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结构 携手推进皮革行业十一五良好开局
——《中国皮革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在2006年9月3日-5日于上海召开的“中国皮革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经过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和认真审议,正式通过了《中国皮革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该规划将与1998年制定的《中国皮革工业“二次创业”发展战略(1998-2010)》共同成为全行业统一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对于推动皮革工业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皮革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皮革行业是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将继续承担着丰富轻工市场、扩大内需、增加积累、出口创汇、吸纳城乡劳动力,以及促进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该规划是皮革行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规划,系统地总结了“十五”期间的显著成绩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清晰勾划了未来五年皮革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措施,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十五”期间,我国皮革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5年我国皮革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85亿元,比“九五”末期增长166.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1.6%;利税202亿元,比“九五”末期增长241.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7.9%。2005年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进出口总值36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327亿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长97.7%,“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4.6%,出口金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4.2%;进口总值41亿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长60.9%,“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9.9%。此外,据统计2005年全国皮革主体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达500多万人,全行业连同配套行业从业人员达1100万人,每年提供新的就业岗位达四、五十万个。皮革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我国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解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皮革工业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粗放的增长方式及低水平扩张的倾向影响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尚有较大差距;制革作为皮革产业的基础,原料皮质量差、数量不足,环保治理任务艰巨;在“十五”期间发展速度过快,出口依存度偏高,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等,也加大了行业的经营风险。
该规划提出了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绿色皮革产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使全行业从数量主导型过渡到以质量、品种、出口、效益型为主导的‘二次创业’发展新阶段”为指导思想,贴近中国皮革工业的发展实际,指明了未来我国皮革行业发展的方向。
该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的五大目标:控制产量增长,鼓励提高产品附加值,保持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控制出口数量增长,鼓励出口价格提高,保持行业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0%;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更加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增产不增污;到201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争创3-5个世界知名品牌。其核心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全面提升中国皮革行业的整体素质;二是引导中国皮革企业争创世界品牌。
“十一五”期间,皮革工业将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作为中心环节。同时,立足扩大内需寻求皮革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实现产业发展由依靠出口拉动向内需与外需协调带动转变,积极培育国内外多元化专业市场。此外,将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重视环保和社会责任。从而为促进皮革行业“二次创业”、实现从皮革大国跨入皮革强国的宏伟目标奠定基础。
“十五”时期我国皮革行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皮革行业发展迅速,进一步确立了世界皮革生产大国的位置
皮革行业是市场化程度极高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皮革行业涵盖制革、制鞋、皮革服装、皮件、毛皮及制品等主体行业,以及皮革机械、皮革化工、皮革五金、辅料等配套行业。产业链完整,上下游产品关联度高,是集创汇、富民、就业为一体,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2005年我国皮革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85亿元,比“九五”末期增长166.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1.6%;利税202亿元,比“九五”末期增长241.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7.9%。
从全行业产品产量分析,2005年轻革(猪牛羊革)产量为6亿多平方米(不含剖层革),折合牛皮2亿标准张,占世界产量的2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鞋类产品(皮鞋、旅游鞋、布鞋、胶鞋等)产量为90亿双,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皮件、皮革服装、毛皮及制品均名列世界产量首位。“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进一步确立了我国作为皮革生产大国的位置。
皮革行业出口创汇大幅增长,为我国跨入世界皮革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2005年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进出口总值36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327亿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长97.7%,“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4.6%,出口金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4.2%;进口总值41亿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长60.9%,“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9.9%。皮革行业实现贸易顺差286亿美元。
2005年皮革行业主要产品出口呈迅猛增长态势,其中:成品及半成品革出口15.6亿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长190.6%,“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6.6%;皮面皮鞋出口创汇80.7亿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长84.7%,“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3.1%;旅行用品及箱包出口创汇73.1亿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长90.1%,“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3.7%;皮革服装出口创汇22.8亿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长22.7%,“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4.2%;毛皮服装出口创汇18.7亿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长1599.1%,“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76.2%。
综上所述,各主要产品(除皮革服装外)“十五”期间出口创汇年平均增长均大大超过7%的规划目标,均呈两位数字的快速增长。各主要产品出口金额分别列世界相应产品出口的首位。
皮革行业提供大量城乡劳动就业岗位,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据统计,2005年全国皮革主体行业一定规模以上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达500多万人,全行业连同配套行业从业人员达1100万人,每年提供新的就业岗位达四、五十万个。皮革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我国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解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同时皮革行业也带动了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十五”期间,猪、牛、羊大牲畜存栏大幅增长,原料皮得到充分利用;貂、貉、兔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支持下空前发展,可见,制革、毛皮工业的发展拉动了上游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当前形势下,皮革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了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皮革行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区域建设成绩显著
据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中国皮革、毛皮及其制品行业有加工企业2万余家,其中:制革企业2900多家、皮鞋企业9300多家、皮衣企业2200多家、皮具企业5900多家、毛皮及制品企业1200多家。在“十五”期间,皮革行业呈现出以区域经济为格局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已形成了从原料、加工,到销售、服务一条龙的生产体系,成为皮革行业“十五”期间发展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国初步形成了浙江温州、四川成都武侯、重庆璧山和广东的制鞋,浙江海宁皮革和皮革服装、河北辛集皮革服装,广州花都区狮岭镇、福建泉州、河北白沟的皮具,浙江桐乡、河北肃宁、河北大营、河南桑坡毛皮原料加工和等特色经济区域。这些特色区域的形成,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注重可持续发展
十多年来,在实施证明商标“真皮标志”和“真皮标志生态皮革”品牌战略基础上,我国皮革产品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制成品的加工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全行业涌现出了35个中国名牌、25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真皮领先鞋王、8个中国真皮鞋王、10个中国真皮衣王和4个中国真皮标志裘皮衣王、“中国箱包十二强”等知名品牌,以及真皮标志企业400多个,成为全行业优秀产品的核心。目前,中国猪皮制革技术堪称世界之首,绵羊皮服装革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皮鞋、皮革服装、箱包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中档以上水平。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品牌、管理和市场意识不断提升,一批知名品牌企业以不同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争创国际名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皮革企业环保意识有很大提高。制革、毛皮规模以上企业均建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和改造传统生产方式,生产中的污染已经得到有效治理。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技术装备及配套产业水平大幅提高
皮革机械、皮革化工、皮革五金、辅料等配套行业有力地促进了主体行业的持续发展。如,当前皮革机械的品种和质量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不少产品实现了国产化。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覆盖国内皮革和制鞋机械市场的70%以上,并且已开始出口,参与国际竞争。此外,皮革化工、合成材料、五金配件、鞋楦等也得到快速发展,为主体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十五”期间,皮革行业基本完成了全行业的体制改革,已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发展格局。据统计,2005年规模以上皮革、毛皮及制品企业中,私营企业占42.8%,三资企业占40.8%,集体企业占2.9%,国有企业占1.2%,其他企业占12.3%。通过改革、改组、改造使产业集中度增加,企业规模扩大,规模效益明显,各主体产业均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行业整体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竞争意识增强,行业自律进一步规范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形势,皮革行业不断提高竞争意识,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1994年推出了我国首例证明商标“真皮标志”,逐渐成为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质量自律、构建品牌的平台。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树立了优秀企业群体形象。2003年开始在制革行业中实施“真皮标志生态皮革”,大力倡导清洁生产、绿色制革。1999年推出了皮革行业也是轻工行业首例规范——《关于授予皮革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的行业规范》,促进了皮革行业特色区域的持续、协调、错落发展。2002年和2006年先后推出了皮革行业的道德规范《中国皮革行业诚信公约》、《中国皮革行业品牌宣言》和《中国皮革行业社会责任指南》,用诚信回报社会,用诚信树立品牌。在行业道德规范的倡导和约束下,皮革行业自律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十五”末期皮革行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当然,我国皮革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也变得日益突出。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国际皮革产业转移和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十五”末期以来,皮革行业的发展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1、粗放的增长方式及低水平扩张的倾向影响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2、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知识产权意识较弱,质量、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3、制革作为皮革产业的基础,尚存在原料皮质量差、数量不足,环保治理任务艰巨等问题;
4、皮革行业在“十五”期间发展速度过快,出口依存度偏高,加大了行业的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