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淘金 致富有术
【-创业之路】[民生·数字]
再就业——
2011年,我省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4.05万人,完成目标154.77%;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94万人,完成目标136.76%;扶持城镇残疾人新增就业2.31万人,完成目标115.5%;城镇登记失业率4.16%,控制在4.5%以内。
小额担保贷款——
截至2011年11月底,全省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8552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78.07%。
[民生·一线]
尽管从养殖场步行回家只要10多分钟,但茶垭乡邱家坪村人颜邦成已经连续10多天泡在养殖场里了。“孵化要多少温度,怎么从粪便中辨别出小鸡有没有生病,都是大学问,不学到位不准备回家。”恒森养殖场的孵化室里,颜邦成一边在笔记本上记下孵化温度,一边回头对记者说。
看准机遇 大胆回乡养鸡
在成为恒森养殖场的“实习生”前,颜邦成只是邱家坪一个普通农民,靠外出打工赚钱养家。“在外地打工很辛苦,而且离家远,往返非常不便,不是长久之计。”当听说当地政府鼓励村民创业就业,尤其大力支持“旧院黑鸡”产业发展,不少乡邻通过养鸡致了富,奔了小康,他对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产业产生了兴趣。去年4月,他回乡参加了政府组织的黑鸡养殖培训。
“虽然‘旧院黑鸡’是我们这里独有的,但以前只是在家里养鸡小打小闹,百姓对专业技术根本一窍不通。去培训后才知,原来养黑鸡有这么多学问!”4个老师轮流授课,白天集体培训,到晚上才能回家,总共培训了七八天,颜邦成总算对这个行业有了全面的了解。入门后,颜邦成并未急着实践,先到恒森养殖场去实习。
万源市恒森生态养殖开发有限公司是达州人王宇创办的。2007年底,王宇白手起家赚到第一桶金后,孤身一人来到万源开始养鸡之路。王宇成功将万源“旧院黑鸡”品牌推向了市场,并在当地人社部门配合之下,采取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为农户提供鸡苗、药品、饲料和技术指导,并按照企业标准回收农户的鸡和蛋,进行统一包装销售。目前,公司占地1000多亩,存栏种鸡10000多只,年出栏鸡苗30万只,商品鸡10多万只,带动中小型农户40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数十个。
小小黑鸡 引发创业大潮
“公司做大做强之后,就要承担起回报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王宇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与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的农户已经有1000多户,有的养殖大户一次就饲养了上千只“旧院黑鸡”。而对于想要学习技术的大学生也好,农户也好,公司都来者不拒,主动为他们提供技术和学习机会。尤其对一些想要学习技术的就业困难者,王宇还免费提供鸡苗和技术支持。
与此同时,万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大胆实践 “职业培训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思路,将职业培训课堂搬进村社,在恒森养殖场举办了3期“旧院黑鸡”规模化养殖培训,共培训养鸡农民247人,为“旧院黑鸡”“公司+农户”养殖模式插上了技术翅膀,带动了更多农民创业就业奔小康。
在恒森养殖场,记者看到除原有的孵化场、种鸡场、散养场之外,新的场地和道路正在建设之中,这也预示着将有更多人通过饲养“旧院黑鸡”实现就业致富。
[民生·举措]
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
万源市委、市政府召开全民创业动员大会,聘请西南财大等高校、企业专家教授开展全民创业培训,通过大力培育创业主体、降低创业门槛、完善政策措施、搞好创业服务、优化创业环境等五大行动,努力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创业机制和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支撑体系。市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了全民创业服务中心,整合县乡两级政务服务平台,对重大项目办理开辟“绿色通道”等。通过网络、电视、文件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各阶层征求培训需求,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定期开展城镇失业人员、退伍军人、未就业大学生、残疾人等走访活动,建立“引导+培训+援助”机制,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小额信贷支持、失业补贴、就业培训等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城乡困难群体就业。
[民生·声音]
让创业者有依靠有盼头
宣汉“绅迪”台球室老板李娜
200多平方米的豪华台球室,9张高档球桌,墙上悬挂着众多台球室成员的获奖照片……我的“绅迪”台球室是宣汉最专业最火爆的台球室之一。成立宣汉台球协会,举办宣汉首届斯诺克台球比赛,尽一切可能打响我们的名号。不过,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想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占领市场,却因资金紧缺陷入了困境。2011年6月,我获知高校毕业生在创业补助、小额贷款等方面有政策性帮助,便找到了当地人社部门。结果,手续很简单,隔了10天,贴息贷款5万元就到账了,按照现在的经营情况来看,年底前收回全部成本没问题。
四川外资企业中方雇员事务所所长 蒲登先
2011年,我在成都举办了外企中方雇员的首届羽毛球比赛,来自IBM、微软、英特尔的50多位中方雇员们齐聚一堂,谈生活,谈工作。就业促进工作不仅仅是把人送到企业去就行了,还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家”,让他们有依靠,有盼头。我认为,提供人性化的一条龙就业服务,让这些走进外企的孩子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这个“家”,才是对就业促进工作最本质的理解。
- 上一篇:四千元起家 大三学生两年赚了30万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当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