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工业“十一五”科学发展规划意见
2006-05-09 15:39:03 来源:中国鞋网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近日研究制定了《橡胶工业“十一五”科学发展规划意见》,旨在使全行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促使中国成为世界橡胶工业强国。
发展方针
认真实施科学发展、循环经济和名牌战略,转变增长方式;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效益创新,以节能、安全、环保新产品替代现有老产品,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进一步发展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区域集约化生产,使中国逐步成为橡胶强国。
总体目标
以8%~10%的年增长速度发展,利税力争同步增长,主导产品出口占35%左右,节能降耗、资源利用要切实实现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并争取有新突破。
轮胎
年总产量拟控制在3亿~3.2亿条,子午化率不低于70%。半钢子午胎基本实现无内胎化,为经济型轿车配套的轮胎要安全、节能、环保;积极发展50、45、40、35、30系列高档轮胎和跑气保用轮胎。全钢子午胎要发展无内胎和公制宽基轮胎,全钢子午胎占子午胎总量的比例宜控制在20%~25%。工程机械轮胎要积极发展子午胎。同时,不应再扩大斜交胎产能,尤其是不能以合资、合作等名义新建斜交胎厂,逐步淘汰60万套以下规模的斜交胎企业。积极推进充氮硫化等新工艺的应用;淘汰子午胎刷汽油等落后工艺;禁止割标胎和无三包轮胎在市场流通,实行轮胎召回制;限制并逐步取消轮胎外包装。
橡胶制品
非轮胎汽车用橡胶制品,重点培育品牌,扶持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满足各类汽车对密封、减震、制动、传动和输油输气等配套橡胶制品的需求。建筑工程类橡胶制品,重点发展防水、减震产品,为市政建设、高层建筑、公路桥梁涵洞等配套。为电子、家电配套的橡胶制品,要搞好高档产品的配套服务。国防橡胶制品,要能满足航天、航空、航海等国防建设的需要。
其他橡胶制品要重点开发、生产高性能新产品。要抓住国家重点整治矿山安全生产的机遇,搞好高强力及阻燃输送带、机械化采煤机组用高压胶管、密封制品的配套和阻燃导风筒的生产、供应。胶管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重点放在高附加值产品上,如汽车胶管和海上输油胶管等。V带在培育大企业名牌的同时,应做好区域品牌培育。要抓住奥运商机,开发生产竞技体育用专业运动鞋以及自行车胎、摩托车胎;同时,这三类产品要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乳胶制品要发展节育、防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安全套,提高医用手套等医疗用产品的质量性能,着力开发合成胶乳安全套和医用手套;同时要培育品牌和强势企业,减少贴牌加工。
废橡胶综合利用
要努力搞好废橡胶(包括废旧轮胎、输送带以及胶鞋鞋底等)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时,要以再生胶、胶粉为主,废旧橡胶综合利用率达到80%~85%。有条件的轮胎厂要进军翻胎业,并重点实施子午胎翻胎工艺、预硫化胎面和中垫胶制造技术攻关,翻胎设备要国产化,促使轮胎翻新率提高到8%~10%。旧输送带要发扬矿山就地修补再利用的传统。再生胶和胶粉提倡收购、加工、利用配套发展,一要做到清洁、环保、安全;二要提高后加工能力,使再生胶和胶粉不断开辟新的用途;三要做好热能利用的研发和试点,坚决取缔利用废旧轮胎土法炼油。“十一五”末,再生胶总产量争取达到200万吨,胶粉产量50万~80万吨。同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决禁止废旧轮胎和其他废旧橡胶产品进口。
橡胶原料
“十一五”末,全国橡胶总需求量将达到500万吨,其中天然胶230万吨、合成胶270万吨。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的使用比例力争达到1∶1.2。天然胶方面,鼓励农垦胶的加工技术改造和橡胶树品种更新;鼓励民营天然橡胶的发展,提高单产和产品质量。合成胶方面,要加快发展异戊胶、卤化丁基胶等短缺品种,丁苯橡胶、顺丁橡胶、丁腈橡胶等要增加牌号,提高质量。要积极建设橡胶国际贸易市场和边贸市场,针对市场秩序,规范复合橡胶的进口、加工和应用。引导期货市场发展,减少恶性炒作。
炭黑
总需求量将达220万吨左右。提倡发展子午胎专用炭黑和湿法造粒工艺,加强热能循环利用。限制干法造粒工艺,淘汰万吨级以下炭黑生产线,对小厂逐步进行关停并转。同时,要协调好炭黑原料油的供应,特别是煤焦油和乙烯焦油的供应。积极扶持子午胎专用白炭黑生产,以有利于安全、节能,降低滚动阻力。
橡胶助剂
总需求量将达到32万~33万吨。提倡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环保助剂,逐步淘汰有毒有害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骨架材料
总需求量接近100万吨,其中钢丝帘线60万吨、涤纶帘线9万~10万吨、尼龙帘线28万~30万吨。重点对现有产业、产品进行结构性调整,同时做好芳纶的应用试点,以满足轮胎产品升级换代的要求。
橡胶机械及模具
重点提高质量、使用性能、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并争取扭转大型密炼、钢丝压延以及检测设备仍依赖进口的局面。同时,要着力抓好高强力输送带、钢丝编缠胶管及汽车橡胶配件等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替代进口。
发展方针
认真实施科学发展、循环经济和名牌战略,转变增长方式;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效益创新,以节能、安全、环保新产品替代现有老产品,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进一步发展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区域集约化生产,使中国逐步成为橡胶强国。
总体目标
以8%~10%的年增长速度发展,利税力争同步增长,主导产品出口占35%左右,节能降耗、资源利用要切实实现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并争取有新突破。
轮胎
年总产量拟控制在3亿~3.2亿条,子午化率不低于70%。半钢子午胎基本实现无内胎化,为经济型轿车配套的轮胎要安全、节能、环保;积极发展50、45、40、35、30系列高档轮胎和跑气保用轮胎。全钢子午胎要发展无内胎和公制宽基轮胎,全钢子午胎占子午胎总量的比例宜控制在20%~25%。工程机械轮胎要积极发展子午胎。同时,不应再扩大斜交胎产能,尤其是不能以合资、合作等名义新建斜交胎厂,逐步淘汰60万套以下规模的斜交胎企业。积极推进充氮硫化等新工艺的应用;淘汰子午胎刷汽油等落后工艺;禁止割标胎和无三包轮胎在市场流通,实行轮胎召回制;限制并逐步取消轮胎外包装。
橡胶制品
非轮胎汽车用橡胶制品,重点培育品牌,扶持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满足各类汽车对密封、减震、制动、传动和输油输气等配套橡胶制品的需求。建筑工程类橡胶制品,重点发展防水、减震产品,为市政建设、高层建筑、公路桥梁涵洞等配套。为电子、家电配套的橡胶制品,要搞好高档产品的配套服务。国防橡胶制品,要能满足航天、航空、航海等国防建设的需要。
其他橡胶制品要重点开发、生产高性能新产品。要抓住国家重点整治矿山安全生产的机遇,搞好高强力及阻燃输送带、机械化采煤机组用高压胶管、密封制品的配套和阻燃导风筒的生产、供应。胶管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重点放在高附加值产品上,如汽车胶管和海上输油胶管等。V带在培育大企业名牌的同时,应做好区域品牌培育。要抓住奥运商机,开发生产竞技体育用专业运动鞋以及自行车胎、摩托车胎;同时,这三类产品要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乳胶制品要发展节育、防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安全套,提高医用手套等医疗用产品的质量性能,着力开发合成胶乳安全套和医用手套;同时要培育品牌和强势企业,减少贴牌加工。
废橡胶综合利用
要努力搞好废橡胶(包括废旧轮胎、输送带以及胶鞋鞋底等)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时,要以再生胶、胶粉为主,废旧橡胶综合利用率达到80%~85%。有条件的轮胎厂要进军翻胎业,并重点实施子午胎翻胎工艺、预硫化胎面和中垫胶制造技术攻关,翻胎设备要国产化,促使轮胎翻新率提高到8%~10%。旧输送带要发扬矿山就地修补再利用的传统。再生胶和胶粉提倡收购、加工、利用配套发展,一要做到清洁、环保、安全;二要提高后加工能力,使再生胶和胶粉不断开辟新的用途;三要做好热能利用的研发和试点,坚决取缔利用废旧轮胎土法炼油。“十一五”末,再生胶总产量争取达到200万吨,胶粉产量50万~80万吨。同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决禁止废旧轮胎和其他废旧橡胶产品进口。
橡胶原料
“十一五”末,全国橡胶总需求量将达到500万吨,其中天然胶230万吨、合成胶270万吨。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的使用比例力争达到1∶1.2。天然胶方面,鼓励农垦胶的加工技术改造和橡胶树品种更新;鼓励民营天然橡胶的发展,提高单产和产品质量。合成胶方面,要加快发展异戊胶、卤化丁基胶等短缺品种,丁苯橡胶、顺丁橡胶、丁腈橡胶等要增加牌号,提高质量。要积极建设橡胶国际贸易市场和边贸市场,针对市场秩序,规范复合橡胶的进口、加工和应用。引导期货市场发展,减少恶性炒作。
炭黑
总需求量将达220万吨左右。提倡发展子午胎专用炭黑和湿法造粒工艺,加强热能循环利用。限制干法造粒工艺,淘汰万吨级以下炭黑生产线,对小厂逐步进行关停并转。同时,要协调好炭黑原料油的供应,特别是煤焦油和乙烯焦油的供应。积极扶持子午胎专用白炭黑生产,以有利于安全、节能,降低滚动阻力。
橡胶助剂
总需求量将达到32万~33万吨。提倡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环保助剂,逐步淘汰有毒有害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骨架材料
总需求量接近100万吨,其中钢丝帘线60万吨、涤纶帘线9万~10万吨、尼龙帘线28万~30万吨。重点对现有产业、产品进行结构性调整,同时做好芳纶的应用试点,以满足轮胎产品升级换代的要求。
橡胶机械及模具
重点提高质量、使用性能、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并争取扭转大型密炼、钢丝压延以及检测设备仍依赖进口的局面。同时,要着力抓好高强力输送带、钢丝编缠胶管及汽车橡胶配件等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替代进口。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 上一篇:国际塑料模具巨头掀起投资中国热潮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