市场的繁荣。而日前广州新近成立的一家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它就像一座“桥”,一头搭在企业,一头连着校园,为大学生和其他求职人士“出租”牵线。

有专家指出,在政府的正式推动下,人才租赁这种方式将会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有可能成为未来人才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在线咨询

姓名
电话
留言

快捷留言

  • 请问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吗?
  • 我想了解加盟费用和细则。
  • 留下邮箱,请将资料发给我谢谢!
  • 我对加盟有兴趣,请迅速联系我!
  • 我想了解贵品牌的加盟流程,请与我联系!
  • 请问投资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
  • 验证码:
推荐新闻
热门鞋业专区
品牌要闻
品牌推荐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