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带新”促海创
【中国鞋网-创业之路】许多海归人才带着热情和技术回国创业,却因缺乏资金和团队,不了解政策和法规,不擅长营销和管理,创业之路异常坎坷。为了帮助新海归创业,由浙江省老海归牵头,创办了浙江省海邦人才基金,有效发挥老海归的“传、帮、带”作用,同时促进了浙江省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
企业“保姆”:为海归创业提供多方服务
新海归创业的第一道坎是资金问题,拥有足够财力的老海归能为其“雪中送炭”。
杭州龙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朱晓康在回国创业之初,就一次性获得海邦人才基金提供的500万元启动资金,资金的迅速到位帮助企业快速步入正轨。“这让我们感到很安心,不用老是担心‘钱途’问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产品研发上。”朱晓康说。
海归创业,光有资金支持还不够,企业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种种困难,迫切需要前人的创业指导。海邦人才基金为企业配备“导师”,帮助制定发展战略,解决创业难题。
杭州矽力杰半导体有限公司在迅速壮大后,曾遭到美国大公司的恶意控诉。通过有诉讼经验的导师策划,公司联系到知名律师事务所,并联合海归力量上书中组部,最终迫使外国公司达成和解,度过企业危机。
项目“红娘”:搭建海创发展的沟通桥梁
老海归不仅扶持新海归创业,还发挥沟通联系的优势,动员海外人才回国创业。
去年,海邦人才基金在美国参加海外高层次人才洽谈会期间,便极力邀请美国最大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朱晓康博士回国创业。有感于老海归的诚意以及提供的服务,朱晓康最终接受邀请,并带上优秀的团队一起回国。
“海归的思维方式比较接近,相比民营企业,磨合期短、更易沟通。”杭州快拼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叶剑飞表示,情感上的归属让他选择“海邦”作为公司的合作对象。
此外,老海归还能利用丰富的人脉资源,在企业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向新海归提供客户推荐、市场开拓以及政府资源对接等增值服务。
政府“外脑”: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新兴产业
由于具有的国际视野和独到见解,海归更热衷于投资新兴产业,愿意对新海归带回的尖端技术进行早期投资。海邦人才基金一期项目中,就涉及了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众多新兴产业。
海邦人才基金执行总裁梁刚谈到了民营投资企业普遍存在“赚快钱”的投机心态,对新兴产业缺乏关注。海邦人才基金成功的投资案例,能为民营资本提供新的投资方向,引导其投资新兴产业,促进浙江省的产业转型,充当政府“外脑”。
在“以老带新”的创业模式下,新海归的创业梦得以在国内落地生根、并顺利开花结果。如今,海邦人才基金二期项目已经启动,计划投入5亿元资金,并提高对初创企业的投资比例。谈到未来目标,梁刚表示:“希望‘海邦’的影响力提高之后,将‘海归帮海归’的理念传递到全国各地。”
- 上一篇:“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商业传奇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当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