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风狂卷温州蓝湿皮厂 发展之路在何方?
形势:新政策出台环保压力空前显著
浙江省政府已出台实施方案,决定在今后3年内继续在全省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据悉,“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将确保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解决各地突出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继续保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全国领先、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温州市响应省政府的号召,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左右”,这一约束性指标任务的升级是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自我加压。
温州市节能减排攻坚力度的加大,体现出政府发展思路的变化,折射出科学发展的新轨迹。向“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孕育着温州新的发展空间。但是,这一发展轨迹注定给皮革生产企业尤其是污染严重的蓝湿皮生产厂家戴上了枷锁。
现状:厂家迁移之风盛行制革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受阻
蓝湿皮又称熟皮,是生皮用石灰、硫化碱、氯粉、硝酸和铬粉等进行去油、去脂、脱毛和铬鞣处理后,呈蓝色,并带有水分,所以一般称为蓝湿皮。这个从皮毛到皮胚的生产环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惊人的。日复一日,制革对温州造成的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在“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铺天盖地袭来时,政府对各种企业进行了整治,皮革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约,很多小厂比如那些生产皮革后乱排污水的工厂都被迫停厂,倒闭。在这种形势之下,一些蓝湿皮生产厂家不堪忍受污染打击力度,纷纷向山东、福建等地进行了迁移。
作为承接迁移地,山东、福建等地有独特的产业优势。这些地方有污水集中处理厂,可以将生产蓝湿皮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最大程度较少污染,使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由污水集中处理厂集中有偿处理各厂的排放污水和各种固体废弃物。能使制革厂不必为高昂的污水处理投资和日常运行费用背上沉重的包袱,避免了污水处理设施的重复建设,有效的节约了制革厂的生产成本,使蓝湿皮厂家能够将足够的资金用于工艺研发上,进而有利于提高污水排放质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迁移对温州蓝湿皮生产厂家的发展是有帮助作用的。
温州是制革重要基地,一些皮革厂家依靠这些蓝湿皮生产厂家的原料,他们的迁移对当地皮革厂的发展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一些影响。首先,采购受其影响。就地采购就地生产的模式随着外迁不得不改变,给皮革生产厂家的原料来源造成了极大的不方便,一些生产厂家须进行异地采购。其次,异地采购必使成本增加。一般情况下,这种新增加的成本要皮革厂家自我消化,只有在市场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对产品进行涨价。这无疑加大了皮革厂家的成本压力。
对策:呼唤清洁化生产平衡行业发展
之所以会产生蓝湿皮厂家迁移外地,是这些地区承接迁移地环保措施到位,他们的清洁化生产的意识是很强的,其环保治理是可以达到要求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地的治污条件不完善。所以今后温州在治理制革污染上应该加大力度,完善清洁化生产设施,技术要不断创新,加大污染治理的投入,重点治理重污染业。
我国著名的制革环保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技术总监段镇基曾做过精辟的总结:“我国制革污水治理技术是成熟的,已经有很多清洁生产的应用,而且成本也是可接受的。
现在,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制革业,这就说明制革污染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当然,技术上还要不断创新,关键是要坚持治理、强化管理,现在我们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是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对此,同样作为蓝湿皮生产厂家的洪萍皮革表达了相同的看法。洪萍主要从事蓝湿皮开始加工,李守军董事长表示,制革的环保治理是可以达到要求的,关键是要有成本投入,只要投入够了,污染治理问题不大,他们现在已经投入了近800多万引进清洁生产设备和工艺,以配合环保治理。
如果只是一味地迁移,靠他方技术设备,不建立本地区的污染处理链,可持续发展则终究要落空。事实上,我国制革行业中绝大多数企业的环保意识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很多企业在建厂初期首先建的是污水处理厂,而且大家都意识到了防范优于治理,清洁生产的意识明显增强。在皮革行业内,很多有远见的企业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研究环保新技术。东明的水厂加工设备全部改用节能超载转鼓,而且将浸灰废水及铬鞣废水分类回用,年节电15万度,年减少废水排放量11万m3,年节约食盐176吨,铬鞣液471吨,年节约化料200万元,同时,牛皮蓝湿革产量翻了1倍。通过技术创新,不但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大大减轻了制革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减轻了硫化物和铬盐对环境的污染。
温州蓝湿皮生产厂家应该予以借鉴,在大力倡导环保节能的同时加紧清洁化设施投入建设,共同把温州建成一个环保治理和行业发展齐头并进的城市。本身环保节能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引导,协会的推动,企业的支持,任何一方主体的缺位,都会造成系统的瘫痪。让我们共同期待温州皮革行业经历过绿色风暴的洗礼之后,即将迎来的新精彩,期待制革厂家在环保风暴后大放异彩,散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