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革工业的发展研究
中国鞋网9月16日讯 中国制革工业的境遇最近十年来上上下下,至宠至辱,饱经沧桑。
从2004年起,皮革业就从超常发展的轨道上掉头向下,到了2008年底,全球经济危机更使制革工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历数制革行业遇到的种种困难,对企业来说虽然结果一致,但感受却大不相同。有些是共性的,如美元贬值,粮食、能源涨价,劳动成本升高等。有些则是人为的,如:(1)从1991年起,取消猪皮制革补贴;(2)税收歧视,高销项征税低进项抵扣;(3)对原皮进口征税率;(4)取消进口生皮出口半成品革的加工贸易政策;(5)取消和下调出口退税率;(6)超出实际的节能环保指标。除了中央政策变化外,地方的土政策更是层出不穷,有些靠皮革工业完成了原始积累,初步达到“小康”的地方,在酒足饭饱之后将砍杀之刀挥向了曾经让他们致富的产业。对于共性困难,企业愿赌服输,对于人为施加的困难,企业心里却不平衡,似有卸磨杀驴、被遗弃之感,于是就引起了人们对制革行业认知的反省和深思。
为何会出现这种人为的打压限制?思想认识是决策的基础,社会上对制革行业的偏见和误解影响了决策者的思维,毫无疑问,皮革产业在某些地方被偏颇的舆论妖魔化了。归结当前的社会舆论,笔者发现对人们对
制革工业的认识存在以下“九大误区”。
1.制革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无足轻重;2.皮革制品迟早要被合成革代替,制革工业是夕阳产业;3.制革工业是资源消耗型产业;4.制革工业是难以治理的高污染行业;5.铬盐是有害物质;6.制革排放标准越严污染越小;7.制革是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低附加值产业;8.进口原皮就是将污染引入中国;9.限制原皮进口可以保护中国的畜牧产业
行业兴衰,匹夫有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就在于拨开常识和偏见的迷雾,将客观事实展现在人们面前,笔者就自己滥竽于皮革行业36年的浅见陋识,对以上九大误区予以初步解读,或有裨益于行业,或博方家一笑。
一、制革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无足轻重
制革工业是什么产业,具有什么属性?
1.制革工业属可再生资源的加工产业,是畜牧业的延伸,是国际公认的十字形大农业的战略支撑之一,是富民众、强国家、安社稷的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产业有从业人数多少之分,有历史长短之分,但很难说哪个产业不重要。
国民经济中任何产业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有其对人类的贡献。各具特色的行业门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才促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钢铁、煤炭之类的重工业固然重要,但一个国家若只发展重工业,就会造成重大的社会失调和经济危机,会将人民逼到死亡线上,如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最后带来的是举世震惊、不堪回首的全民大饥荒。
2.制革工业以牲畜皮为原料,制革工业越发展对牲畜皮的需求越多,从而会刺激农民养殖牲畜的积极性,这对畜牧业的发展会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制革业和畜牧业就会形成制革-原皮-养殖业-原皮-制革的良性循环,其结果是农民收入增加,国民生活富裕,畜牧业蓬勃发展。
3.皮革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门路,安排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稳定了社会治安,富裕了百姓。目前行业直接从业人员500万,再加上配套行业人员达到1,100万,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50万个,其中90%来自农村。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皮革工业的支农富民性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4.皮革行业30年来一直承担着为国家积累外汇的责任,年出口创汇从数十亿美元到近四百亿美元,居轻工行业第一位,仅鞋类一项出口换汇在全国各类单项产品中就处于第二位。皮革工业为国家渡过外汇难关,使经济走向复苏起到了龙头老大的作用,于国于民功不可没,我们不能因为外汇入超、美元贬值而卸磨杀驴,不加区分地将皮革工业列入限制发展的目录。试问,世界上哪个国家嫌自己外汇太多了,嫌吸纳就业人员太多了呢?
二、皮革制品迟早要被合成革代替,制革工业是夕阳产业
一种产业的生命力在于这种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有无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又取决于产品对人类的作用和功能。皮革制品之所以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青睐而长盛不衰,主要在于其优越的、不可替代的性能。
1.与人体的亲合性:动物皮主要由胶原蛋白组成,人的皮肤也是胶原蛋白。因此,只要加工过程中控制化工材料的使用量,所有的动物皮革均可与人体零距离紧密接触,贴身穿用,不会产生任何不利于人体的不良反应,这是任何化学纤维难以比拟的。
2.卫生性能:皮革的透气性和吸湿排湿性是其它面料尤其是化学纤维面料无可比拟的,在自然状态下完全干透的皮革仍含有15%的水分,正常的绒面革载水量达到其重量的70%时,其革面仍是干爽的,穿着仍无潮湿感,其透水汽性可达200g/m2·hr。而合成革的极品--超细纤维革,其奋斗目标仅仅是10g/m2·hr。另外,皮革本身是一种蛋白质纤维三维交织的超大比表面的多孔体。每平方英寸约有100万个微孔,这种结构带来了皮革良好的透气性,在1mm汞柱的压力下,每平方米每小时透气量达一千多升。这种宝贵的吸湿排湿性和透气性赋予皮革鞋类和服装难得的穿着舒适性和卫生性。
3.力学性质:制成的皮革具有一定的弹力,但其弹力不同于塑料和橡胶,拉伸到一定长度后,回弹并不随着外力的消除而直线产生,而是按照其特定曲线缓慢恢复原状,这就是皮革的回弹滞后性。
这种独特的力学性能使皮衣、皮鞋穿着舒适贴体,对身体没有压迫感,这就是皮鞋和胶鞋、塑料鞋穿着感觉不同的原因。
随着科学的发展,合成革的性能虽然会愈来愈接近天然皮革,但永远不可能达到天然皮革的指标。
其原因在于皮革来自于生命科学,动物皮是生命体的一部分,生命科学的深邃和奥妙不是一般物理和化学能够模仿的,人们可以合成牛胰岛素,但绝对不能合成公牛和母牛。
另外,皮革制品对于使用者来说,还具有特殊的心理价值,即炫耀性和自慰性,这就和戴着铜制的戒指和黄金打造的戒指心理感受是一样的。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皮革的需求量只会越来越大,而不可能走向衰落,因此说皮革工业是“日不落产业”一点也不为过。
三、制革工业是资源消耗型产业
这些话多出自政府官员之口,因为他们更关心资源配置和利用。
笔者认为,任何加工制造业均要消耗资源,关键是消耗哪一种资源。
世界上的天然资源分两种,一种是一次性资源,一种是可再生资源,如钢铁、煤矿、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其原料就属于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而粮食、棉花、油料、牲畜则属于可再生资源。地球上一次性资源终有一天会枯竭,如煤炭仅够开采250年,而石油再有46年将会枯竭,因此,人类才以种种措施限制一次性资源的消耗。
制革工业与面粉厂、碾米厂、罐头厂、食品厂一样,消耗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天然资源--生物资源,只要人类还吃肉、喝牛奶,还养猪、养牛、养羊,制革原料就有源源不断的供给,它永远不会给地球造成资源枯竭,只会随着这种资源的合理消耗,带动一个产业链的循环、发展和提升。
四、制革工业是难以治理的高污染行业
这种认识的影响面很广,除了媒体的负面报道外,“想当然”的传统观念也是形成这种误区的主要原因。人们的偏见和厌恶主要出于对制革行业污染的忧虑和制革厂脏、臭、累的成见。尤其是“臭”,中国早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古谚,这句谚语除了说明皮革产业讲技术、需要聪明和智慧外,也反应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皮革就有“臭”的思维定势。
1.过去几十年里,制革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确实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但其污染排放量仅占全国总排放量的0.47%,而皮革总产值却占全国的5%,出口创汇额占全国的4%。从这个意义上讲,以0.47%的代价换取4%~5%的收获,说明皮革污染并不比别的行业更严重,在轻工行业中排在造纸和食品之后,居第三位,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处“百业之首”的地位。
2.关于制革厂的环境卫生或脏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情况。无需回避,在制革历史上,工作环境确实曾经是不雅的,地面脏乱,车间有臭味,但这种现象在制革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逐步得到了改观,投资规模在数千万元以上的中型制革厂和进入现代管理程序的制革企业,已基本上不存在脏臭的现象。再说,臭味与有毒害绝对不可画等号,有香味的东西不一定对人体没有毒害,如有机溶剂--香蕉水,有令人愉快的香味,但却对身体有极大的毒害。皮革厂臭味何来?主要是蛋白质的氨基酸分解出氨气的味道。氨基酸分解后虽臭,但对人体毒害甚微,与有香味的香蕉水不可等同对待。“劝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
3.关于制革污水可否彻底治理
社会上有一种偏见,认为制革污染是难以治理的。于是,许多地区明文规定,不许上制革企业。更有甚者,对制革企业左右看不顺眼,以种种理由刁难、“挤兑”--包括排放已基本达标的企业--直到业主无奈,企业倒闭或搬迁逃离为止。
从本质上讲,制革厂与污染并无必然联系,生皮本来是不存在污染和毒害的,其排放污染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采用了有污染的化工材料,其二是生皮在加工过程中除去的非制革物质进入到废水中。这两种污染的源头都可以在生产工艺中避免,这就是所谓的清洁化制革工艺,目前,中国清洁化制革工艺的研究已日臻成熟,很多研究者已将其从实验室向大生产转化。关于已经产生的制革污水的处理,新工艺、新设备更是层出不穷、各有千秋,其技术已日趋成熟,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早已成多数制革企业最低的要求,至于现存的不达标企业,多数属于设备投入不足或为降低成本有意蒙混过关,其主要原因已不属技术范畴。
五、铬盐是有害物质百余年来,人们至今未找到一例三价铬致癌的临床病例,连对环境要求最为苛刻的德国也对三价铬予以正名,德国“劳动医学和劳动保护中央公报”即明确指出三价铬化合物不是致癌物,也不是致病重点,不能引起皮肤病变。
与人们的常识“铬污染”相反,三价铬恰恰是任何动物和植物不可缺少的元素。正常人血浆中含铬量约为0.027ppm,低于这个水平可能形成多种疾病。三价铬是糖和脂肪代谢以及维持胰岛素发挥正常功能的关键元素,缺乏三价铬成为引起糖尿病的病因之一。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每日必须保证30微克~200微克铬的摄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规定,在中老年多种维生素药品中,需保证铬元素含量。
中国现售的维生素药品中,美国进口的善存片、善存银片和施尔康每片均含有铬50微克~100微克,为了补充铬盐,中国市场上也推出了富铬鸡蛋、富铬奶粉等多种补铬保健品。
植物试验表明,铬能提高各种氧化酶的活性,增强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从而大大提高植物产量。
当土壤缺铬时,施入铬肥可使任何农作物产量增加。俄罗斯专家曾用三价铬液给葡萄树施肥,葡萄产量增加20%,葡萄个头增大18%,含糖量增加23%。也有农业专家将三价铬用于浇灌棉花,其结果是棉花产量大大增加。
三价铬盐对动物、植物是如此有益,为什么人们总是把它说成污染?主要是分不清三价铬和六价铬,在思维方式上采用了中国历史上的诛连九族的“连坐法”,将六价铬的危害“推广”到三价铬上,使其受株连而蒙受不白之冤。
当然,也有人提出三价铬在土壤内可以氧化成六价铬。笔者认为,三价铬氧化成为六价铬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正常情况下,土壤不具备充分的氧化条件,即使有转化也多在允许范围之内,大可不必对微量的三价铬过度担心。如果说铬元素都能被氧化的话,那我们平时生活用的不锈钢炊具和餐具也有从零价氧化成三价进而氧化成六价的可能,难道我们从此不用电镀或不锈钢物品吗?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就制革综合性能指标来讲,目前人们发现的任何鞣革材料,都与铬盐相差甚远,就污染排放来说,也不见得比铬鞣少。但是,笔者并不反对探索采用其它鞣法代替铬鞣,这主要是为了节约“铬”这种宝贵的资源。因为铬在地球上的丰度只有0.018%,而且其蕴藏量主要不在中国。铬对中国人来说太宝贵了。为了节约资源,我们要大力提倡少铬鞣制,让铬盐成为鞣剂中的精华,成为获得优良成革性能的“杀手锏”和“点金石”。
六、制革排放标准越严污染越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就无法规范企业行为。毋庸置疑,标准严格一些是好事,但不是越严格、越苛刻越好。任何国家标准的制定都是根据其资源、其国力、其科技水平量力而行,任何标准都有其相对性。在国际间,标准的制定更有其国家功利动机和排它性竞争动机。如德国最先提出在皮革和纺织产品中限制能分解出有害联苯胺的偶氮染料的限制标准,除了德国重视人身健康安全的基本动机外,不排除其保护本国产业,设置贸易壁垒的因素。因为众所周知,德国是世界上染料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不含有害偶氮的染料是该国最先商品化的,提出限制标准,自然有利于该国染料的销售,同时又便于向皮革和纺织品的输出国进行压价谈判,其限制标准的功利性不是昭然若揭了吗?在中国国内标准的制定上,既要保护环境,又要考虑行业的发展,存在着合理为度的问题,并不是越苛刻、越严格越好。例如,2008在人们对制革工业的误解中,蒙冤最大的莫过于铬盐。在人类漫长的制革历史上,植物鞣、醛鞣(烟鞣)及油鞣占据统治地位,一直到1858年,德国人才发现了铬的鞣性,1885年美国人才发明了铬鞣,到了20世纪初,铬鞣作为一种主鞣剂,才被制革业广泛使用。因此说铬是一种很年轻的鞣剂。在未发现铬鞣之前,人们数千年如一日地采用复杂的植鞣、烟醛鞣、油鞣,一直在低下的生产力中徘徊,直到使用铬鞣才把鞣制变得如此简单,才将鞣制质量提高到如此档次,可以说,没有铬鞣就没有现代制革工业。
作为新兴鞣剂,铬的好景并不长。到了20世纪末人们就对它提出了种种非难,认为铬是致癌物质,铬盐是制革厂最大的污染源之一,皮革工业的“铬污染”甚至成了专有名词,几乎到了“谈铬色变”的地步。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年春天,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皮革行业要限制氯离子排放,并提议将标准制定在600mg/l和1,000mg/l之间。但中国制革企业目前的排放量在4,000mg~5,000mg/l,若达到1,000mg/l的标准,生皮腌制的用盐量就必须低于8%。众所周知,如此盐量绝对抑制不了细菌繁殖,全世界没有一家制革厂可以达到,若真推行此标准,制革行业则要全部停产。行业不存在了,自然就没有污水排放了,但是全国的生皮也都全部腐烂了,因为不管有无制革行业,生皮的腌制都要食盐。正因为如此,英国将氯离排放量定在4,000mg/l,西班牙定在2,000mg/l,很多国家尚不限制排放。
因此,对于标准的制定,应该以科学、适度、有限、足够为原则。
环境质量过剩同样是对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破坏。
中国环境污染治理的焦点和症结何在?我认为关键不在标准制定得高不高,而在于执法是不是真正严明。同一个国家,同一套法律,为什么有些地区污染治理得较好,而有些地区或有些企业污染却泛滥成灾?原因在于某些主管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官民勾结、徇私枉法,企业阳奉阴违、弄虚作假应付检查,执法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环境污染自然愈演愈烈。
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应把重点放在严格执法上而不是放在修改标准、提高参数上,否则,只会使那些守法企业付出更高成本,而违法企业却依然如故,造成新的不平等竞争,最后守法企业或亏损破产,或逼良为娼。
七、制革是劳动密集的低技术、低附加值产业
持这种观点的人多数对制革过程不了解或根本就没有进过制革厂,误将传统的古老行业与技术简单行业划了等号。
首先必须了解,制革工艺是一个化学和物理相结合的过程。从化学上讲,是对天然高分子材料--蛋白质进行选择性水解和改性交联的过程;从物理角度讲,是改变天然皮张机械和力学性能制造多孔体柔性片材的过程,其中涉及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表面化学、胶体化学、电化学以及机械、电子、光学等多门学科。由于皮革工程的多学科交叉性和不可估测的理论深度,吸引了许多知名专家致力于皮革产业,新中国首任化工部长侯德榜先生在美国的博士课题就是铁盐鞣制皮革,其后的杜春晏、王毓奇、张铨、潘津生等学术泰斗,都为皮革工程做出了贡献。由于皮革工程技术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一个皮革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没有10年的实践是难以获得生产指导权的。
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皮革行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均有专业方向的设置,在国民经济中的多数行业,是没有这么具体指向的专业方向设置的。显而易见,制革行业不属于低技术的简单劳动。
关于制革工业的劳动生产率问题,由生皮变成熟革这一过程,化学反应是决定性因素,其余大部分是机械化操作,如修边、搭马等手工操作仅占很小比例。据笔者所见,一个日产30万平方英尺沙发革的制革厂仅需300名车间工人,人均1,000平方英尺,销售额13,000元,也就是一个工人一年的产出在300万元以上。这个劳动生产率是其他行业很难相比的,因此,制革工业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至于附加值,制革工业成品价格是原皮的二三倍,毛利率一般在15%~25%,远远高于一般行业。
客观事实证明,制革行业是用人较少、投入产出比较高、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管理密集的行业,与低技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根本沾不上边。
八、进口原皮就是将污染引入中国
这个观点出自掌握政策的政府官员。他们首先将制革工业定义成高污染行业,那么,哪个国家将原料皮卖给中国,就等于将他们国家的污染卖给了中国,将他们的祸水倒向中国,因此,原皮自然而然地与污染划了等号。实际上,原料皮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宝贵资源。在全世界原皮第一生产大国美国,各州政府都有关于保护原皮资源的政策和措施,美国的大型畜产公司和屠宰厂,剥下牛皮以后,根本不急于出口,而是要进一步鞣制成蓝湿革再出口,他们要把附加值留在自己的公司,当然也就是把所谓的污染留在自己国家内,所以,全世界最大的原皮鞣制工厂在美国,是美国的畜产公司开办的制革厂。只是在原皮的产出超过他们的制革能力,或者鞣革在他们国内不赚钱的时候,他们才肯将原皮出口。
这说明三个问题:1.制革不一定污染环境;2.发达国家(原皮出口国)无意将原皮当作细菌战的武器输入中国,污染中国的环境,坑害中国人民,外国企业家还没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3.原皮是一种宝贵资源,其深加工是可以赚钱的。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大量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是基本国策。中国的制革加工能力居世界第一,尽管我们的皮革制品出口价格不高,但我们每进口1美元原皮经加工后可出口3美元~4美元的成品。进口原皮、出口皮革制品是符合国家利益的。我们的政府官员却将原皮认为是污染源,将美国向中国出口原皮当成向中国输出污染,因此对进口原皮课以重税。
这是过分“讲政治”和阶级斗争观念过强的表现,这种观念虽然爱国动机可嘉,但远远脱离了实际,对中国有害无益。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原皮进口均实行免税政策,包括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单单是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中国实行课税保护政策,实在有悖常理,与国情不符。
九、限制原皮进口可以保护中国的畜牧产业
众所周知,皮革的加工可大大促进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中国制革能力越强,对畜牧业的发展越有利,而不在于这种能力是否曾经用了进口原料皮。我们近三十年皮革工业的快速发展,正是依赖于国际市场大进大出的结果。2007年,中国皮革产品出口额为385亿美元,为世界第一大皮革制品出口国。出口这么多产品当然需要大量的原皮。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像美国、巴西、加拿大那样大量养牛是不可能的。全国牛皮制革生产能力约为1.2亿张,而全国牛的出栏量仅为5,600万头(2006年统计数字)。即使牛皮全部用来制革尚不足皮革产能的一半。如果课以重税,限制进口,只能使皮革行业陷入困境,不但不能保护国内的畜牧产业,反而会影响牛原皮的正常销售。如果原皮政策与世界接轨,使中国的畜牧养殖业参与国际竞争,则可能大大提升畜牧业的水平。正如我们国家的彩色电视机,并未因开放外国产品的进口,而使中国产品陷入困境,事实恰恰相反,反而大大提升了中国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使中国迈向电视机出口大国的行列。
从国际竞争的意义来讲,作为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正是世界上一切先进国家的经济行为,而出口原材料进口制成品却带有某种殖民地色彩。中国皮革工业迈向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也正是国家30年来放开原皮进口,实行零关税的结果,而制革工业突飞猛进的30年也正是畜牧养殖业翻番发展的30年,原皮进口并未影响国内畜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限制原皮进口可以保护国内畜牧产业”的说法,确实是一个插上爱国标签的认知误区。
面对社会对行业认知的误区,制革业者应该怎么办?笔者有5条建议。
1.重视社会舆论,加强行业真实情况的宣传,逐步扭转社会偏见,塑造真实的行业形象。有条件的地区,可开放群众参观模范制革企业,或开展工业旅游项目,将行业的正面形象展示给社会公众。
2.把节能、节水、清洁化工艺和环境保护当成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在排污方面,要加强企业自律,不搞明一套暗一套应付检查,表里如一地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
3.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先进的生产力代替尚存的落后粗陋的不文明生产,以技术含量高的精品代替质劣价低的粗糙品。
4.加强行业内的沟通和协作,积极参与行业协会活动,以行业团队优势与政府对话,让政府了解真实情况,争取政府决策者对制革行业认识的转变,以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5.科技人员要增强行业归属感,激发对行业的自爱、自尊和自信。写文章、争项目,对污染评价要实事求是,数据引用要真实可靠,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技术价值和项目的必要性而肆意夸大行业的污染和技术落后,或引用过时的数据,造成政府和公众对行业的误解。科技人员首先是皮革从业者--“皮匠”,然后才是工程师、研究员和教师,如果中国的皮革行业衰退了,你的教学和科研也就不存在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以上是一个从事制革生产、教学和科研多年的皮革业者面对当前国内外皮革形势千虑之一得,坦率说出来供大家参考,欢迎批评和争议。
- 上一篇:桐乡皮革直营航母起航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