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套鞋
套鞋是方言俚语,顾名思义,套在鞋子外面的鞋就是套鞋。想那雨天里走亲访友逛大街看西洋镜,着一双套鞋,撑一柄大红的油纸雨伞,于风雨中款款细步,左顾右盼,算是小城雨巷里的风景。只是,时光荏苒,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套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回眸三十年,遥想那远去的什物,竟恍如隔世。
雨天穿着套鞋走泥泞,是上世纪城乡里的平常事,就是到了七八十年代也不算稀奇。套鞋分两种,一是木屐,俗名“木脚子”。在厚实的木底板下前后左右敲打上四颗铁钉,鞋面则用一块经过打磨的生牛皮制成。下雨天,连同脚上的鞋袜一起套将进去,便可在一路夸张的踢踏声中走街串巷。而另一种套鞋,是农人、工匠用粗布麻线缝制,然后在鞋面刷上一层又一层的石灰、桐油涂料,待油灰充分干透后,便成了防水的套鞋。那玩意儿虽然丑陋笨重,但照样可以风里来雨里去而不湿脚。这两件古董般的套鞋,我七十年代念小学时还打过照面。后来随着橡胶制品的普及,套鞋被高统的、低帮的、各种颜色的雨靴所代替。所不同的是,穿雨靴不再连同脚上的鞋子一起套进去,但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人们依然管雨靴叫套鞋。
1984年冬我路过重庆到江津当兵时,见那浓雾中的重庆城了无生气,没看见几幢像样的高楼大厦,解放碑的碑尖尖还可以傲视群雄。天空中除了厚厚的粉尘就是总也落不完的酸雨,雨伞、雨鞋和手电筒便成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出行物。在江津新兵连训练期间,正是巴山夜雨涨秋池时分,穿着一双武装部发的军用棉鞋训练,湿了又穿,穿了又湿,很快就把皮实耐用的军用品磨穿了鞋帮。夜晚站岗,看雨幕中着漂亮雨鞋的同龄人偎依在雨伞下卿卿我我,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那时国家穷啊,部队更要过紧日子。作为新兵,每月10元津贴,除去买信封邮票牙膏牙刷外,一月下来所余无几,别说买套鞋,就是购一双廉价的布鞋也不敢奢望。
到重庆工作后,对这座英雄城市的印象与日俱增。那时重庆,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开启,用“百废待兴”来形容毫不为过。牛角沱到两路口一带,最能吸引人眼球的是嘉陵江大桥。其他地方,是随意搭建的吊脚楼、乱七八糟的小店铺、烟熏火燎的火锅馆,天空中总是灰蒙蒙的,如孩子未洗干净的脸。一遇雨天,马路上晴天积攒下来的灰尘便变成乌黑的泥泞,山坡上流下的污水灌满了下水道,溢到街心。这时候,满大街便响起套鞋声!能有一双套鞋该有多幸福啊。我想。
终于,营部下发了劳保用品,果然有我梦寐以求的黑色高腰雨靴。“好标致的套鞋(hái)!”一激动,土得掉渣的湖北方言就脱口而出,一下子把大伙逗得哈哈大笑。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年,重庆旧貌换新颜。人居环境大为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的重庆人,穿着不同款式、风格各异的皮鞋、皮靴、皮凉鞋、休闲鞋、运动鞋、旅游鞋,在现代化的都市里追赶着明天的太阳。而今,除了钻下水道的清洁工和江上打鱼人外,有谁,还会想拥有那笨重老土的一双套鞋呢?
- 上一篇:“赤脚鞋店”
- 下一篇:战疫·秀洲丨小红鞋完成了使命 但抗击疫情的脚步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