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类等外贸出口再受严峻考验
欧美目前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如2月24日法国《世界报》文章报道,金融危机的病毒打击了美欧消费,并通过全球加工链条感染了世界工厂中国和所有把中国作为出口对象的亚洲经济体。我国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弊端尽显。2008年11月,中国进出口、进口、出口增速同时为负,这是近8年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恶化的迹象。另据报道,出口大幅下降已经导致全国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
而欧盟最近两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见图3),欧洲快速放缓将严重拖累中国出口。如果东欧成为即将推倒的“骨牌”,金融危机“第二波”果真袭来,对本已伤痕累累的中国外贸出口而言意味着什么?
负面影响:还有企业要当烈士
“还会有中国企业在这场危机中壮烈牺牲的。我去企业调研发现现在订单还是比较难拿。我们的产量和出口量都是全世界最高,而且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0%~90%。如果销量落到了危机爆发前的80%甚至只有一半,那么我们以前的产量就已经超过了世界的销量,这种高速增长还能维持吗?”商务部资深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研发和营销这两个产业链上附加值最高的部分都在国外,而国内仅仅赚取低廉的制造费。据统计,初级产品在出口产品中占比虽然已经由1980年的50%降至2006年的5.5%,但是资源消耗型的低附加值低端产品仍然是出口的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出口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占比达43%,出口企业许多关键原材料、设备或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而受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国外需求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近年来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等轻工及农产品(14.75,-1.05,-6.65%)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利润空间有限。据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宋鸿兵判断,全球金融海啸的下半场将以美国商业银行国有化为标志,目前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包括美国在内所有的国家都将面临衰退。
“我国目前和东欧各国主要的贸易品集中在服装、箱包、日用品、农产品等,如果出现金融危机第二波冲击,当然会对出口造成打击。”宏源证券(13.95,-0.27,-1.90%)宏观分析师陈梦根对《红周刊》说。
据本刊了解,近年来中国的服装、鞋类产品已经在匈牙利市场饱和,玩具仍为出口的主要品种。“从近期调研的情况看,广东出口今年如果能保持不增长已经算最好的情况了,涨潮时波浪最后打到的地方必然也是最先落潮的地方,东莞企业倒闭的不多,但是最近瘦身的特别多,有些原来1万人的企业现在已经裁掉了50%。”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对本刊说。
丁力分析,去年欧美金融海啸只是地震了一下,而地震掀起的波浪目前还在“太平洋”,去年的进出口的指标还不太难看,但是今年这波太平洋的寒流将重挫中国,关键时间就是今年上半年。
正在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负面影响深远
“不过,相比较金融危机“第二波”可能导致欧洲尤其是东欧国家消费能力降低对中国出口造成的影响,目前正在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外贸出口的长远影响则更值得担忧。”陈梦根对本刊表示。
数据统计显示,从1995~2008年上半年,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累计达640起,占世界反倾销调查总数的19.36%。
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为求自保,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大有抬头之势。去年俄罗斯为保护本国汽车工业,出台了包括提高进口关税等多项措施来限制外国车进入,沉重打击了以俄罗斯、乌克兰等东欧国家为出口重镇的中国汽车厂商,以至长城汽车不得不解散了其在俄的合资公司。而最近,“奥巴马新政”又让人嗅到了对中国出口的强大“威胁”。
“现在奥巴马新政要求购买美国货,但没有排除加拿大等北美国家和日本,而且根据互惠国条款,欧盟产品也是受保护的。因为中国还没有加入《政府采购协议》,所以这次救市方案轻而易举地就把最有竞争力的中国产品排除在外了,这是很典型的贸易保护。”陈梦根对中国出口的前景感到担心。
正面影响:危机淘汰竞争对手
尽管中国外贸出口将继续承受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下的种种重大考验,但梅新育认为也并不是哀鸿遍野,其中亦有对中国企业有利的一面。
“欧洲企业目前的债务水平已经超过了美国,如果欧洲发生第二波金融海啸的话,它的资产负债表上将会出现大笔的烂账,造成东欧企业资金链趋于断裂,但是这恰好为我们的外贸出口企业消灭了大量的竞争对手,这对中国来说是件好事。”梅新育对《红周刊》分析说。
2001年加入了WTO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期。2005~2007年净出口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年均超过20%,拉动经济增长超过2个百分点。另据《日本经济新闻》今年1月14日报道,2008年中国出口额超越德国成为第一大出口国,且贸易顺差也超越德国居世界首位。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区,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东欧地区的波兰、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家均与中国保持了较大的贸易逆差,比如,乌克兰与中国贸易逆差50.5亿美元,增长75.8%。但同时东欧诸国出口产品均是低端产品,与中国商品存在一定竞争,如在2006年发生的中国草莓与波兰草莓正面竞争,最终以欧盟对中国草莓征收进口关税而收场。
“在海啸第二波加剧的情况下,东欧国家的汇率出现了危机,企业缺少资金来源进行周转,实际上就等于是停产了。那他原来的客户怎么办?只能把订单转交给我们。”梅新育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危机的影响。他分析说,即便是东欧国家进行本币贬值,也难以很快起到促进出口的作用,因为本币贬值使得资产负债表出现更大问题,企业来不及享受汇率带来的好处就猝死了。因此中国在出口方面,危机时期可能比繁荣期更能领先其他国家和地区。“譬如说危机前,我能够占有40%的市场份额,在整个产业链上只能分得10%的利润。经历危机后我的市场控制力增强了,份额可能提高到60%,分得的利润也将达到70%。即便是我的绝对值总量有所下降,但是我市场地位却提高了。只要保证危机时国内的宏观经济还比别人强,那我们还害怕什么呢?”梅新育表示。
- 上一篇:东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自贸协定
- 下一篇:通胀持续冲击!美国鞋类产品需求骤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