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哥皮鞋与宝宝羽绒服以及某些新标准
有电视节目曝光,小马哥马英九把一双皮鞋穿了15年,其节俭程度不只在台湾创纪录,在中国也能排在前1万名里吧。
虽然,台湾的政治家一有这样的新闻曝出,就让人主动联想到造势和炒作,但如果真的把一又皮鞋穿上15年,对穿鞋的人也确实可以得出点儿不一样的结论。
关于节俭这件事,在现代经济学理论里,并一定就是褒义词,关于节俭的经济学悖论一直存在:
比如你本来有50元钱,想吃5个包子,但考虑到节俭因素,你只买了4个,这时候你表面上是节俭了,也得到了更多的存款,但凭什么逻辑认为存款越多就有好处?可能有人认为,你可以把省下的钱用作他用,比如买一个冰棍。这时对你而言又有什么好处,那个冰棍给你带来的满足就一定能大于那个你原本想买的猪肉包子?如果不是,即雪糕不如包子,你何必多此一举。如果是,那么你早就会想到只卖4个包子,再买一个冰棍,甚至只卖3个包子再买一个冰棍和一包瓜子。
既然你本来就会这么做,那又谈什么节俭?
一本叫《普通经济学》的书里也曾这样质问节俭:
节俭作为一种行为习惯,是消费满足的部分表现形式,任何人的节俭行为都会对社会交易总量造成负面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的数理证明,以后我们会有专著论述。但是一个经济的好坏是否就是一定需要看其交易总量的多少,这点很难论证。我们永远不知道节俭后带来的经济总体满足是否会比奢侈带来的总体满足少一些。因此单纯地认为总交易量越少就是有害的观点不一定完备。
虽然节俭对于个人而言不一定带来好处,对经济整体也不一定不好。但是,节俭必然带来社会交易总量的萎缩,这却不一定是好事。
在我看来,一个节俭的人做出的节俭行为的根本动机除了他被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社会传统驱使之外,还有一种审美心理的作用,尤其现代社会,节俭,相伴的往往不是贫穷,而是干净的生活习惯和完美的审美心态,马英九可能一双鞋穿15年,但他一定不会穿着双张了嘴的皮鞋走15年路,而是既使补了再修也再所不惜(这条新闻也是从一个修鞋匠的嘴里得到的嘛)。
这时我们也可以回味一下雷锋叔叔的那句关于袜子名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双被穿了9年可谓节俭至极的袜子,雷锋绝对不是不洗不补任其破与脏下去的,而使用者在对这双袜子的不断洗与补中表达的是应是自己鄙帚自珍的习惯和那种自持自珍的审美心态。
或者,他们都把这双修补过的鞋或袜子当成从前的自己来保持吧。
温家宝总理有一件穿了好多年的羽绒服,从他当副总理时就被见在电视新闻里穿着晃来晃去,直到这件衣服的样子实在老旧时,大家才发现它被老爷子已穿了十几年而一直不曾抛弃,也有人把这样的行为称为早年受穷过多的人的惯性,甚至是吝啬,当然,也有人私下里曾抱怨一个强烈需要内需刺激以挺起经济的大国的总理,在起行坐卧的私生活方面一点儿没有现代消费观念。
领导人们的生活方式确实对整个社会的风气关乎重要,但人们似乎也忽视了另一个问题,即我们面对一个经10年只穿一件洗得发白的羽绒服而不舍的总理和一个天天衣着光鲜的总理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抑止不住地佩服前者的自持自珍的品性,会更相信前者在物质需要上的有度,它更会为穿着者赢得信任。
至少在中国人眼里的中国政治家应该是这样。
我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看过一件毛爷爷打了几十个补丁的宽大睡衣,虽然,这样的事就是在所谓真正的“旧社会”也是少见的寒酸,但我犹然可以每次从这件睡衣中读到对毛爷爷本人的品德的感动与信任。
马英九的一双15年不换的皮鞋为他带来的民众的信任,无形中可以胜过阿扁的千言万语的许诺。
这确实是现代经济学的这个原理那个模型所不能代替的。
话说回来,随着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恶代对崇尚消费的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弱的支持,以前那种以物质和金钱的大量流动和流通为至高理性的经济学要义也面临着的挑战,人们以前总认为物质能量是总量守衡的,是会通过各种转化重生的,也总认为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没有的东西可以再造,但现在,至少这样的看法已然动摇,这是不是说文前所叙的经济学上关于节俭的悖论定义也要改变了呢?
因为再伟大的经济学原理也不能以把物质和能量消耗光光为目的嘛。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消耗)者,它今天的危机也许能给我们提个醒,节约和节俭仍然大有道理,这不止关乎个人行为,也关乎经济学理,这里的节俭已非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稀缺应对行为,而具有更综合更深层的含义。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一种自持自珍的节俭品德为将再度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