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站

微博 |

我的商务中心

中鞋网,国内垂直鞋类B2B优秀门户网站 - 中鞋网 客服经理 | 陈经理 钟经理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分析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009-03-16 08:11:56 来源:南方日报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才市行业萎缩现状调查

  才市素有“金三银四”的说法,但今年没有多少人敢对这一点有肯定的期待了。刚刚过去的2月,供需形势急起骤落,所有市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见证了以往一年才会发生的所有情形。目前,各大才市的哀叹声已渐渐归于沉寂,只是迷茫又多了一重。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如今的才市就如同初春的天气一般,脆弱、虚寒又难以捉摸。一阵风吹过,气温骤降十余度,一阵雨袭来,寒意犹似暮冬。

  节后一月,两度供需双下滑

  本月13日,李际华连续第6周走进了厚街的一家人才市场。同上次一样,没投出一份简历,只好悻悻地离开了。不同的是,这次逛的时间更短。

  元宵节后第2天,他从四川老家返回了东莞。14年来,今年是他回去最早、回来最晚的一年,也是心情最忐忑的一年。吃老本的日子,让他过得异常焦虑。

  去年12月初,他所在的那家鞋业贸易公司终于走到了尽头。重新回到人才市场后,比两年前多了一些经验的他,一开始显得信心十足。然而,辗转几天后,随着市场里招工的企业越来越稀落,他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再后来,他发现市场里找工的人也越来越少。

  10天后,他带着老婆孩子坐上了回家过年的火车。又过了几天,他走过的那几家人才市场也先后放假歇业。当时,时间离牛年的农历新春还有将近一个月。

  “最近,企业越来越少了,找工的人也少了。来来去去有时还能碰见几个熟人。”李际华说。2月20日的一场广场招聘会上,他投出了6份简历,至今音讯全无。后来,赶场几个招聘会不再拥挤,而投简历也越来越难,“有时真有种越找越孤单的感觉”。

  不久,有关监测数据显示,节后用工市场再次遭遇了供需双双下滑。距离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不过三周。

  李际华已经在考虑回家的最后时间。此前,跟他租住在一起的几个人中有好多都已经离开。

  入场招聘企业数下降近四成

  最近,吴斌(化名)每天也会在焦虑中走进人才市场。不过,他的焦虑与李际华不同。作为一家劳务市场的营销副总,从2月初市场恢复开业之日起,他的每一根神经都绷得很紧。

  开年后的第一场招聘会,供需双降的情景便早早突破了他对市场原有预期的底线。此后,形势稍有改观,但好景不长,从峰尖跌至峰谷匆匆不过数天。“变化得太快了,二月最后一周基本上回到了去年九十月时的水平。”他说。而熟悉行情的人都知道,去年才市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金九银十”。8月市场提前释放,九十两月在一片惨淡中匆匆收场。

  其实,焦虑一直在整个市场中蔓延。

  在市区,中心人才市场的今年首个中高级人才猎头会,外地企业入场三成成了宣传的噱头。该市场负责人郝荣说,外地企业比本土企业的眼光更长远,经济越不景气,企业更应该着眼人才储备。当下市场,应是企业揽才的最好时机。然而,实际情况并没有按照理想状态发展。

  在镇区,虎门一家人才市场的负责人诉苦说,该镇几个规模较大的人才市场对求职者一般是免费开放的,其收入来源主要靠向招聘企业收取一定费用。可是经济环境的不景气,使得企业的招聘热情不高,人才市场的生意越来越难做。现在每开一场招聘会,市场都要为凑够一定数量的进场企业而发愁。“与去年高峰期相比,进场企业少了一半。”该负责人透露。

  年初,市人事局做了一项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今年1-2月,全市人才市场入场招聘企业约有7000家,与去年同期的1.1万家相比,减少了36%。

  行业萎缩已成共识

  其实,急转直下的市场形势并非始于最近两个月。“去年10月份,给原来一些熟悉的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打电话,约请他们来参加招聘会,结果发现他们自己都已经离岗失业了,有的还正在人才市场辗转找工。”吴斌说。

  但也没有人能确切知道,掠过才市的这股寒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因为,就在去年3月份的时候,东莞才市还一度呈现出繁荣的发展态势。一个月内,三大才市集中举办了超过40场各种类型的现场招聘会。

  有关数据显示,从去年2至7月,珠三角各人才市场招聘会参会企业数平均下降了46.59%,求职者人数平均下降了34.38%。其中,深圳、东莞无疑是重要代表。此后,东莞本地的人才市场也发布了自身的监测数据,9、10两月,人才市场的企业需求量均出现下滑。等到11月,下滑幅度更加明显,职位供给量较9、10月又下降7成,同比去年也下降了3成。而受企业减员裁员影响,部分工人回流才市倒是使得求职人数均增一成,供需矛盾逐渐加大。

  社会关注也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变得多起来的,关于原因的争论最多。一开始,人们都把原因归咎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还有国家有关出口贸易政策从紧的压力。此后,CPI和PPI高企,企业运营成本压力也被纳入考量之中。等到10月份,“合俊事件”后,金融危机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当然,有关“双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争论也一直贯穿始终。

  等到年底,寒流之下,东莞的人才市场已经出现了全面的行业性萎缩,这也成了业界普遍的共识。

  “受金融寒流的影响,今年的才市所面临的是一场全行业性的萎缩。行业洗牌后,一批有特色,有规模,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市场将发展得更加壮大。”东莞市中心人才市场负责人郝荣说。

  ■产业观察行业反思正当其时才市未来系于东莞整体产业结构调整

  毋庸置疑,是东莞特殊的产业结构催生了同样特殊的人才服务环境。曾几何时,莞太路一条街上便聚集了100余家职业服务中介,瞬间膨胀起来的人才市场几乎成就了东莞又一个新兴产业。

  这是需求决定供给的必然结果。经过20多年的产业孕育,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加工型企业,其对于劳动力的急切需求,客观上成就了一个需求市场诞生。

  那么,这个市场究竟有多大呢?市劳动局副局长黄慧屏说,以东莞现有的企业规模,按正常5%-8%的就业流动率计算,每年市场上至少有8-10万的岗位在流转。如果加上企业增员和补员需求,常年能保持在30万左右。这其中,政府所能给予引导并形成对接的很少,绝大部分只能通过市场来完成,民营人才市场就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显然,过去几年间,东莞才市之所以能保持着上升的发展态势,与这个需求市场持续扩大和释放有关。或者说,东莞才市跟东莞的产业结构一样,在此前的若干年里一直在完成“如何将蛋糕做大”这个任务。

  然而,当蛋糕突然遭遇不能继续做大时,关于如何做好蛋糕的思考似乎也并不成熟。6年前,东莞才市所经历的那场巨变,显然可以归因于有关市场主体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自我意识的提前觉醒。所以,当新一轮变化发生时,尽管同样遭遇坎坷,他们的表现似乎相对更为自主。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市场就像是各种产业完整的产业链的一部分,与其他产业的辅助环节是在提供各种生产资料配套一样,这个链条所提供的正是人力资源。所以,当东莞整体产业结构面临调整时,位于各大产业首端的人才市场必将融入产业结构调整之中。当前形势,对于整个人才市场来说无疑需要一次行业性的整体反思。各市场主体在思忖如何发展时,更应该把才市作为一个产业来考虑,这个产业与东莞其他产业一样需要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而在这轮调整中,谁能在思路上更契合东莞产业结构未来布局,也就能在这个需求市场中继续掌握主动,赢得市场也赢得未来。

  ■业界百态

  寒流中的格局之变

  面对寒流,各大人才市场或被动、或主动采取了各种措施,积极御寒过冬。在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变化中,东莞才市的格局也在悄悄发生着新的变化。

  从业务上看,举办招聘会的频率在减少,招聘会的平均规模在变小,进场企业和岗位需求的整体数量和类型在减少,甚至求职人数也出现同步下滑。从行业格局看,大的市场开始停止扩张的步伐,企业减员开始发生,小的市场日渐萎缩直至悄然消亡。

  减少或取消招聘计划

  企业没有需求,举办招聘会就变成了无米之炊。因此,当内容发生变化的时候,形式也必须改变。

  我们无法准确统计,从去年10月至今,东莞各大市场所举办招聘会的总量变化,但一些市场改变或取消招聘计划的举动还是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去年11月22日,市中心人才市场门口贴出的那张告示,可能是业内最早向外明确发出的金融危机已波及才市的信号。当日,原本拟定举办两天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因招聘企业不足,岗位数偏少,被迫缩减为一天。举办方对外明示,“受金融危机影响,如是云云”。此后,已列入计划的两场毕业生招聘会,也无果而终。

  不久,又传出某人才市场因入场企业数锐减,为保成本运营,变相求诸于提高求职者进场票价。还有一些人才市场,减少例行招聘会安排,日常招聘合二为一等等。12月中旬,智通明确对外宣布,从1月到过年前不再举办招聘会,最早向外界宣布“才市提前过年”。

  除了改变招聘计划外,按计划举办的招聘会也在“瘦身”。如东莞目前规模最大的智通人才市场今年节后的招聘会,已很少出现三馆齐开的场面。而在镇区,大部分人才市场招聘现场都出现了成片企业展位空置的场面。今年节后的首场招聘会,几乎所有人才市场都遭遇了供需双双下滑,人们开始慎用“火爆”来描述人才市场的现场。

  控制成本行业性减员

  走进一些人才市场,在其门口或招聘会现场的某个不显眼的角落,总能看到该人才市场自己的招聘简章。这似乎在告诉人们,人才市场本身常年都在补充人员需求。但一位镇区劳务市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去年11月起,该人才市场内部就早早地进行了一次人员调整。在裁掉一些冗余岗位后,以前市场中一些几个人干的活被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普通一线的销售队伍明显缩小。据了解,某人才市场人事部,原十几人的规模最终被缩小到只有3个人。

  有关人才市场人员调整的说法,并不唯一。市区一家大型人才市场,第三季度对内部机构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不少人员离开岗位或市场。一位业内人士打趣地说:“开招聘会时,招工的企业少了,找工的人也少了,维护秩序的保全人员当然也可以减少些了。”

  除减员外,一些市场也停止了既定的行进步伐。以智通人才市场为例,在2007年时,市场曾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发展和上市计划,为此公司推出了向国内长沙、重庆、上海、天津等地开拓分市场的战略部署。在遭遇经济下行形势后,有关上市的声音开始淡化,一些地方市场的开拓工作也被迫暂缓执行。

  不过,有业内人士说,一些市场在调整和缩编普通职介服务队伍的同时,在高端人才服务上仍在积极扩大。“因为缩减普通职介服务是为了减少成本投入,而扩大高端人才服务,则是通过放大产品服务附加值来提升运营效益。”该人士说。

  落寞英雄悄然退场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历史上的很多事件,第一次发生时是悲剧,第二次再发生就可能是场闹剧了。然而,基业人才市场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就演绎了这场悲与闹的命运之剧。

  如果对东莞人才市场过去6年的历史有些了解的话,不可能不熟悉基业人才市场的名字。然而,去年12月中旬,当这个曾是东莞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人才市场,在沉寂中悄然离场时,却几乎没博得人们的任何关注。就在此前的2006年,当它第一次陷入倒闭的绝境时,市场上寄予了极大的惊讶甚至惋惜。

  从有关信息看,基业人才市场这次关门前,最后一场现场招聘会是在去年的8月下旬。此后,关于基业的声音和记录基本只停留于培训招聘之上。当12月初,他们将位于莞太路的一个培训报名服务中心迁走的时候,曾寄予重返辉煌的希望也戛然而止。再过几天,位于南城汽车总站对面的总部也关门歇业。如果说,基业上次关门只是个逗号的话,这次也许真的是个句号。

  无独有偶,在那个冬天,有着相同命运的还有开度人才,它也位于曾演绎过东莞人才市场群雄逐鹿场面的莞太路。当然,可能还有很多无名之辈,他们的命运沉浮无从赘述。

在线咨询

姓名
电话
留言

快捷留言

  • 请问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吗?
  • 我想了解加盟费用和细则。
  • 留下邮箱,请将资料发给我谢谢!
  • 我对加盟有兴趣,请迅速联系我!
  • 我想了解贵品牌的加盟流程,请与我联系!
  • 请问投资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
  • 验证码:
推荐新闻
热门鞋业专区
品牌要闻
品牌推荐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