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慕皮革企业的救赎
集控区内治污设备经过改造提升,将于近日投入使用
先进的治污设施即将建设完工
本月中旬,晋江可慕制革集控区新的污水处理和集中供热系统将正式启用。苦熬了一个多月,该集控区里63家皮企总算又能恢复到正常的生产当中。
在这一个多月里,63家皮企不仅投入了2000多万的设备更新资金,更是承受着停产和半停产所导致的客户流失、工人流动、订单锐减等压力。但用该集控区新当选的理事会理事长许共和的话说:“63家皮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只为一个目的:自救。”
停产整改成本巨大
晋江可慕制革集控区成立于1993年,是国内较早的集控区之一,曾被作为治污环保的模板。然而,十几年过去,该集控区的供热、排污系统逐渐老化,面对新环保需求,63家皮企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
集中供热系统建设缓慢、污水排放难以稳定达标,从晋江市环保局到泉州市环保局,一纸纸限期整改通知单,让63家皮企疲于招架。
终于,在2008年年初的可慕皮革理事会会员大会上,63家皮企一致决定:集控区整改已经势在必行,与其被动地等待有关部门督促一次局部整改一次,不如集体停产,彻底整改完毕后再生产。
集控区理事会主要负责人之一许共和与区里另外四家皮企的负责人,担起了牵头组织整改的重任。于是,63家企业筹集了2000多万,请来了上海同济大学、广州环保设计院、华侨大学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对集控区内的供热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
“对于任何一家生产型企业来说,停产一个多月,都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为了确保整改效果,我们不得不这么做。”许共和坚定地说道。
许共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0多万的整改费用,是最明显的投入。此外,往年集控区正常的开工时间是正月初十左右,今年往后延了一个月左右,意味着订单、客户的流失,最令企业担心的是,无法生产导致工人的大量流失。
“工人也要生活,也很现实,有订单有活干的时候,如果效益不好,工人就已经不好招了,现在停产了,工人没法赚到钱,自然是留不下来的。”许共和介绍,有些皮企为了稳住工人,确保3月10日开工后能尽快恢复生产,不得不付给工人保底工资,让他们在停产期间不用工作也有工资拿。每个皮企都有200个左右的工人,这一笔保底工资对于企业来说,都是不小的开支。
“为了稳住一些老客户,我们只好到泉港等地找代工企业,帮老客户赶订单。自己生产与找别人代工,这中间的差价可想而知。”区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主介绍,找别人代工,除了成本更高之外,供应量自然也有限,往年这个时候,该公司至少能供应10家鞋企,今年却只能供应3家。
“尽管付出了很高的整改成本,但为了自救,大家的决心都很坚定。”许共和说道。
一次性还清“环保欠账”
停产整改的决心背后,有63家皮企的无奈,更多的却是对制革行业的不舍和责任。
许共和介绍,制革是整个可慕村的传统和支柱产业,尽管集控区是成立于1993年,但早在改革开放初,可慕村就已经开始生产皮革了。
“现在区里的63家皮企,几乎都是从父辈甚至是祖父辈传下来的。大家对自己的企业,都有很深的感情。”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皮企负责人感慨道,尽管环保门槛越来越高,众皮企的经营越发难以为继,大家还是要努力将企业经营下去。
“我们也知道制革业的污染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对于有‘中国鞋都’之称的晋江,制革业也是鞋产业链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此次痛下决心停产整改,也是为了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许共和说道。
他表示,虽然是污染行业,但可慕制革集控区在整个可慕村乃至整个晋江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63家皮企,至少能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每年缴纳的税收也将近1亿元。最重要的是,晋江陈埭的3000多家鞋企,至少有80%是到可慕集控区采购原料的。
“此次我们停产一个多月进行整改,陈埭就有不少鞋企因为采购不到原料而开不了工,而我们上游供应商的生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皮企负责人表示,晋江已经形成了很成熟的鞋产业链,如果制革这一环节掉了链,影响的将是整条产业链。
“环保不达标,我们改!区内的63家皮企都坚持,再困难也要把企业办下去,这也是对整条产业链负责。”许共和说道。
同时,许共和也透露了区内63家皮企的难处:尽管大家治污决心坚定,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集控区的300多亩土地已经无法满足63家企业的发展要求。
晋江市环保局副局长陈冬生表示:“63家皮企能下如此大的决心治污当然值得肯定,但需要下这么大的力度,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他们长久以来在环保方面欠下的旧账。”
陈冬生表示,此次一次性还清了历史旧账后,在今后的生产中,整个集控区还需推行专业化运行,集控区理事会更是要在日常的生产排污过程中加强协调组织能力,否则还是会欠下“环保账”。
□财经随笔
还清旧账 争取不欠新账
投资2000多万,一笔数目不小的支出;集体停产一个月,更多订单客户流失;更深层次的影响还在于,停产伴随着产业工人的流走,尤其在春节刚过不久的关键时候。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了安海可慕皮革集控区的63家企业头上,而且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竟然是他们“自找”的。一切不可思议的背后,是政府部门狠抓环境治理的铁腕,是这些皮革企业的“自我救赎”。
晋江皮革,越来越成为一个矛盾的焦点:因为行业性质的原因,污染是无法逃避的字眼;但晋江的皮革为庞大的鞋产业输送了大批大批的“炮弹”,成为成品鞋行业不可或缺的上游供应商。而晋江皮革源自改革开放初、祖祖辈辈传承经营的特点,更给这个行业抹上了一笔厚重的色彩。
行业本身是没有错的,关键在于经营的思路。
在国家提倡节能减排、政府出重拳整治重污染行业企业的大背景下,晋江的皮革业在思考和寻找着自身的出路。于是早在1993年,晋江可慕制革集控区就已成立,是国内较早的集控区之一,曾被作为治污环保的模板。然而随着环保标准的进一步提高,集控区内的企业也必须随着提高环保质量。
就像文章里提到的,停产整改的决心背后,有63家皮企的无奈,更多的却是对制革行业的不舍和责任。我们的企业家是想把皮革企业做好的,此次“大手笔”足以见他们的决心。
节能减排,关系到晋江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晋江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
节能减排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仅仅是企业的事,当一个产业都面临着环保压力下的生存危机时,这个行业理应联合起来,为环保做点事情,也为自身找个出路,实现“自我救赎”。
自审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响应政府节能减排号召和安排。虽然治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论如何,可慕皮革集控区的企业为我们带了个好头。在还清了环保历史欠账后,晋江皮企希望不欠新账。
- 上一篇:NAFA拍卖会预示麝鼠皮价格有上升趋势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