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锦松:从“打工皇帝”到香港“财爷”
2004-04-14 11:56:43 来源: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尽管49岁的梁锦松在银行界早已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但不少人包括香港人对他的名字还很陌生。直到今年2月15日,董建华特首任命他出任新一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他才一夜成名,成了全港乃至海内外注目的对象。香港人说话一向幽默风趣,他们把财政司司长说成是“财爷”,而梁锦松由非公务身份出任新一任财政司司长,又被香港人形容为“空降”(破格提拔的意思)。
在成为“财爷”之前,梁锦松担任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亚太区主席一职。在他长达28年的银行业界经历中,美国花旗银行就留住了他23年的韶华。在那里,他历任亚太区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及私人银行业务主管,先后在香港、纽约、新加坡及马尼拉等地工作。4年前,梁锦松加入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任摩根大通亚太区主席,年薪达300万美元(约2300万港币),而如今他出任“财爷”,按D9职级,年薪245万港币,这就是说他每年将少拿逾2000万港币的薪水。不少人惊诧于他的“减薪从政”,但更多的人则认为,这足以证明他的决心。
熟悉梁锦松的银行界高层人士说,梁锦松是接任“财爷”的最佳人选,他熟悉香港的金融市场,有丰富的财经知识和行政管理经验,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整个国家有着深厚感情。他性格刚强、执著,不轻易为外界意见而改变立场。
炒外汇起家
1973年梁锦松从香港大学毕业,主修经济及统计学。应该说他真的很走运,以前一直只在内部培训人才的美国花旗银行,70年代初突然改变策略,聘用香港的大学毕业生作为银行练习生,梁锦松便是新政策下第一批加入花旗银行的大学生。
由于他的勤奋和刻苦,他的潜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梁锦松在进入银行的两年间,不单学懂了银行的贷款业务,还被公司派往菲律宾受训,了解了有关外汇买卖的知识。用他的话说,从菲律宾回香港后就开始拿起大铲“炒上炒落(外汇)”。之后,在80年代初,凭着自己出色的市场感觉和判断力,在买卖港元上为银行赚了大钱,这使他在银行内平步青云,与此同时也和不少参与炒外汇的商家建立了良好的人事关系。可以说,梁锦松是香港的第一代外汇炒家。而他辉煌的金融岁月也是由此起步的。
最高级的华籍管理人员
凭着出色的表现,梁锦松很快得到重用。1982年,他又远赴美国完成了哈佛大学管理人员发展课程。在花旗银行23年的时间里,有一段经历是他不得不说的。从80年代后期开始,梁锦松负责银行对中国内地的事务,当时美国总部力争重开中国办事处,该行对中国的态度趋向积极。当其他外资银行仍然不太愿意与中资银行合作时,花旗却为中国银行等中资银行提供了信贷额度,而且没有像其他行那样要求高溢价来保障。与此同时,在梁锦松的安排下,花旗银行又为内地筹办了不少财经培训课程,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高潮,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等财经部门官员急需增加对国际市场的认识,这些课程不啻是“及时雨”。今天内地很多独当一面的财经官员,都曾经在花旗上过课,而梁锦松本人也曾经亲自授过课。有消息说,梁锦松在担任香港财政司司长之前,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曾计划邀请他出任香港中银集团的顾问委员会成员,为香港中银的重组及日后上市出谋划策。而他是极少数有此待遇的外资银行家。
1992年,梁锦松升任花旗银行香港区行长。1996年,出于对香港前景的看好,他拒绝了花旗银行调他到纽约的工作机会,在当时一股移民潮下,放弃前途无可限量的工作,放弃了晋升为副主席的机会,梁锦松转职到美国大通银行,留港发展。当时,他已经是花旗银行内最高级的华籍管理人员。在花旗的23年间,他先后被派往纽约、新加坡、马尼拉等地区担任银行管理要职,掌管的业务包括企业、地产及贸易融资、外汇及股票买卖、私人银行业务、项目贷款及基金管理等,可以说对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有所了解,这使他成为金融界不多见的高手。
1996年梁锦松就职美国大通银行,担任大中华及菲律宾区董事经理,后又晋升为摩根大通银行亚太区主席。
懂得输,才会赢
用香港人的话来说,梁锦松出身于“草根阶层”,父亲曾做过酒家的侍应,兄弟姐妹共9人,生活环境可想而知。
据他母校英华书院的老师形容,中学时的梁锦松“聪明活泼”,但会考成绩却“勉勉强强”,特别是中五升学考才得了13分。他的中文科老师陈耀南与校长艾礼士商量,让他升入中六,梁锦松本人也苦求校方能网开一面。校长被老师和他本人的诚意所感动,破格同意他升入中六,同时为了让他有地方专心读书,校长还留他在学校饭堂借宿。
会考13分的成绩时刻撞击着梁锦松的心灵。他在充满油烟味的饭堂发奋读书,终于不负众望,在高考非理科性的科目考得全港第一,顺利升读香港大学。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说:“这和乒乓球一样,懂得输,才会赢。”原来,梁锦松是个不折不扣的乒乓球迷。他的同学说,一听到下课钟声,他就会扑到操场,在乒乓球桌上“霸台”。中二开始,他就代表学校出战校际乒乓球比赛,屡屡夺冠。
“懂得输,才会赢”,就此成为他的座右铭。28年来,正是凭着这股精神,梁锦松在银行界享有盛誉。
听到梁锦松出任“财爷”的消息,他的老师陈耀南相当自豪:“如果当年不收他,现在便会变成其他学校的光荣了。”
年轻时梦想当教授
梁锦松1973年加入银行界,至今已足足28年,期间从未任职其它机构,他坦言现时工作与初出茅庐时的想法相差太远,这位银行家的梦想,竟是当教授。
梁锦松曾表示,原本只是想在银行界做两年,便会继续去读书,目标是将来做一个教授。他说,当初觉得商界很俗气,做银行太现实,一直的理想是做教授。但做了一段时间后,却发觉在银行里学到的经济知识,并不比学校少,而且能够得到很多实际的经验,因此一直留了下来。28年来,虽然每年都有人游说他跳槽,但他一直不为所动。
1996年,梁锦松接受媒体访问时坦言,不排除将来老了之后会做教授或顾问,以圆当年的梦想。他表示:“一个人的工作时间不可能很长,现在自己可算已过了工作年龄的一半,下半生的路怎样走,要慎重考虑。”然而教授梦未圆,他已然是香港财政司司长,不知到这在不在他当初的设想中。
他先后担任了好多社会公职,如行政会议成员、教育咨询管理委员会主席、特区筹委会成员、教育统筹委员会主席、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政府港事顾问等。他认为,热心公职事务,是希望对社会有贡献,完成他对社会的理想。他对教育特别看重,也许这可以看作他对自己未当成教授的一种弥补。1993年他担任职务繁重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时,提倡要改革大学拨款制度,按学院的资源和潜质分配,引起学界的强烈反响。1999年初,在他的主持下,教统会又推出“教育目标咨询文件”,大力推行一连串教育改革,轰动了全港学界。
在成为“财爷”之前,梁锦松担任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亚太区主席一职。在他长达28年的银行业界经历中,美国花旗银行就留住了他23年的韶华。在那里,他历任亚太区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及私人银行业务主管,先后在香港、纽约、新加坡及马尼拉等地工作。4年前,梁锦松加入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任摩根大通亚太区主席,年薪达300万美元(约2300万港币),而如今他出任“财爷”,按D9职级,年薪245万港币,这就是说他每年将少拿逾2000万港币的薪水。不少人惊诧于他的“减薪从政”,但更多的人则认为,这足以证明他的决心。
熟悉梁锦松的银行界高层人士说,梁锦松是接任“财爷”的最佳人选,他熟悉香港的金融市场,有丰富的财经知识和行政管理经验,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整个国家有着深厚感情。他性格刚强、执著,不轻易为外界意见而改变立场。
炒外汇起家
1973年梁锦松从香港大学毕业,主修经济及统计学。应该说他真的很走运,以前一直只在内部培训人才的美国花旗银行,70年代初突然改变策略,聘用香港的大学毕业生作为银行练习生,梁锦松便是新政策下第一批加入花旗银行的大学生。
由于他的勤奋和刻苦,他的潜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梁锦松在进入银行的两年间,不单学懂了银行的贷款业务,还被公司派往菲律宾受训,了解了有关外汇买卖的知识。用他的话说,从菲律宾回香港后就开始拿起大铲“炒上炒落(外汇)”。之后,在80年代初,凭着自己出色的市场感觉和判断力,在买卖港元上为银行赚了大钱,这使他在银行内平步青云,与此同时也和不少参与炒外汇的商家建立了良好的人事关系。可以说,梁锦松是香港的第一代外汇炒家。而他辉煌的金融岁月也是由此起步的。
最高级的华籍管理人员
凭着出色的表现,梁锦松很快得到重用。1982年,他又远赴美国完成了哈佛大学管理人员发展课程。在花旗银行23年的时间里,有一段经历是他不得不说的。从80年代后期开始,梁锦松负责银行对中国内地的事务,当时美国总部力争重开中国办事处,该行对中国的态度趋向积极。当其他外资银行仍然不太愿意与中资银行合作时,花旗却为中国银行等中资银行提供了信贷额度,而且没有像其他行那样要求高溢价来保障。与此同时,在梁锦松的安排下,花旗银行又为内地筹办了不少财经培训课程,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高潮,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等财经部门官员急需增加对国际市场的认识,这些课程不啻是“及时雨”。今天内地很多独当一面的财经官员,都曾经在花旗上过课,而梁锦松本人也曾经亲自授过课。有消息说,梁锦松在担任香港财政司司长之前,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曾计划邀请他出任香港中银集团的顾问委员会成员,为香港中银的重组及日后上市出谋划策。而他是极少数有此待遇的外资银行家。
1992年,梁锦松升任花旗银行香港区行长。1996年,出于对香港前景的看好,他拒绝了花旗银行调他到纽约的工作机会,在当时一股移民潮下,放弃前途无可限量的工作,放弃了晋升为副主席的机会,梁锦松转职到美国大通银行,留港发展。当时,他已经是花旗银行内最高级的华籍管理人员。在花旗的23年间,他先后被派往纽约、新加坡、马尼拉等地区担任银行管理要职,掌管的业务包括企业、地产及贸易融资、外汇及股票买卖、私人银行业务、项目贷款及基金管理等,可以说对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有所了解,这使他成为金融界不多见的高手。
1996年梁锦松就职美国大通银行,担任大中华及菲律宾区董事经理,后又晋升为摩根大通银行亚太区主席。
懂得输,才会赢
用香港人的话来说,梁锦松出身于“草根阶层”,父亲曾做过酒家的侍应,兄弟姐妹共9人,生活环境可想而知。
据他母校英华书院的老师形容,中学时的梁锦松“聪明活泼”,但会考成绩却“勉勉强强”,特别是中五升学考才得了13分。他的中文科老师陈耀南与校长艾礼士商量,让他升入中六,梁锦松本人也苦求校方能网开一面。校长被老师和他本人的诚意所感动,破格同意他升入中六,同时为了让他有地方专心读书,校长还留他在学校饭堂借宿。
会考13分的成绩时刻撞击着梁锦松的心灵。他在充满油烟味的饭堂发奋读书,终于不负众望,在高考非理科性的科目考得全港第一,顺利升读香港大学。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说:“这和乒乓球一样,懂得输,才会赢。”原来,梁锦松是个不折不扣的乒乓球迷。他的同学说,一听到下课钟声,他就会扑到操场,在乒乓球桌上“霸台”。中二开始,他就代表学校出战校际乒乓球比赛,屡屡夺冠。
“懂得输,才会赢”,就此成为他的座右铭。28年来,正是凭着这股精神,梁锦松在银行界享有盛誉。
听到梁锦松出任“财爷”的消息,他的老师陈耀南相当自豪:“如果当年不收他,现在便会变成其他学校的光荣了。”
年轻时梦想当教授
梁锦松1973年加入银行界,至今已足足28年,期间从未任职其它机构,他坦言现时工作与初出茅庐时的想法相差太远,这位银行家的梦想,竟是当教授。
梁锦松曾表示,原本只是想在银行界做两年,便会继续去读书,目标是将来做一个教授。他说,当初觉得商界很俗气,做银行太现实,一直的理想是做教授。但做了一段时间后,却发觉在银行里学到的经济知识,并不比学校少,而且能够得到很多实际的经验,因此一直留了下来。28年来,虽然每年都有人游说他跳槽,但他一直不为所动。
1996年,梁锦松接受媒体访问时坦言,不排除将来老了之后会做教授或顾问,以圆当年的梦想。他表示:“一个人的工作时间不可能很长,现在自己可算已过了工作年龄的一半,下半生的路怎样走,要慎重考虑。”然而教授梦未圆,他已然是香港财政司司长,不知到这在不在他当初的设想中。
他先后担任了好多社会公职,如行政会议成员、教育咨询管理委员会主席、特区筹委会成员、教育统筹委员会主席、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政府港事顾问等。他认为,热心公职事务,是希望对社会有贡献,完成他对社会的理想。他对教育特别看重,也许这可以看作他对自己未当成教授的一种弥补。1993年他担任职务繁重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时,提倡要改革大学拨款制度,按学院的资源和潜质分配,引起学界的强烈反响。1999年初,在他的主持下,教统会又推出“教育目标咨询文件”,大力推行一连串教育改革,轰动了全港学界。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 上一篇:席克刚:真正的商人应该永不满足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当首富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