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是什么推动了武侯鞋业的发展升级?
9月24日,继温州之后,又一批鞋业企业家走进了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的“中国女鞋之都”,考察产业发展环境、参观“中国女鞋之都”品牌基地……“记不清今年来了几十批沿海鞋业企业了。”采访中,接连几个周末都没有休息的武侯区招商人员忙得不亦乐乎。
是什么吸引了沿海鞋业企业﹖是什么使“中国女鞋之都”成为业内发展的“风向标”?面向未来,“中国女鞋之都”做大做强鞋业产业的持续动力在哪里?
“武侯建都、周边建园”延伸了鞋业产业链
说到武侯鞋业,业内人士都会提到两个重要的时间:2002年和2006年。四川大学皮革系研究室主任徐波对此用“两个重要的里程碑”形象地概括。
“四川鞋业看成都,成都鞋业在武侯。”2002年,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理事长徐永首次来蓉参观考察武侯鞋业,给出了这样的评语。2002年5月10日,四川省有关领导提出,武侯区要加快鞋业发展。2002年8月19日,相关部门负责人开始现场办公,正式确定“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项目名称。9月20日,四川省计委将其纳入四川全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
“2002年底,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管委会正式成立。”西部鞋都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彭军回忆道,“在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成都鞋业的特色就在女鞋。我们应该走更加专业的路子,打造‘中国女鞋之都’的品牌明显更符合成都制鞋业的实际。”
2006年是武侯鞋业从单打独斗、贴牌边贸走入集团作战、做大产业、做大贸易的重要里程碑。年初,武侯区获得了“中国女鞋之都”的区域品牌。目前,武侯区西部鞋都工业园区及其周边聚集了四川省80%以上的制鞋企业,直接从事制鞋生产的企业1200余户,涉及鞋类相关产业的企业达3000余家,形成了产销一体化、年产值超过50余亿元的规模产业。其中,女鞋生产企业达1100余家,女鞋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
在此基础上,武侯区又出台了“武侯建都、周边建园”的鞋业产业“1+X”发展战略,武侯鞋业拓展了产业升级发展的新空间。
9月6日,“中国女鞋之都”的第一个区外生产基地——崇州市生产基地正式建立,首批近20家企业签订了投资协议。在谈到武侯区鞋业产业的发展战略时,武侯区委书记刘守成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加快‘武侯建都、周边建园’鞋业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鞋业做大做强。武侯区在崇州市建立的第一个区外生产基地就是佐证,通过双方合作,既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又可充分发挥武侯区和崇州市在鞋业产业方面的优势。”
打造品牌企业基地发挥鞋业集聚效应
政府的政策支持吸引了更多企业入驻,但产能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在国内外市场打响“女鞋之都”的品牌。武侯区发现,没有自己的产业平台,鞋业集聚效应都被采购商、中间商和贸易商赚走。他们提出疑问:做大做强鞋业产业“力”从何来?
一个以四川大学专家教授为主的调研小组开始了鞋业产业发展报告的调研和撰写,在长期而艰苦的考察、调研、商谈、论证的基础上,一份关于武侯鞋业发展和面临的问题、鞋业产业规划、产业发展、产业前景的调研报告“出炉”。其中一个重要的调研结果就是,武侯鞋业缺少产业发展的终端平台。
缺什么补什么,缺终端平台就规划建设终端服务平台。说干就干,2005年初,武侯区在鞋都工业园中拿出近200亩土地规划建设终端服务平台——品牌企业基地项目。负责品牌企业基地项目建设的鞋都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品牌企业基地由国际贸易中心、鞋材中心、物流超市、鞋业技术服务中心和国际商务服务中心组成,是一个集鞋材选购、成品鞋采购、鞋类交易、鞋业技术开发、专业鞋业国际物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鞋业产业平台,将最终体现鞋都公司“我们不造鞋,但我们为造鞋的提供服务;我们不卖鞋,但我们为卖鞋的搭建平台”的“一站式”采购服务理念。
在现场,记者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目前品牌企业基地国际贸易中心已初步建成运营,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将被打造成为西部最大的鞋产品贸易中心。总面积6万平方米的国际鞋材中心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将依托武侯区现有鞋厂,辐射四川全省鞋业生产企业,成为国际化鞋业材料大超市。
“品牌企业基地的平台建设,彻底打消了东部沿海鞋业企业来蓉发展的顾虑。”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理事长、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坦言。据悉,随着品牌企业基地项目的建设和法国CTC集团、德国瑞维可物流、美国派拉蒙公司、美国西尔斯全球采购公司以及温州、广州和东莞等地的一些鞋材商和贸易商的签约加盟,武侯鞋业已步入了新一轮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