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擦鞋18年看着解放碑变“矮”
重庆大轰炸时,她和同伴们天真地在千厮门河边数天上的飞机;单位垮了没工作,她摆起了解放碑第一批擦鞋摊;在她眼里,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时尚,解放碑却越来越“矮”。74岁的徐治培老人说,她要“活到老,劳动到老”。
印象
擦鞋的婆婆有点“财”
11月20日晚上8点,在新华路旧实验剧场外,有一间叫“清水贵都”的小门面。在门面黄色的屋檐下,笑眯眯坐着位老太太,她就是徐治培。
“婆婆这么大年纪还出来擦鞋呀?”记者没话找话。
“活到老,劳动到老。”婆婆一边熟练地用刷子从小铁桶里沾了水,把鞋上的泥洗掉,一边大声地回答。婆婆用一张洗得很干净的布,把皮鞋擦干,然后找出一管已经用得很干瘪的棕色鞋油。
“小伙子,不是婆婆财,这是节约。”婆婆用剪刀把包裹鞋油的铝皮剪开,把里面棕色的鞋油用一把软刷,涂在了皮鞋上。
“还可以再擦一双皮鞋。”打量着剩下的鞋油,婆婆说。“鞋油挤不出来后,很多人就扔掉了,太可惜了,剪开用完又不费事。”
“你这双鞋不容易擦亮。”婆婆说着,拿出两把大刷子,用劲地咬着牙,开始擦着鞋。
“好了,一块钱。”
经历
擦鞋18年解放碑在变
“这是个有意思的婆婆。”第二天,为了采访婆婆,记者特意穿上家里一双比较脏的皮鞋,又来到老地方。鞋很快就擦好了。记者站起来站到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和徐婆婆说着话。
今天生意不是很好,徐婆婆见没人擦鞋,从身后的袋子里拿出一套正在打的毛线。“没有生意时,我就织帽子,每个帽子用4两毛线,可以卖20元钱。”
“一顶毛线帽子要织八天,这一带的老年人都喜欢我的帽子。”徐婆婆和周围的人关系都很好。在“清水贵都”的营业时间,营业员会帮徐婆婆写卖帽子的小招牌。
接着就聊起了过去。“我是1933年生的,重庆大轰炸时,我还小得很,整天和同伙们数天上飞过去的飞机,一排一排数不清。”
“1951年,我就在上清寺当上了生活运输工。”徐婆婆说。“我这一辈子都住在解放碑附近。”徐婆婆一边织着毛衣,一边数着自已的经历。
上世纪80年代,徐婆婆所在的街道生活运输队垮了。“89年,我只有出来在解放碑擦皮鞋,那时一双鞋5角,生意好得很。”徐婆婆说。
“我记得,那个时候穿得起长靴的女孩子少得很。现在一入冬,女孩子都赶时尚,变着花样穿靴子。”徐婆婆末了还加上一句“生活好了”。
在解放碑的人行道上,一坐18年。解放碑的改变,徐婆婆一一看在眼里。“18年前,解放碑高得很,现在好像越来越矮了。”徐婆婆笑笑又说,不是解放碑矮了,是周围的楼越修越高。
生意人缘好回头客也多
周四晚上9点,天全黑了。徐婆婆说的生意高峰来了。“现在的重庆人,都喜欢过夜生活。”徐婆婆正在给一位年轻人洗着运动鞋。
今天徐婆婆的生意真的好,一个接一个不间断。洗运动鞋的年轻人刚起身,一位女孩就坐到了藤椅上。“婆婆今天还没有收摊呀?”一听这句话,就知道是一个熟客。
女孩子一身职业装,靴子还很亮。“保养一下。”女孩子经常照顾徐婆婆的生意。
“我在解放碑住,又在解放碑上班,从小就看着徐婆婆在这里擦鞋。已经10来年了吧。”女孩子说,徐婆婆的回头客特别多。正说着,一位60来岁的大爷,提着四双皮鞋找到了徐婆婆。“婆婆,帮忙整一下,我等会来拿。”老大爷说着,友好地向女孩子点点头。
“他也是熟客了,在我这里擦了10几年的鞋。”徐婆婆说道。
“你多穿点衣服哈,现在冷。”徐婆婆在送走女孩时,还不停地嘱咐。
“她是个好人,过来过去都认熟了。”徐婆婆说,现在的年轻人像她知书达理的少了。“哪里像那些一天就知道泡网吧的、成天打牌的人。”
回家与儿女们相处很自在
23日晚9点45分,这应该是徐婆婆收摊的时间了。记者路过徐婆婆的摊位,她正准备收摊。
陪着徐婆婆走在解放碑街头,周围很热闹,徐婆婆也不停地说着话。徐婆婆就住在交警渝中区支队楼上。“我住在三楼,看那个亮着灯的就是。我女儿在家等我。”徐婆婆笑着说。
“我就是闲不住,非要出来做事。一天不做事,就觉得身子到处不舒服。”徐婆婆说,“儿子女儿们也很理解我,而且我在家里也是说话算数的人。”
“你看嘛,我现在什么病也没得,身体好得很。”穿街走巷10几分钟,徐婆婆说话时仍然大气不喘。
“人活着就是一个快乐自在,现在我与儿女们相处就很自在。”徐婆婆说完,转身向大楼走去,有点佝偻的身影在路灯下拉得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