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63家皮革企业集体限产
【中国鞋网】14日,一纸“限产”紧急通知,让晋江安海镇可慕制革集控区63家企业集体陷入恐慌。
根据《晋江市环境大整治行动方案》的精神,并经可慕皮革理事会研究,决定对全区企业进行大规模限产:所有企业生产规模减半,不执行的企业将被查封;擅自启封的企业,将被环保部门启动处罚,甚至被断电。安海镇政府表示,将在半年内,关闭可慕村小皮革等所有“十五小”企业。
这一系列不寻常的治污行动,对皮革企业来说,是道难越的“坎”,也是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而对安海可慕周边及可慕溪下游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大好消息,因为通过一系列的整治,被称为“黑龙江”的可慕溪将得到净化。
[现场直击]
可慕溪变身“黑龙江”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可慕溪,这是一条远近闻名的“黑龙江”:溪水黑得发亮,恶臭扑鼻。
沿着可慕溪逆流而上,两岸分布着数十家简易搭盖的小制革厂,不少车间机器轰鸣,污水乱排。在慈灵桥闸(菌柄村段),河段正在整治,两岸修建了石头围栏,可当记者走近时,一股恶臭味就扑鼻而来,令人窒息。一位骑摩托车路过的女孩,手捂鼻子。
在菌柄、可慕两村交界处,一家塑料厂的黑色污水排入可慕溪。
到了可慕溪钟灵桥段时,皮革小作坊更是随处可见。顺桥往前100多米,河渠里有一个直径30厘米的排污口,排放的污水黑如墨汁。
据了解,可慕村有上百家小皮革作坊,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村道水沟或可慕、西畲溪,下游的菌柄、社坛、西畲、梧埭等村落,饱受污染之苦。
为可慕溪呼喊15年
可慕溪变成“黑龙江”,让一名民间环保人士为它奔走了15年。他就是老黄,安海镇菌柄村村民,今年64岁,本该在家安享晚年。
“污染源,就是上游可慕村大量的小皮革厂”。看到家乡的清澈小溪变成臭水沟,老黄坐不住了,从1994年开始,他就开始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呼吁整治。
“我们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水稻高产村,受污水影响减产60%,品质大幅下降。”据了解,菌柄村在可慕溪的两岸有300多亩农田,因无水灌溉,一半以上荒置,有耕作的,也只能种高粱等耐旱作物。
为此,在过去15年,老黄和村民至少反映了100多次,写了数十封投诉信,但污染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由于溪水污染严重,可慕溪两岸的村民,都不敢吃井水。前不久,老黄曾在可慕溪整治工地当小工,不小心划破了手指,只是小伤,可是一周后,伤口竟然化脓。吓坏了的老黄赶紧上医院,擦了很久的特效药才愈合,最后还留下一道疤痕,“溪水太毒了!”
[整治方案]
可慕集控区
皮革企业集体限产
为改变该区域的环境污染现状,安海可慕皮革理事会决定对所有皮革企业进行限产。
限产的原则是:限产后企业的生产规模为环评审批转鼓(又称滚桶,制革过程中生皮在里面翻转,用来洗皮、浸酸、鞣制、染色的机械)数的一半;如转鼓有租借的以查封出租方为主;转鼓单数的,加上一粒试鼓为双数查封一半;没有(或部分)缴纳污水处理池等公用建设费用的(每家企业应缴纳的建设费用根据企业的转鼓数核算),除按应限产的转鼓数查封外,累计未缴费的转鼓数一并查封。6月16日下午3时起,限产正式开始。
为确保限产到位,晋江市环保局、安海镇政府还将于近期开展突击行动,对不执行的企业进行查封。如擅自启封的企业,环保局将给予处罚,并报送政府进行断电处理。
半年内
关闭“十五小”企业
安海镇政府提出,用三个月至半年时间,依法关闭取缔可慕村小制革等“十五小”企业。针对一些隐藏在偏僻角落的小作坊,将组建环保巡查队,并设立举报制度,严查违法排污企业。
晋江市环保局执法二中队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小皮革是个老大难问题,执法人员将每周展开打击行动。
可慕溪整治
2个月后完工
2007年底,晋江启动了可慕溪综合整治工程,水利整治和市政截污同时进行,建设内容包括堤岸护砌2.37公里和埋设截污管道2.5公里,是晋江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总投资2000多万元。
按照计划,将通过沿河道岸边截污管道的修建,将流域内的废水,连同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汇入泉荣远东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再排放。预计,整个工程将于2009年8月全部完成。届时,可慕溪有望再现清澈面貌。
[各方看法]
企业老板:
难跨的环保“坎”
昨日一大早,晋江市环保局执法二中队的工作人员,就来到安海镇丙厝村皮革厂,协助该厂找出污水处理指标不稳定的原因。他们已经连续十几天在这里排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最近这两天,厂里工人挖开厂区不少路面,将地下管网一一翻出,查看是否破裂。
丙厝村皮革厂拥有6个车间,是一家中型皮革厂。“为了找出原因,我们不得不停产,配合环保部门排查。”该厂余老板有些无奈,不过他已习惯这种停产整顿,习惯与环保部门打交道。他于1992年步入皮革行业,入行伊始就与治污结下“不解之缘”。“当初入行只为养家糊口,没想到这行如此辛苦。”余老板说,这几年自己开始有种入错行的感觉。
作为重污染行业,国家几乎每隔两三年,就会周期性地调整环保政策。一个个环保难题,让余老板有些“疲于招架”,但又不得不努力去跨越。他说,入行十几年,已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治污。
许永成:
环保是道单选题
“要么彻底治污要么关闭,环保对皮革企业来说是道‘单选题’,不得不选。
”说这话的,是安海可慕皮革理事会秘书长许永成。
再过十几天,投资高达1500万元的可慕疾控区污水处理池,即将投入试运行。届时,集控区所有企业的污水,都可在此集中初步处理,再汇入泉荣远东污水处理厂。
据了解,可慕制革集控区成立于1993年,占地300多亩,是福建省最大的制革基地,聚集63家皮革企业,年纳税近1亿元。随着供热、排污系统逐渐老化,面对新的环保指标,地方政府甚至讨论是否将集控区整体外迁。
2008年年初,集控区一举投入2300多万,建成一套国内先进的集中供热供气系统。“一直以来,集控区里的制革企业都是自己供热,大大小小有70多个锅炉,多数没有安装除尘装置,不仅污染严重,安全隐患也大。”许永成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前一天要消耗120多吨煤炭,如今只需50多吨。
这两年,集控区的环保设备大大超前,新的污水处理设备日处理能力达1万吨,集控区的日产污水才5000多吨,“我们希望还清环保历史欠账后,不再欠新账。”许永成说。巨大的环保投入对企业来说,似乎都“打水漂”,但他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整个行业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