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鞋业 既要搭好转移平台,更要畅通销售渠道
——与会专家献计成都鞋业发展
在“东鞋西移”的大潮中,成都如何才能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迎接东部鞋业产业的转移?制鞋企业如何才能突破现有小规模、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现状?成都品牌鞋如何能够突破国际贸易壁垒,将产品打进国际高端产品的行列?为了把脉成都鞋业发展,昨日,由省商务厅主办,市经委、市商务局、武侯区政府承办,四川西部鞋都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的“中国女鞋之都东鞋西移国际论坛”在中国女鞋之都品牌企业基地正式开讲。
“如何抓住‘东鞋西移’机遇,打造成都鞋业产业集群?”“中国女鞋之都如何与中外鞋业和谐发展?”“成都鞋业如何成功走向欧美市场?”这些问题成为了本次论坛的主题。欧洲鞋业采购联盟主席葛斯吉、美国鞋业经销与零售商协会主席彼得·马吉永、欧盟商会成都分会主席潘斯高、法国ctc代表皮埃尔、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秘书长苏超英、经济学家林凌等,与东部优势企业代表、鞋业专家和行业精英约200余人参加了论坛。
据悉,本次论坛也是即将举行的第100届广交会有关鞋业贸易的一次重大“热身活动”,通过两项活动的互动,将大大提升成都鞋的国际知名度,推动成都鞋业的产业升级、掘出“东鞋西移”市场的第一桶金。
搭好平台
为创国际名牌创造条件
“中国鞋业包括四川鞋业已在全球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这是国内外专家的共识。欧洲鞋业采购联盟主席葛斯吉在分析中国女鞋与欧洲鞋业贸易市场的发展状况时称,欧盟每年要从欧盟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鞋子,其中70%至80%来自中国,欧盟提高反倾销税,对成都鞋业的发展影响应该不是很大。美国鞋业经销与零售商协会主席彼得·马吉永在分析中国女鞋与国际鞋业贸易市场的发展趋势时说,美国90%以上的鞋子依靠进口,其中80%至90%来自中国。
美国市场专家耶西·奥格瑞强调,成都应加快构建产业平台,加大产业集群发展步伐,实施名牌战略,做好真皮标志工作,为争创国际名牌创造条件。欧盟商会成都分会主席潘斯高强调,质量、价格是影响鞋类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主要因素,在国内“东鞋西移”的历史大潮中,成都应抓住“中国女鞋”的良好品牌形象,将好的产品打入欧洲市场。
加大投入
注重科技人才同时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林凌教授认为,四川生产要素成本较低,西部鞋都已建成“中国女鞋之都品牌企业基地”鞋业配套服务的基地,武侯区还拥“中国女鞋之都”的品牌,这就具备了与其他鞋业巨头争雄的实力。那么成都鞋业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呢?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秘书长苏超英建议:成都应加大对优质原料皮、成品革、鞋材和环保型化工原料鞋的制作。他强调:“成都鞋业制造要加大科技投入。”苏超英举例说,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每年的科技投入量都相当惊人,因而其市场占有率一直走在前列。
欧盟商会成都分会主席潘斯高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成都虽然有大量的高等院校,但大批学校的顶尖人才都到上海、广州这些地方发展,鞋业领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成都急需要留住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只有建设好人力资源,才能长期推动鞋业的发展。
畅通渠道
挖掘成都鞋业销售潜力
“巴西、意大利、越南只出口皮鞋,印度尼西亚只出口运动鞋,只有中国什么鞋都可以造……”美国鞋业经销与零售商协会主席彼得·马吉永在分析制鞋业时,对成都的制鞋水平表示了极大的惊讶,但他同时认为——成都的鞋业销售模式亟待探索。
“我经常在全球各地考察,但我不管到哪儿,我只穿一种鞋,就是脚上的这种休闲鞋!”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人不管穿什么鞋,都要求鞋必须舒适休闲,即使它再漂亮、再结实,只要不满足舒适性这一点,美国人都不会买。”彼得用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成都的鞋商们——做买卖一定要研究市场的消费规律。
彼得称,美国许多大的鞋业销售商都已经在运用网络销售渠道了,但在成都,这种方式目前还没有哪家公司采用,这说明成都的销售潜力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