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军:做事业,也做“在校生”
中国鞋网4月9日讯,
【-创业之路】从一名科研骨干到“下海”经商,从“一穷二白”到缔造年销售额3亿元的干燥机行业龙头,他认为永不“干燥”的是技术———张继军(左)与研发人员讨论设计方案。 本报记者郭伟摄
■阅读提示
“这将成为我们第二轮创业的新起点。”4月6日,张继军兴冲冲地向记者谈起自己的新打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谋划煤变天然气示范项目,我们的产品将大有用处。不仅是煤变天然气,包括煤矸石资源化、核电项目等都将成为我们下一轮发展的重点方向。”张继军说,这些新领域有望给企业带来数十亿元的潜在市场。
就在几天前,张继军刚刚与国内其他两家公司在新疆签约,共同在新疆伊犁奎屯开发区建设煤制天然气中试项目。“我们的目标,就是打破国外垄断,打造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煤质天然气工艺包。”
此时,渤海新区内,由张继军创办、占地50亩的石家庄工大化工设备有限公司新研发中心也已动工,旁边占地400亩的生产基地将把张继军的新梦想写成现实。
人物名片:
张继军,男,1967年9月出生,1991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曾在核工业第四研究设计院任专业组长、副所长、秦山二期核电站质控处副处长等职。2001年参与创办石家庄工大化工设备有限公司,历任总工程师、总经理。2009年受聘为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多次承担国家及省市科研项目,已获专利19项。
创富心得:
我也搞过几个失败的项目,费了不少力,赔了不少钱,得到一个教训:企业要做大必须紧紧依赖自身技术的进步,那些你不熟悉、不了解、不掌握技术的项目,不管看上去多诱人,最好还是不要碰。
——— —— 张继军
科研人员+成果+资本=领军企业
工装外套、牛仔裤、旧皮鞋,记者面前的张继军,依然一副工科生模样。教授、总经理……这些写在简历中的头衔,在他朴素的外表下无迹可寻。“我是河北工业大学毕业的,现在我还是个‘在校生’。”张继军的另一个身份,是河北工业大学在读博士。
1991年5月,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张继军被分配到省冶金研究所工作。不到一年,他又调至核工业第四研究设计院。享受福利分房和较高薪水,因工作出色先后被提拔为专业组长、副所长,外人眼中的张继军,事业可谓一帆风顺。在张继军的谋划下,1996年,核四院干燥设备厂正式成立,建厂当年销售收入就超过100万元,利润率高达50%。
2001年,张继军以总工程师的身份,入主石家庄工大化工设备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成果+资本=领军企业”,张继军是这个公式的诠释者。创业之初的张继军几乎是“一穷二白”。“当时连像样的生产车间都没有,从不敢带客户到企业来参观。请不起施工人员,我们研发团队就亲自去给客户调试安装设备。”张继军的身上,被高温的干燥盘“烙”下的伤痕至今犹在。
当时的国内干燥机市场完全被国外产品占据。“垄断国内市场的一家德国公司制造的盘式连续干燥器在国内售价超过100万元。”张继军说,“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一出来,就把该款产品的价格拉至原来的十分之一。”很快,德国公司被挤出中国市场。
不能丢失自己的技术源头
“工大化工”是张继军考虑再三后为企业取的名字。“一是体现对河北工业大学培养自己的感恩之情,更重要的是时刻提醒自己和团队,不能丢失自己的技术源头。”张继军认为,一家科技型企业的核心命脉就是自有技术,但企业难以单独承担所有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要寻找到自己的技术源头,并争取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
“从未走出校园”的张继军始终保持着同河北工业大学的联系。校企合作项目接连不断,河北工大的许多教师已成为企业研发团队的中坚力量,工大化工还成为河北工大研究生教学实习基地。
资金难筹是许多科技型企业创业之初面临的共性问题。2002年,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主动找上门来,送来了催生企业快速发展的800万元资金。在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协调下,张继军很快又获得了农行的1500万元贷款。这期间,张继军还获得省科技厅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多次资助。资本拉动效应被迅速放大。短短几年时间,工大化工就成长为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的“小巨人”。目前,企业主导产品高含盐废水蒸发及结晶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盘式干燥机市场占有率90%以上,一举成为行业“领头羊”。
为什么还要回学校读书?张继军说:“吃老本的科技型企业没后劲,吃老本的科研人员也没什么作为,不再学习,不继续拓展知识面,创业之路就难以为继。”
- 上一篇:创业者为何要背井离乡?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当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