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橡胶“走出去”之路异常艰辛
随着经济发展对橡胶需求量的快速增加,我国橡胶自给率逐年下降。作为四大工业原材料之一的天然橡胶,与石油、钢铁、煤炭一起支撑起整个工业体系。橡胶这一战略资源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如何才能保障橡胶资源的安全成为摆在政府和橡胶生产基地面前的重大问题。目前,农业部及海南、云南、广东三大植胶农垦审时度势,开始将“走出去”战略转变为具体行动,纷纷将到国外种胶作为“十一五”时期重要的发展战略。然而,新华社记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垦的“走出去”战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急需国家的政策支持,否则橡胶资源安全问题将得不到有效解决。
多种因素促橡胶走出国门
从2001年起,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天胶消费国和进口国,超过2/3的需求量依赖进口,且自给率以平均每年3%的速度下降,2005年全国橡胶总产49万吨,进口141万吨,消费204万吨(部分库存),自给率仅24%。橡胶资源安全与否牵动着全国各行各业的神经,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中国橡胶业发展的痛处。
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印度五个天然橡胶生产大国已形成“五国橡胶联盟”,对国际橡胶市场的供给和价格制定具有越来越强的影响力,他们纷纷仿效马来西亚的橡胶发展道路,建立自己的橡胶工业发展基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天然橡胶需求量还将持续增加,而可供出口贸易的资源量逐年下降。我国天然橡胶的进口难度逐年加大。此外,受环保因素的影响,天然橡胶对合成胶的替代作用会逐渐加强,加上稀缺的石油资源价格上涨,推高合成橡胶生产成本,天然橡胶需求增长空间加大,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国际市场橡胶价格从5年前不足6000元/吨的低位升至目前的22000元/吨,已经刺痛了中国部分产业的神经。更令人忧虑的是,中国的经济及国防安全也可能受到威胁。
近年来,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通过境外开发等手段积极抢占天然橡胶主产国的资源,威胁着我国天然橡胶进口来源的稳定性。
海南、云南、广东三大橡胶农垦,如何才能在多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既能保证我国橡胶资源安全,又能够使自身的企业做大做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令我国橡胶企业开始谋划天然橡胶的海外战略。要增强行业的话语权和控制力必须“走出去”。在充分开拓好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走出去,将产业的链条“链接”全球的生产要素,让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优化,一方面把更多的产品打到国际市场去,一方面让自己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谋求更高端、更核心的位置。
为摆脱受制于人的局势,确保资源安全,三大农垦在摸索了半个世纪之后,发现到国外买地种胶的益处。早在本世纪初,三大农垦便开始积极谋划通过各种方式到海外租地种胶,建立橡胶加工厂等,并且将“走出去”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写进“十一五”发展规划。
橡胶农垦“走出去”
三大农垦纷纷把目光投向东南亚一带国家,那里的土地和气候资源适宜兴建海外天然橡胶基地。
拥有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海南农垦将今年定为“走出去”的破题之年。
新年之初,海南农垦明确提出,今年要落实柬埔寨柏威夏省和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海外橡胶基地项目建设,争取国外发展橡胶产业项目正式启动实施。在未来若干年,要实现在马来西亚种植90万亩橡胶、柬埔寨种植120万亩橡胶,并在印尼建立20万吨天然橡胶加工厂,与越南合作进行天然橡胶电子商务交易,在泰国建立香蕉贸易公司等一系列计划。
有形的“走出去”战略在稳步推进,无形的“走出去”也在酝酿之中。海南农垦正利用电子商务中心的成熟网上交易技术,以橡胶产品销售为切入点,计划整合东南亚天然胶资源,建成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国际电子交易市场,建立国际化的天然橡胶产品电子交易平台。
日前召开的海南农垦工作会议透露,“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已经作为该企业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写进《“十一五”规划》。“走出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岛外、国外经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壮大自身产业实力,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海南天然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还在《规划》中明确了“走出去”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到2010年,通过挖掘土地潜力新种和整合各类橡胶资源,使国内橡胶面积达到400万亩;干胶总产量28万吨;干胶平均亩产90公斤以上;境外橡胶种植面积20万亩;境外收购、加工橡胶30万吨。
“十一五”境外开发重点建设项目有以下四项:一是橡胶初产品加工。抓紧建立境外投资的“桥头堡”,重点在东南亚国家建立30万吨的橡胶加工厂,总投资50000万元。二是购地植胶。在东南亚、非洲等国家首期开发20万亩橡胶种植基地,总投资6000万元。掌握210万亩的土地资源利用权,总投资80000万元。三是木材加工。建立5个木材加工厂,最大限度地挖掘境外资源潜力,总投资15000万元。四是橡胶产品贸易。建立境外橡胶贸易公司,总投资4000万元。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信息和资源,开展橡胶产品国际贸易业务,赚取购销差价,同时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用于指导橡胶产品的结构调整。
云南农垦也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组建“云橡投资有限公司”的步伐,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重点开发天然橡胶等战略资源,推动技术、设备和劳务的有效输出,以外促内,内外结合,协调发展,实现新时期农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2010年实现天然橡胶种植面积200万亩,生产经营橡胶20万吨,平均亩产123公斤以上。
根据老挝和缅甸北部现有土地、劳动力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等情况,云南农垦计划到2010年止,完成境外天然橡胶示范种植5万亩,带动发展50万亩的发展目标。最终实现示范种植50万亩,带动发展200万亩的战略目标。
“与中国接壤的老挝、缅甸北部多为热带雨林气候,雨量充沛、湿度大,土地肥沃,气候与云南西双版纳相近,是发展种植橡胶得天独厚的区域。”云南农垦集团公司橡胶产业部技术总监刘平东说,特别是缅甸宜胶地资源广袤富庶,据缅甸农业及灌溉部统计,全国有宜胶地3945万亩。此外,据初步估计与云南西双版纳垦区毗邻的老挝北部三省南塔、波乔和乌多姆赛适合种植热带作物的土地资源有900多万亩,云南农垦利用其土地与之合作发展替代开发,前景广阔。
据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喻顶成介绍,我国在老挝、缅甸开展替代种植的各公司和有关部门多年来的调查分析显示,缅甸掸邦的第一、二、四特区及克钦邦的第一、二特区,老挝的南塔、乌多姆赛、波乔、丰沙利等省,越南的老街、莱州、河江、安沛、山罗等省,适宜开发种植天然橡胶的土地资源约为5000万亩,其中北部与云南接壤的达到1000万亩以上,远远大于我国宜胶地面积。
“走出去”急需政府支持
三大植胶农垦已经迈出了“走出去”到境外开发橡胶资源的第一步,但是农垦人一边情绪高昂地谈论着“走出去”,一边又因前进路途的艰辛而叹气。
橡胶研究专家蒋菊生说,国际形势发展的总是比想象的要快,现在橡胶价格这么好,石油价格也是居高不下,合成胶走高,美国、印度、日本、东南亚经济发展特别快,在东南亚橡胶资源方面,他们早已占尽先机。我国在橡胶资源开发方面本来就有些“后知后觉”,“走出去”战略必须尽快落到实处,不进则退,否则5年之后,我国在世界橡胶产业格局中将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去年以来这些国家橡胶产业发展战略大幅度调整。和1997、1998年大面积砍橡胶种油棕相比,马来西亚今年将砍伐35万公顷的油棕而改种橡胶。泰国2001年制定2002年至2007年新种70万英亩橡胶计划将提前到今年内完成,5年后产量可达到400万吨,该国2004年产量已达330万吨,2005年减产10%,年产300万吨。印尼计划用20年的时间改造老胶园,现在也在加快步伐。越南去年的橡胶产量已经超过我国,今年大量派人到老挝和柬埔寨租地种胶。
由于东南亚气候非常适宜橡胶生长,一般5年即可开割,届时,世界橡胶产业格局将有重大变化。农垦橡胶要“走出去”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否则在下一轮的国际竞争中,我国将处于被动地位。
据了解,自2002年农业部拟定农垦系统“走出去战略规划”以来,我国海南、云南、广东三大橡胶垦植区分别积极运作“走出去”工作,力图将橡胶种植、加工范围扩大到东南亚国家。
广东农垦橡胶集团2003年开始着手进行境外开发工作,2005年在泰国建成一家年产9.6万吨的大型天然橡胶加工厂,在越南建成年产2万吨的加工厂。
海南农垦租地植胶项目的考察现已取得初步成果,分别与马来西亚兰可公司、柬埔寨穗港公司签订了土地合作意向书。去年底,海南农垦又安排业务小组赴马来西亚、柬埔寨对土地合作项目进一步考察论证,核实合作项目的有关情况,确保土地合作的合法性、可行性。云南农垦橡胶集团还积极参与缅甸老挝的橡胶替代毒品种植。
但通过调查发现,实际上,三大农垦的“走出去”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广东农垦在泰国和越南的加工厂所加工的橡胶无法运回国内,只能享受分红;云南农垦的橡胶替代毒品工作进展并不理想;海南农垦的各项工作至今仍然停留在协议层面,具体操作工作却因为政治风险、双重税收等多种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停滞不前。
“走出去”如何才能迈出坚实的一步呢?蒋菊生说,农垦橡胶“走出去”急需政策支持。“走出去”的步伐之所以如此缓慢,主要是由规划缺位、政治风险、双重税收、资金、人才等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农业部虽在2002年就提出了农垦“走出去”的初步设想,但对于橡胶“走出去”战略缺乏总体的规划,各个农垦各自行动缺乏沟通。
政治风险体现在,我驻东南亚国家的大使馆跟外国政府沟通协调不够。这是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双重税收问题使得橡胶“走出去”却“回不来”。农垦在国外建加工厂,即要在国外交出口税,若将橡胶运回国内还要交进口税。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国家对出口企业实施“先征后退”的优惠税收政策,确保我国“走出去”企业与国外企业享有公平的市场待遇。
此外,由于缺乏政府扶持,企业在国外竞争力弱。东南亚的橡胶企业都有政府的政策性补贴,农垦单方面“走出去”与国外企业不在同一起跑线。
资金问题也难以解决。三大农垦普遍存在资金缺乏问题。海南农垦等企业赴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家建立橡胶种植基地和橡胶加工厂急需国家的信贷支持,或者为建立天然橡胶国际电子交易平台提供财政贴息支持等。
最后,三大农垦“走出去”步伐缓慢的内在原因是缺乏懂得国际金融、法律的人才,这也严重影响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进度。橡胶专家强调,我国橡胶必须排除万难尽快将橡胶“种”到国外,否则不进则退,橡胶资源安全问题将得不到有效解决。
- 上一篇:恒宝鞋材推出环保PU皮革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