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都厚街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中国鞋网-鞋业新闻】“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省、市工作的重要部署,也是产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和企业自身的要求。”厚街镇镇长陈仲球谈及厚街加工贸易转型之路,颇为感慨,毕竟刚从暴风眼中走出,厚街发展的每一步备受关注,也走得不容易。
自从2008年5月,厚街被东莞定为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试点镇以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呈现可喜的趋势。2010年全镇外经贸指标凸显两位数增长态势,工业生产正以快速增长的态势超越危机前水平。今年前三季度,全镇完成生产总值148.63亿元,同比增长14.7%;工业总产值336.79亿元,同比增长42.4%;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同比增长29.19%;全镇进出口总额57.4亿美元,同比增长31.3%。
记者(以下简称“记”):厚街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反映到结构优化上,有着怎样的具体表现?
陈仲球(以下简称“陈”):应该是反映在三个主要方面,首先,产业结构优化,随着厚街镇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政策的进一步引导,高附加值及高新技术含量产品研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国际品牌的进一步开发,产业一体化及其配套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到位和完善;其次,企业结构优化,从2008年以来,厚街镇加快实现企业发展形态由“生产车间”向“企业总部”的战略性转变,积极引导来料加工企业由“非法人企业”向“法人企业”转变,共推动来料加工企业转变形态76家,全镇外资企业转型势头强劲。第三,厚街镇积极开拓国内外两大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在开放型经济拉动作用下贸易结构体系进一步增强。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企业出口同步增长,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记:在逐渐优化的产业结构中,厚街镇的主导产业是否也逐渐显现出来?
陈:是的,至今年9月底,厚街镇现有外资企业539家,投资总额214404万美元。主要涉及到机电、鞋类、家具、塑胶、纺织服装、五金等行业,其中机电业126家,占23.38%,投资总额106904万美元,占49.88%。机电业和鞋业占厚街镇外资企业总数的49.17%,占外资企业投资总额的63.90%,占外贸出口总额的88.17%,可以确定的是,机电业和鞋业已经成为厚街镇外源型经济的主导产业。
产业链是厚街区域经济竞争的核心优势,上述主导产业的产业链也逐渐优化明了。至今年9月底,全镇现有机电企业126家、制鞋企业139家、塑胶企业48家、五金企业22家等,已经逐步形成集配套加工、零配件生产和产品设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在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带动下,机电业逐步形成以三星、创科、爱高等企业龙头为导向,制鞋产业依托东莞鞋业商会和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延长产业链条,使集群内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交易成本大大下降,有效地降低了生产的总体成本,从而转换成为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除此以外,也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三星、泰科;创机电业的电动工具品牌世界第二名、昆盈电脑为全球同类型产品的第二名、高桥电器为全球同类型产品的第一名、栢能电子的电脑显卡产品占全球市场10%的份额、广泽汽车配件是丰田汽车和本田汽车室内配件制造商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世界市场拥有较大的竞争力。
记:在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诸多要素中,厚街已有的第三产业基础和公共服务系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陈:较为典型的做法就是抓好贸易和交流平台。一方面,借助平台促内销,充分利用会展平台参与国际竞争,拓宽企业产品的出口渠道。今年以来,厚街冲破金融危机重重影响,落实展览项目17个,已举办有影响的国际名家具展等11个,外博会已永久落户厚街镇,两届外博会厚街镇共有71家企业报名参展,合计申请摊位187个。另一方面,广开渠道促外销。英国乐购等7大知名国际买家与50家东莞家具企业实行对接,帮助家具企业拓展出口销路。厚街制鞋业由政府助力,促进世界鞋业总部基地与“德国GDS鞋展”签署“携手开拓采购渠道,共建供销平衡体系”的协议,助力鞋企自创品牌。与此同时,加快打造专业市场。在原有8大专业市场的基础上,新建了“名家具简爱家居饰品中心”等6大专业市场,为加工贸易企业发展提供营销平台。
此外,厚街还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制定总部企业帮扶措施,鼓励企业在厚街设立研发部门或成立研发中心;加紧建设厚街台商营运总部,助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发展形态由“生产车间”向“企业总部”的战略性转变,如创机电业集团在厚街镇将7家企业实行资源整合,投资10亿元人民币在厚街镇建设450亩的工业园,扩大和整合利用资源,并将集团分布在欧美和香港的研发中心搬到厚街镇,建立集研发、配套和生产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成为厚街镇外资企业龙头;绿洲鞋业有限公司通过增资1150万美元,以及引进针车流水线针车机约300台,配备人员增近2000人,努力推动产能规模化,增强生产和接单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广泽公司从最初只有1间企业投资约200万美元,通过不断增资扩厂,发展至今在厚街镇共设4家企业,预计总投资额约达1亿美元,企业的规模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