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心中“余震”难消 皮革厂遭遇效率难题
“想象我们现在在海边,赤脚走在柔软的沙滩上,海浪轻轻拍打着你的脚……”昨天下午2点,彭州某皮革服装公司的车间内,缝纫机“轰轰”的声音渐渐停下来,随即响起海浪、海风、海鸟的声音——心理专家董海韬正用音乐引导工人们舒缓紧张的情绪,300多名工人们闭上眼睛,静静享受着这份宁静,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工人心中余震难消 皮革厂遭遇效率难题
工人心中“余震”难消
公司负责人余淑群告诉记者,公司这栋三层楼的厂房,外观上看没有任何损坏,建筑专家也曾作出“可以放心使用”的鉴定。但工人们一直很害怕,地震过了好几天,才有人陆陆续续返工。回来上班的工人只要感受到轻微晃动,就飞快冲下楼,半天不敢上去。有时候甚至没有晃动,突然一个工人喊一声“在震”,工人们又立刻惊恐地丢下手中的活,下楼“逃命”。对于员工的心情,余淑群非常理解,虽然生产压力很大,但她没有要求工人加班,为让工人们有更多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自救”遭遇效率难题
据了解,该公司和德国客户签订的300多万元的合同已经延期近一个月了,虽然客户对地震灾害造成的延期表示理解,但由于皮革服装在国外上市有固定的时间,所以必须加紧生产。然而,毕竟经历了一场大灾难,工人们根本不能安心工作。一位姓李的女工说,她现在上楼都觉得腿发软,坐在缝纫机前又会觉得头昏眼花。甚至有工人提议把机床搬到户外,说不敢呆在三楼车间。余淑群说,工人在恐惧、紧张的情绪下工作,效率大打折扣。目前工人的压力大,公司的压力更大,“生产自救之前,还是要先解决心理问题才行”。
聊天“替换”恐惧载体
“一个帅哥和一大群美女聊天,多愉快啊!”在场的大多是女工,董海韬这么一说,把全场都逗乐了。“对了,地震时你手里干的是什么活呢?”董海韬问前排的一个女工,引导她把恐惧的情绪宣泄出来,然后聊起她感兴趣的东西。上海来的董海韬一边聊一边学起四川话,不知不觉中就用其他的东西把她对地震的恐惧替换了。和几个工人这样聊天后,他让大家站起来,伸展双臂,深呼吸几次,把恐惧全部“吐”出来。几次下来,工人们表示“舒服多了”,一个女工高兴地喊:“不怕了!”
同行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人们对地震的恐惧都有一个载体,比如地震当时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都有可能成为这个载体,现在就是要把这个载体换走,消除人们对于地震的回忆。”现在,大多数人的恐惧已经被喜悦和激动所代替。
- 上一篇:五月份国内市场兔皮价格行情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