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概念股在美遭受系列做空
【中国鞋网-鞋企股市】正当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掀起新一轮IPO热潮的同时,在美上市的中国中小市值公司却连番遭受做空方攻击。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超过40家中国中小企业遭遇做空,仅仅今年三月至四月,美国市场上共有16只有争议的中国股停牌。
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年,通过反向并购上市的中国股票几乎全都经历了一场洗牌,但是屡屡得手的做空者却完全没有收手的意思,新的目标正是一批通过首次公开招募(IPO)流程上市的中小市值中国公司。
何谓“做空”?这个对中国投资者有些陌生的词汇,曾经对美国投资人来说也不算高明的手段。做空(Short selling)是当对冲基金基于对股票行情下跌的预期,利用借股方式建立空仓,在约定时间内趁公司股价下跌时低价买回,归还出借方,从而谋取差价利益。
通常对冲基金做空,一般在建立空仓后会用尽各种手段攻击公司的诚信度,这些攻击可能是有理有据,但也不乏捕风捉影甚至空穴来风,目的是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引发公司股票的下跌。显而易见,谋利是做空方的公开目的,信任危机是最好的土壤。这和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的“投资”不同,是纯粹的“投机”行为。
然而这样的“投机”遇到中国公司,却似乎屡试不爽。已经在做空界“赫赫有名”的两位人物,Citron Research的创始人Andrew Left和Muddy Water创办人Carson Block已经有过不少“成功”案例,两人先后“空袭”了包括东方纸业、大连绿诺在内的通过反向并购上市的中国企业,而近期攻击对象已经扩展到市值在2.5亿至10亿美元的IPO上市中国公司。
简单看一下Citron和Muddy Water的“研究员”背景就能发现,他们既没有金融专业学位,也没有证券分析师资质。为何如此缺乏专业背景的“业余玩家”所写的所谓“独立报告”会有如此大的市场影响力?投资人为何轻易相信他们,而不是正牌分析师的分析报告?
首先,中国公司对于美国的证券法律、财务准则和信息披露法则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和消化。而美国投资人对中国公司的了解也通常停留于纸面。双方的了解程度有限,信任有限。美国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允许做空的存在。然而对中国股票本来就打上高风险折扣的美国投资人很少能够理智地意识到做空报告本身只是一方意见的表达,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美国投资人通常会先进行恐慌性抛售减少损失,然后再来询问原因、追问始末。这种脆弱的信任感使得“业余玩家”的言语也具有了公信力。
其次,不得不承认,中国公司由于急迫的融资需求,在寻找便捷的上市途径过程中,确实存在纰漏。最集中的财务问题包括:公司提交给中国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的文件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不匹配;跟竞争对手比,利润过高;公司财务报表中,应付款项太少,等等。另外公司的内控、所有权结构、关联方交易等都成为被诟病的焦点。因此而停牌甚至被摘牌的情况屡次发生,这一系列事件加重了投资界对于中国概念股的信任危机。
受质疑的中国上市公司如何回应轮番的做空控诉?有一些问题企业继而面临审计师辞职、高管辞职的更沉重打击,最终被发现确实存在各种问题,从而面临停牌、被摘牌、被美国证监会调查等结局。另一方面,也有上市公司面对质疑,通过信息公开、召开电话会议等形式选择正面回应控诉,从而获得主要机构投资者、星级分析师的鼎力支持,并且逐步挽回市场信心、股价稳步回升。同样被Citron提出质疑的东南融通和斯凯网络,在受到攻击后立刻作出回应,及时针对做空方控诉向投资者作出解释。如东南融通得到高盛的支持,维持45美元的目标价,在市场恐慌性抛售后出现29%的涨幅。
成为上市公司是不少中国企业家毕生的梦想,作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上市目的地,美国资本市场仍然吸引着众多中国公司竞逐。但是公司成功上市后,真正的资本竞争才刚刚开始。除了美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监管,内有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的审视、外有审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贴身辅佐,对冲基金、个人投资者甚至媒体的监测力度也不容小觑。从正面角度出发,做空方针对中国公司的“空袭”是一场普及教育式的洗礼,更为未上市企业在选择上市途径、选择服务机构方面上了一堂触目惊心的教育课。面对目前的IPO热潮,中国企业必须保持冷静和警醒,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在冷血逐利的华尔街生存,必须练就真金不怕火炼的真功夫。
- 上一篇:裕元集团半年纯利升9.2%
- 下一篇:利空缠身股价暴涨 贵人鸟警示三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