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讲述福安小鞋匠如何资助贫困学生
【-行业新闻】在营口市老边区福安社区的大街上,“二亮擦鞋店”的门脸并不显眼。鞋店的主人叫孟凡振,32岁的他是个身高只有1.42米的残疾人,认识他的人都称呼他“二亮”。鞋店的一间屋是用来擦鞋的,二亮吸纳了两名下岗女工专门负责擦鞋;另一间屋是用来修鞋的,屋里的架子上摆着修好的鞋,地上堆满了没修的鞋,二亮就坐在鞋堆后面修鞋。和记者交谈时,二亮手里的活儿并未耽搁,裂帮、折跟、断底、开胶、脱线……各种各样毛病的鞋到了二亮手里,三两分钟就能搞定。如同修鞋,二亮说起资助贫困学生的事,一样轻轻松松。
二亮7岁时意外失手从单杠上掉下来,摔伤了胸椎,落下残疾。家境不宽裕,读到初二他就辍学了。他曾经养过几年狗,结果赔了2万多元钱。在朋友的帮助下,二亮学会了修鞋的手艺。2003年,二亮开起了自己的擦鞋店,因为勤快、讲信誉,生意一直不错。有了稳定收入后,二亮经常请朋友在一起吃吃喝喝。渐渐地,二亮觉得这钱花了以后,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二亮产生资助贫困学生的念头挺偶然。那是在2005年,他发现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小男孩上学时经常从他鞋店门前经过,孩子让二亮的心里产生了怜悯,与其把钱用在请客吃喝上,不如帮帮这样的孩子。他把自己的想法和一位经常来擦鞋的老师说了,两人一拍即合,第二天,那位老师就把学校里的两名贫困学生介绍给二亮。二亮形容第一次把钱交到孩子手里的感觉是,可“得劲儿”了。
小鞋匠资助贫困学生的事,很快就传开了。报纸、电视、广播纷纷报道他资助学生的事,在闪光灯和话筒下,二亮成了“名人”。但发生在2007年的一件事,让二亮的资助行动发生了改变。一次捐助活动上,电视台要采访一位受资助的小女孩,结果孩子脸憋得通红,眼泪含在眼圈里,眼神中没有感激,只有羞愧。二亮说:“因为自己幼年时的经历,所以我最懂得自尊心被伤害时的滋味,我这是好心办了错事。 ”
从那以后,二亮资助学生的行动由“台前”转到了“幕后”,他再也没公开搞过捐助活动,而是通过朋友帮他完成爱心资助。吕老师是二亮4位老师朋友中的一个,家就住在“二亮擦鞋店”的对面。二亮在吕老师的学校资助了3名贫困生,除了第一次资助时到孩子家里看看,二亮基本上不和孩子们见面,以后的资助都是在吕老师帮助下完成的。用吕老师的话说:“二亮到日子就来找我们了。 ”每到新学期开学或是逢年过节时,二亮就委托吕老师将准备好的款物转交给孩子,吕老师将钱物交到孩子手里后,会嘱咐他们给二亮打个电话,表明钱收到了。二亮把他和吕老师之间的关系称为“合作”。吕老师也说,和二亮的合作很愉快,因为孩子们更愿意接受这种方式的捐助。
二亮经常会向老师朋友们打听孩子们的情况,并且特别关心他们的学习。二亮说:“孩子们也都知道我挣钱不容易,我帮他们也是在激励他们。 ”
鞋店门口的墙上挂着个写着“亮基金”的铁皮箱子,箱子里的钱都是二亮放进去的。二亮鞋店有个规矩:老人、孩子、残疾人来修鞋免费,开胶等小毛病的修理也免费。有的顾客看二亮修鞋不容易,不收钱也硬要扔下几块钱,二亮就把这钱扔进基金箱。如果今天的生意好,收工时二亮就往箱里扔上二三十元。这个箱子一年只开两次,寒暑假快结束时,二亮就会叫上他的教师朋友们一起打开箱子,箱子里的钱是专门用来给孩子们买本、笔、书包的。吕老师感慨地说:“二亮的手没有干净的时候,但这双沾满胶水和鞋油的手放进箱里的钱干干净净。 ”
与二亮的交谈,多次被进进出出、送鞋取鞋的顾客打断。记者发现二亮的记忆力特别好,谁送来的鞋、修哪儿的毛病、用什么价钱的料,他能清清楚楚地记在脑子里。二亮也承认自己记性好,擦鞋的会员刚发展到100多人时,不用拿会员证,二亮能认出他们。可记者问二亮总计资助了多少钱时,他却面露难色地说,“实在记不清了,压根就没想过要什么回报,所以从来也没记过账,估计4万多应该出去了。 ”二亮记得最清楚的一笔捐助是,他先后拿出7000多元钱,帮助一位大学生交学费,现在这名大学生已经毕业了。
二亮说自己现在并不孤单,他的资助方式开始被大家认可,已经有三个经商的朋友找上门来,通过二亮认识了他的那几位老师朋友,也在用二亮的方式资助贫困学生。“谁都有难的时候,只要我有能力,我就帮一把,这样活得踏实。”二亮说,他资助贫困学生的事会一直坚持下去。
二亮说,一锤一锤“钉”出来的钱捐给孩子们挺有意义。(-最专业最权威的鞋业资讯中心)
- 上一篇:广州法院对22宗制售假鞋案件进行宣判
- 下一篇:离职前起贪念 盗窃产品鞋被批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