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鞋都东莞的“破与立”
中国鞋网05月13日讯,没有永远的朝阳产业,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变则通,通则久。
起步于制造业、发达于制造业、扬名于制造的东莞,早在4年前就满怀忧患意识地提出了“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战略思维。此后,便一直在质疑声中前行,在求索中感悟,在危机中自省,以实践探索着以转变促发展的新路径。
转型中的痛与乐、危与机、破与立,并不是简单的矛盾对立。在加快转变促发展的实践中,东莞忍痛求乐、危中寻机、有破有立,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东莞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第一缕曙光,交出了一份振奋人心的答卷,也为社会各界提供转变促发展的鲜活样本。
谋变:壮士断腕,志在千里
让我们把眼光转向2007年。
元旦刚过,万象更新,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会议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被确定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从那一刻起,“双转型”逐渐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发展理念。
《周易・系辞下》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双转型”最朴素的内涵就是变,它要求在经济上,从资源主导转向自主创新,在社会上,从初级城市化向高级城市化转变。对东莞来说,它昭示了一种以全面创新为先导、体制改革为基础、产业协调为支撑、内外并重为互动的发展新模式。
此时的东莞,已沿着自我探寻的路径孜孜前行了近30年,从一个农业小县,一举跃升为闻名遐迩的制造业名城。全国服装1/5东莞造,全世界1/10的运动鞋东莞造,1/5的电脑东莞造……这些数字记载的,无疑是属于东莞的荣耀。
然而,也就在此时,东莞觉察到荣耀背后隐现的危机。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在制造土地、治安、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和压力。这些矛盾一个枷锁,逐渐成为东莞继续前行的瓶颈和障碍。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将当时的形势概括为“双边缘化困境”,即所引进的产业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为主,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本土产业成长空间受挤压,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落后,在国内生产体系中也处于边缘位置。
他进而指出,困境提供了一个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模式创新的关键拐点,也是一个实现经济转型、社会转轨、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如果转得好,就可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期;转不好,则可能坠入经济滑坡、贫富分化和社会动荡的深渊。
那次党代会结束几天后,《经济日报》即以《东莞:“制造之城”创新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为题,报道了发生在“世界工厂”的这场自我审思和战略转变。文章说,靠“三来一补”成长的东莞制造不是扎根本土的植物,而像一根根竹竿,插得容易拔走也快。一旦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升高,产业资本就会掉头而去另觅低处……东莞制造亟需一次吐故纳新的模式转型。
同年9月,刘志庚率东莞市党政代表团前往环渤海5市寻求转型经验。他在多个场合说,转型是东莞的唯一出路,转则泰,不转则否。转型已在政府层面形成共识,并逐渐向社会各阶层传播和渗透。
这就是2007年,被称为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元年。
改革从来就不会一帆风顺,转变发展方式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为改革意味着对现有利益格局的冲击,转变决定了必须对过去进行扬弃。
很快,关于转型的质疑声甚嚣尘上:“日子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转型?”“转型的终点在哪里?”甚至有人将转型与“赶厂”、“赶人”画上等号。影响所及,“产业空心化”、“东莞将沦为空城”等说法也时有耳闻。
利益调整不容易,自我否定不容易,探索新路更不容易。虽然“双转型”的理念在争论、质疑中被更多的人理解、认可,但“双转型”的路究竟怎么走,仍然是个问题。一时间,东莞似乎陷入了“无法持续的现在,方向不明的未来”的彷徨。
2008年3月,省委书记汪洋履职广东4个月后,第一次造访东莞。在这次考察中,汪洋书记说出了一段足以振聋发聩的话:“如果东莞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汪洋寄语东莞,不但要坚定不移地搞调整,还要将产业转型升级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统一,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就此,质疑和争论得以平息。汪洋书记结束东莞考察后的第6天,东莞市党政领导班子召开联席会议,明确提出从18个方面梳理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问题。很快,东莞市制定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1个总体意见和26项配套政策,先后出台《东莞产业发展白皮书》、《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试点工作方案》等。
半年后,刘志庚又率市党政代表团走马大西南问计转型。这时,东莞刚被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转型明显提速,步履更加有力。
正当全市上下力推转型升级阔步前行之时,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风暴猝不及防,以外源型经济为主导的东莞首当其冲。被放大传播的“倒闭潮”,以及订单不济等负指标的出现,让一些原本坚定了转型思路的企业又有所退缩,徘徊和犹豫的气氛再次笼罩在东莞上空。转还是不转,又成了问题。
要转,必须转!东莞一次次地用坚定而决然的声音作了回答―――
“面临危机,挑战和困难可能更严峻,但我们仍需充满信心以更大决心推进转型升级,把调整产业结构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结合起来推进。”
“经济发展面临的危机正是集中调整转型的契机,加快转型发展是东莞应对外部危机、赢得更大发展的根本出路。”
“必须进一步增强信心,处变不惊,趋利避害,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机遇中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忍得住暂时阵痛,忍得住经济一定程度放缓,忍得住社会非议,忍得住暂时的利益……忍得住就是胜利。”
东莞的坚定选择,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既有壮士断腕的悲壮与胆识,也有志在千里的眼界和雄心。
行动:披荆斩棘,知难而进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每一次重大的危机都可能是一次机遇,每一次抓住机遇的变革,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事实证明,国际金融危机确实给东莞上了深刻而又生动的一课。危机使这一共识在东莞最终形成:危机,既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又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东莞应该坚定转型才能危中求机、化危为机。
长期以来,东莞发展主要依托第二产业优势,尤以加工贸易为最,“重生产、轻市场”的倾向十分突出。习惯了“两头在外”的企业在走向转型时,即便不是迫于危机的倒逼压力,其未来的走向也并非很明确。
例如,当国际市场低迷时,转身拓展内销无疑是最佳选择。然而,拓展内销谈何容易?经营模式、销售渠道以及结算方式等一道道难关横亘在企业面前,内销蛋糕虽大,但看上去似乎是摆在玻璃橱窗内,可望而不可及。
如何转型?转型的前景如何?站在关口的企业,忐忑与不安是不可避免的。同样,对政府来说,引导企业摆脱路径依赖又谈何容易?转变发展方式怎样才能免于沦为口号?面对转型,东莞怎样才能更有作为?
东莞市的负责同志表现出了决断和信心。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毓全表示,加工贸易绝对不是长远之计。困难再大,东莞都要迈过结构调整这道坎。在走访企业和乡镇时,他还鼓励说:“只要坚持五年、十年,东莞的整个发展模式就有新的希望。”
早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东莞就确定了围绕推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等6个重点来加快转变促发展,强调以调稳结合、进出结合、内外结合、政企结合、点面结合为原则,分镇街、村、企业和行业,有选择地先行先试。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东莞市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以产业规划统领结构调整,以帮扶重点企业夯实产业基础,以企业转型带动产业链延伸,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来系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思路已确定,但出路却并非完全畅通。
一些固有观念阻碍着转型的步伐。在危机带来的恐慌中,传统发展观虽备受冲击,但仍然难以自我更新。要加快转变促发展,亟需一次观念创新。
市政府率先垂范,主动摒弃“来者不拒“的粗放式发展观和业绩观,在提出“四个忍得住”后,又摆正了“优等生”的位置,首次将GDP增长预期目标调低至个位数。
观念创新迅速在企业中产生以引导和培育品牌意识的鲶鱼效应,企业或走出去,或引进来,逐步将品牌观念注入到发展思维之中。
某些产业环节中的先天不足,限制了转型的步伐。以加工贸易起步的东莞,要摆脱其“制造车间”的刻板印象,必须填补在研发、设计等环节上长期存在的空白。要加快转变促发展,亟需一轮科技创新。
市政府出台了以科技东莞工程为核心的“1+N”政策体系,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自主创新企业培育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引导和扶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6个10亿元”的专项资金的设立,从资金、项目和人才等方面帮助企业度过经济寒冬,也是对企业转型最有力的实际支持。
某些内外部环境延缓了转型的步伐。在加工贸易时代,东莞首创过全国第一个来料加工办,推出过“一条龙服务”。“东莞速度”缔造了“东莞奇迹”。在加快转变促发展的新时期,东莞亟需一场服务创新,再造“东莞速度”。
很快,市政府结合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出台了《东莞市来料加工企业就地不停产转三资企业操作流程及指引》,强化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服务能力,建立加工企业转型“直通车”服务制度,使企业在不停产的情况下实现转型;引进港台服务机构,延伸香港“升转一站通”服务计划;引进台湾电电公会、台湾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产业服务机构进莞设点,近距离为在莞港企、台企提供转型升级辅导服务。
结合企业拓展市场的需求,通过与黄埔海关合作,东莞还在全省率先试行“集中申报”模式,建立了加工贸易内销“快速通道”;联手沃尔玛,搭建拓展内销商贸平台;联手阿里巴巴,搭建拓展内销电子商务平台;联手“外博会”,搭建拓展内销对接洽谈平台;联手香港贸发局,政府出资组织在莞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会。
……
一道道障碍被打通,东莞终于再次驶上了转型的高速路。
曙光:疾风劲草,乘势而上
劲草才可御疾风,砥柱方能立中流。早谋划、早行动、早落实,让东莞在转型的道路上先走一步,赢得先机,赢得主动,在危机中实现了突围,提速发展的转机重现。
2009年8月,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近一年后,省委书记汪洋再次专程到东莞,对东莞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他欣喜地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东莞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已见曙光。
被省委书记称作曙光的,是以下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
通过加快加工贸易转型,产业存量得到了有效调整。2008年以来,东莞全市共受理815家来料加工企业办理转型手续,推动了536家成功转为三资企业或民营企业。其中,2009年成功转型的有339家,增长率达72%;
通过强化园区招商,产业增量实现了有效提升。2008年以来,东莞全市实际吸引外资26亿美元、内资122亿元,分别增长6%和42.4%;
通过推进自主创新,产业质量表现出有效提高。东莞全市新增外资企业研发中心89个,占历年总数的90.8%;2009年,全市有988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拥有海内外注册品牌2678个,全市委托设计生产外资企业比重由2007年底的23.6%提高到了29.8%;
通过开拓内外市场,市场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2009年,东莞全市内销总额达1541.22亿元,占内外销总量的比例提升至29.4%;
通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三大产业结构得到有效优化。2009年,东莞第三产业比重从2008年底的46.9%提高到51.9%,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
……
2009年11月,省长黄华华对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试点经验进行了如下总结。他说,东莞以转型应对危机,以升级推动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产品产业层次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内销规模提升、异地拓展能力提升“四个提升”。
他还把东莞加快转变促发展的经验概括为“三着力三优化”:政府着力提供政策支持,政策环境得到优化;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环境得到优化;着力苦练内功,企业成长环境得到优化。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则对金融危机的倒逼效应给予了评价。他说:“原本预计要15年,东莞的产业结构才会有新的面貌。但金融危机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许四五年之后就会有新的面貌。”
坚持转变,东莞转过身又见一片天。
不过,在形势一步步好转的时候,保持清醒头脑是必要的。汪洋书记在欣喜的同时提醒东莞:现在仅是“曙光初见”,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依然存在。东莞仍需坚持狠抓产业转型升级不放松,坚定信心,沉住气,加油干。
幸而,东莞并没有好了疮疤忘了痛。国际金融危机逐渐退潮,经济形势日渐好转时,东莞市迅速从思想认识、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10个方面,在全省率先就防止传统模式复归提出具体意见,并多次向全市领导干部打“预防针”。刘志庚说:“越是形势好转,越需要居安思危,越要坚定转型步伐。如果过去的发展模式和工作方法复归,那么产业结构调整就会前功尽弃。”
立足现在,东莞仍将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一轮新的思考和行动正在展开。李毓全市长说:“接下来,我们面临的不是怎么鼓动大家转型,而是怎么加快转型,怎么转得更好。”他还把加快转变促发展与惠民生相结合,提出“继续扎扎实实地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还将重点关注民生,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
展望未来,东莞市描绘了这样一幅产业发展的新图景:用10年左右时间,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重化工业“两翼齐飞”、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新的征程上,东莞市再次被寄予“雄鹰领跑”的厚望。省委书记汪洋说:东莞要做广东发展的雄鹰,经过脱胎换骨的改变后,继续再领跑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