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森引领了海宁皮革业!
当地一名财经记者说,在海宁地面的所有老板中,朱张金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位”。他的判断标准有两条:一是,卡森在香港上市,比较“硬气”;二是,他引领了海宁皮革业的发展,几乎步步领先,而本身文化程度并不高。
在卡森的董事会成员介绍中,唯一没有提到朱张金的学历。年报披露他现年42岁,而官方宣传资料说他1980年初中毕业即开始从商,以贩卖领带、袜子等轻工业品起家,推算下来他大概在十四五岁就开始闯社会,而正式创办卡森也就20岁出头。那个年代,2.5万本金,借贷19万借壳开厂,并非常人可以做到。
“胆大”直接加强了卡森几次转型的执行力,从羊皮、猪皮到牛皮,从皮革、沙发套直到成品沙发的一体化,从内地、俄罗斯到美国,朱张金都是一锤定音,义无反顾。他后来回忆说,如果在公司治理规范的董事会,有些决策是通不过的。尽管读书不多,但他能读懂大势,“国家的导向”在采访中他说起了多次。而仅从一次皮革展推理出产业的转型,也足见他具备商业的敏感。在商业生态发萌的时代,识见、敏感与胆量成就了商机猎取者的成功,无怪乎他自认是“战略型的”。
不过,朱张金的业务规模如此之大,文本不得不裁掉许多丰富的枝节内容。事实上,上市公司卡森控股只是露出海面的部分,比如2005年卡森控股上市之初,与朱张金个人名下的森桥集团仅关联交易额就为3.6亿元(2007年减少至1.9亿元);在海宁市政府“兴海工程企业”名录中,4家地产类企业中有一家“浙江卡森建设有限公司”。另外,朱张金还拥有实木家具、连锁零售业务等产业。
而在对朱张金的评价上,当地也有一种较为复杂的感情。仅卡森控股一家,高峰时期的雇工人数为28000人,于当地经济居功至伟,然而,走过卡森起家的华丰村,不少人都会抱怨“有一股异味”。制革产业的发达对当地的水体污染巨大,成为一个较有争议的产业。
不过,朱张金个人比较简单。采访的时候身着牛仔,在他宽敞的办公桌上,有一叠文稿纸,背面朝上,上面细致地勾画着一些账目数字,稿纸旁是一个普通的计算器,唯一显示他身份的是放着3部手机,其中两部都是普通的直板手机,尽管他个人以26.7亿位列《新财富》富人榜119名。办公桌旁放的却是皮质的餐椅,那是卡森自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