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与梦想——关于珠峰及商业登山
由于最近的珠峰山难,大众媒体、户外网站、以及我身边的朋友们,都在谈论着许多关于珠峰、关于商业登山的话题。但对于公众而言,这些“话题”也许太陌生了。下面,针对珠峰和商业登山,展开说说。
1、氧气在珠峰攀登中的作用:
珠峰使用的氧气,是一种容量为5升左右的氧气瓶。一瓶新的氧气,重量大约为5公斤。
从国际队伍到国内队伍,每个客户一般拥有3-4瓶高山氧气。当然,可以额外花钱多买。但多买氧气,并不等于你就能够多用氧气。因为氧气是需要人背负的,而登山客户一般只背使用中的那瓶,所以,要想多使用氧气,还得多请高山向导。
在珠峰商业攀登中,大部分队伍,从7790营地(外国队是7900米营地)开始给登山客户供应氧气。
7790营地(外国队是7900米营地)的夜晚、7790营地到8300突击营地(外国队是8400突击营地)的行军、8300突击营地(外国队是8400突击营地)的休息,这几个阶段,流量开得很小(0.5-1),消耗1-2瓶氧气。
在最后一天冲顶的时候,登山客户因为能力较弱,自己只可能背1瓶,其他的由高山向导背着,用完了就换。1名高山向导顶多背3瓶,其中1瓶还得向导自己用——如果遇到无氧的向导,那客户会多1瓶。也就是说,在8300突击营地往返顶峰的过程中,如果有1名高山向导陪同,1个登山客户可以有3瓶氧气。
珠峰冲顶一般在到达8300营地那天的子夜12点出发。之所以珠峰冲顶时要设立关门时间——通常是北京时间下午2点,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要保证登山客户在回程还有氧气。这段行军,一般流量开到2(最大是4)。
如果登山客户行走太慢,不论是否登顶,都可能在没有回到8300营地之前,就遇到氧气用尽的困难。
有一个扑救的办法,是在8500-8600之间,放几瓶氧气,为那些下撤时氧气用尽的登山客户救急——2003年我们队伍就计划使用这种策略,并为此专门多准备了两瓶。但由于A、B两组在攀登过程中,用氧略微超量,导致无法实施。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困难,那就是:即使一支队伍在8500-8600放置了备用的氧气,也不能保证一定就是这支队伍的人使用。因为珠峰冲顶,往往是几支、甚至十几支队伍同一天上,这个位置的氧气,很可能被其他队伍先下来的登山客户用了。
一般来说,高山能力越差的,行走越慢,也越需要充足的氧气供给——如果他为了减少痛苦,把流量开到3或4的话,3瓶氧气肯定不足以支持到他回到8300营地。
针对这种能力非常不足的登山客户,高山向导严格控制关门时间,是有道理的。
2、为什么要有高海拔经历:
在珠峰攀登中,氧气有效的前提是:登山客户自己必须具备很好的身体素质。否则,有多少氧气,也一样危险。
了解了这些,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常说登山要“循序渐进”。
只有从6000米、7000米、8000米一个个山峰登过来,一个人才会明白自己的身体是否适合更高的海拔。如果不合适,就只能到此为止。
像那些从来没有登过6000米山峰的人,去登珠峰,其危险不言而喻。
据说,这支队伍里,没有高海拔攀登经验的队员,有好几个人。他们没有出事,只能说明:1、高山向导和协作的服务做得好;2、这些没有高海拔经历的登山客户,运气是太好了。
对于没有高海拔经历的登山客户而言,谁也无法预知他们在高海拔会出什么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出事,是常态;不出事,是侥幸。
高海拔经历的意义还包括:熟练掌握登山基本器材的使用、拥有一定的自我照顾能力(比如穿衣服、吃饭、上厕所)、了解高山气候变化对登山者的威胁,等等。
这支队伍里,有一些客户,甚至是第一次接触高山靴、冰爪、安全带、上升器这类基本的登山器材。更谈不上熟练使用。他们没有因为误用器材导致滑坠等危害,恐怕要归功于身边的高山向导照顾得比较照全。
3、商业登山是万能的吗?
商业登山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专业的高山服务,弥补那些登山客户能力的不足,从而使得那些本无可能攀登珠峰的人,来此尝试。
在珠峰攀登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山难,都与商业登山有关。比如1996年的珠峰山难,由优秀登山家罗布·霍尔(Rob Hall)和司各特·菲舍(Scott Fisher)带领的两支商业登山队,在登顶后遭遇了严酷的暴风雪天气,当场遇难9人。是珠峰有史以来最大的山难。
商业登山不是万能的。由于登山客户自身的能力,一定达不到自主攀登珠峰的水平,所以,在遇到意外危险时,出事的可能性就更大。
因此,对于商业登山的组织者来说,首先要设立一个门槛或底线——比如,要求登山客户必须具备怎样的经验或技能。对于无法达到最低要求的客户,该拒绝的,一定要拒绝。
4、高山向导不是上帝:
能够成为一名高山向导,必须具备丰富的登山经验、良好的服务意识、成熟的判断能力、优秀的意志品质、坚定的组织纪律性。
记得我们在2003年的珠峰攀登中,第一组的梁群,在8650米的第二台阶下,氧气面罩出现故障,无法使用。她的向导,西藏登山学校的大普布顿珠,把自己的氧气面罩让给了梁群,他自己则一路无氧登顶。西藏登山学校、西藏登山队,不乏这样优秀的高山向导。
但是,再优秀的高山向导,也不可能明知登山客户能力很差,还支持他/她登顶。在珠峰商业登山的历史上,不乏登山客户因能力不足,被向导半路劝回来,从而保全生命的例子。也有极个别的,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终出事。远的不说,近的就有2000年的一位国内登山客户。他不顾自身严重的高原反应和恶劣的气候,坚持冲顶。在两名夏尔巴向导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他最终遇难。
高山向导也是人,再优秀的高山向导,也不可能陪着能力不足的客户去送死。
而作为登山客户,在这个时候,必须听从向导的指挥。否则,不仅自己危险,而且会连累身边的高山向导。甚至更可怕的是:一个客户在高海拔出事,上去救援的几个高山向导跟着出事。
在高山上,即使拥有最强大的向导,作为登山客户也要明白一点:“在雪山上出事,不要指望别人救你。”唯一的办法是:“提前搞明白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避免在这个致命的高度冒险。”
5、8000米以上救援:
在雪山上,不要说8000米以上的高度,即使在6000多米,把一个完全丧失行动能力的人背下来,也是不可想象的困难。
在珠峰商业攀登中,一名向导带领一名客户,已经是很好的比例搭配了。像罗塞尔队这样,历年珠峰平均登顶成功率最高的国际登山队,2003年我在珠峰6500米问过他们,那年他们队伍的向导和客户比例,甚至是2:3——两名向导对应三名客户。
即使理想状态下,每支商业队伍,都是一名向导带领一名客户,也不足以应对8000米以上的救援。
道理很简单:登山客户连自保尚且不足,根本不可能进行救援。而任何一名向导,他的职责首先是保障自己的客户。如果他决定救援其他登山客户,那就意味着:他自己的客户无法得到安全保障。这样做,最可能的结果是:被救的,没救成;向导自己的客户,也出事了。
8000米以上高度的救援,我曾遇到过一次成功的案例。2003年5月22日,在珠峰前进营地,英国BP队的队医来找我。他们队有一名队员在8400摔伤脱臼。我将此情况上报给当时在7028北坳营地的总指挥王勇峰,在指挥系统讨论、同意同意之后,我们与其他几支外国队通过对讲机进行沟通,经过多方协调决定:由中国队派出2名高山向导负责8400到7900,新西兰队(即罗塞尔队)负责7900-7500,瑞士队负责7500-7028,英国队自己从6500派人负责7028-6500。前述三支队伍,是当年珠峰北侧最强大的三支登山队。经过这样的国际传递,这名英国队员最终安全救了下来。
他获救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体能充沛,还能够自行移动。
救下来之后,我问过我们队伍负责救援的A组队长尼玛次仁。他告诉我:在那个高度,作为救援人员,所能做的是,在不危险的路段,让伤者自行缓慢移动,并盯着他的器械操作,因为有路线绳,操作正确就不会出现滑坠的危险;在有障碍或危险的路段,搀扶伤员通过难点。
这是一个比较少见的8000米以上救援案例。能够救下来,得益于:
1、出事的高度在8400,距离我们的8300营地比较近,如果在8700的话,恐怕难度要大许多;
2、我们队在8300的高山向导人数,要比登山客户人数多4个人(其中,给W某配了2名向导),可以匀出2人进行救援;
3、三支大队伍的有效配合;
4、最重要的:受伤的英国人,体能足够。
6、登山是要死人的:
根据我几年前的统计,截止2004年底,珠峰登顶为2249人次,遇难186人,登顶死亡率为8.27%。
自2000年、国内第一个业余爱好者攀登珠峰以来,共有45名国内非职业登山者登顶珠峰(2000年1人、2001年1人、2003年4人、2005年2人、2006年5人、2007年12人、2009年20人),其中遇难2人。也就是说,国内非职业登山者,通过商业登山,在珠峰的登顶死亡率为4.44%。
这个登顶死亡率,之所以低于截止2004年的珠峰总体登顶死亡率,是因为,这几年国内的商业登山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对珠峰的天气,更了解;对珠峰的传统线路,更熟悉;总体指挥和服务,更系统;最重要的是,更加重视氧气的作用。
比如,在2003年珠峰登山队里,我掌握着所有的物资数据。当时,我们根据国内职业登山队过往的经验数据,给每个队员配了3瓶氧气(只有W某例外)。而到了2007年,有一支国内商业队伍,给每个队员配了4-5瓶氧气。这么做,大大降低了登山客户在缺氧环境下的生理危险。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发展态势,使得更多的、不具备高海拔登山能力的人,有了机会去尝试珠峰。如果是这样的话,总体的危险并没有被降低。因为,登山客户的总体素质下降了。
在中国,商业登山的发展,远比国外当年的发展快得多。但这个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也一定会伴随着山难事故。国际上,珠峰的商业登山,发源于1993年的珠峰南侧,1996年,就遇到了历史上最大的山难。
商业登山的发展,是要“交学费”的。每个试图接近雪山的人,都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登山是要死人的。”所以,首先自身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避免自己成为这笔“学费”的一部分。
7、登山爱好者?还是登顶爱好者?
看到这次从珠峰登顶下来的、个别人的反应,比如说,“珠峰是地狱”、“登完珠峰,我以后再也不登雪山了”等等。
就算他在珠峰之前登过雪山,我们也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但是,就这种内心写照来看,真要怀疑:这样的人,到底是“登山”爱好者?还是“登顶世界最高峰”爱好者?
有的人,因为喜欢攀登,去接近大自然;有的人,为了实现梦想,去登高山;有的人,为了光环,去登珠峰。也许,正是因为目的和出发点的不同,才会有这种“揠苗助长”式的珠峰客户。
看看最近各省媒体不断宣扬的“某某省珠峰第一人”的虚幻泡沫,杀死珠峰遇难者的,不仅仅是高山缺氧,也不仅仅是恶劣气候,还有这种浮躁的欲望和浮浅的鼓噪。
有梦想,不是坏事;但为了名利去做梦,有时得到的可能是一场噩梦。
珠峰是一架放大器,生命的脆弱,在此得到严酷的验证;珠峰是一面照妖镜,活着下来,才知道自己是谁。
8、光环与梦想:
有的时候,人的思维很容易出毛病。比如,人很容易把“我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等同于“我就是世界第一”。相对于五岳,珠峰确实非常非常难;相对于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们,珠峰确实显得高不可攀。
然而,如果我们打开视野,拥有一些真实的知识,我们就会发现:珠峰商业登山采用的北侧这条传统线路,在14座8000米高山的几十条登山线路中,其难度,肯定排在倒数10名之内。
比如世界第二高峰“乔格里”(K2),它的高度是8611米,比珠峰矮233米。但K2几条线路的攀登难度和危险性,远远高于珠峰商业登山使用的北侧传统线路。国际登山界,没有人认为通过商业登山登顶珠峰的客户,是登山家——因为你是被服务上去的;但却基本认可,那些尝试了K2自主攀登的,才算得上是登山高手。
再扩大一些视野,在中国境内,有1000多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其中不乏比珠峰难度大得多的山峰。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越是信息封闭的环境,越容易出现“夜郎自大”的现象。
作为登山客户,如果没有高山协作每天给你烧水、做饭,如果没有高山协作帮你扎营、铺床,如果没有高山向导提前打通所有危险路段,如果没有高山向导替你背着救命的氧气、照顾着你一步一步前行,你能够上去吗?你能够安全回来吗?你还有什么脸面装出一副头戴光环的英勇模样,面对公众号称“我实现了世界第一的梦想”????
感恩去吧——这个梦,大部分是别人替你做的。
前天晚上,我和03年我们队的总指挥王队长等人在一起叙旧。
他说:“郎啊,说说你的梦想吧?”
我说:“梦想,其实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用理智和诚实去追寻。如果有幸实现了,就把收获稳稳地放在心里。并且,感谢所有那些一起做梦的人们。”
谨以此文,献给真正喜爱攀登的人!
- 上一篇:登山装备常识:攀岩鞋
- 下一篇:上山容易下山难 掌握下山技巧
- 奥康侯明昊、丞磊的理想型穿搭(内含福利)
- 奥康杜超 |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 361°发布四季度营运概要,主品牌零售额同比录得10%正增长
- 安踏集团旗下品牌2024年业绩均实现正增长
- 奥康必入!暖暖靴打开过冬新思路
- 奥康2025,我想对自己说_______
- 其乐
- 公羊
- 迪欧摩尼
- 法洛蕾
- 斯米尔
- Charles&Keith
- 骆驼服饰
- 啄木鸟包包
- 康莉
- 金狐狸包包
- 老鞋匠
- 唯聚时代
- 德尼尔森
- 莱斯佩斯
- 花椒星球
- 红蜻蜓童鞋
- 意尔康
- 途漾潮鞋
- 康奈
- 四季熊童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