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迷哥”想钱想疯了?
近日,被网友称为“财迷哥”的北京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李振走红网络。他每年假期都不回家、每天坚持打至少两份工,还将一些回收的旧书或旧货存放在宿舍内。这导致他的室友发帖表示不满,说他“想钱想疯了”。李振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我就一句话,赚钱是人生的常态。如果把常态都丢了,人生就没有了。”他拼命攒钱就是为了凑房子的首付。面对记者采访,他都要求付费,而且已经从50元涨到了100元。
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财迷哥”没有坐享“拼爹”的人脉资源,其敢为同学先,这是他敢闯的表现。不过,靠回收旧书旧货和打两份工这样的创业,总感觉缺乏“技术含量”,与大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优势并不匹配。换句话说,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初级创业难以凸现出大学生的智力特色。
其实,对于许多大学生包括所有年轻人而言,从来不缺乏创业的梦想。曾有调查显示,96.4%的年轻人有过创业想法,不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另有报道指出,2010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仅为0.9%,学生创业资金的来源80%来自亲友资助,仅4%获得风险投资,2%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对家庭的依赖极为普遍。
就国内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过低的问题,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存在着一种误解,即“创业是一种再就业”,不到就业无门,不会下定决心创业,悲壮与无奈远甚于信心与激情。另一方面,与国外从小便沐浴在浓郁的创业教育氛围中不同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一直以来偏重于考试成绩,缺乏与创业的持续性对接,一旦学生即将走上社会,陡然面临创业问题时,要么缺乏创新思维,要么缺乏可操作性方案。所以,不少大学生只能因循守旧,凭借吃苦耐劳,在传统项目上苦苦打拼。这样的创业虽然无可厚非,但碍于竞争的充分性,利润本就稀薄,“掘取第一桶金”的成功率自然很低,成长上升空间也极其有限。
回过头来再看“财迷哥”李振,除了可能给同学造成某些不便外,他的创业精神理当受到推崇,但这样的创业劲头,怎样淘洗为更具竞争力、更具智力含量的优势项目,显然需要教育机制与社会环境的大力改进。因为一个人或许可以改变某些环境,但是社会给予他们的个性空间却是很有限的。而有什么样的创业环境,才会孕育出什么样的创业精神,这才具有普适意义。
- 上一篇:大学生种有机菜 网络配送到市民家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当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