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葡萄牙制鞋产业发展简介及现状
【中国鞋网-国际动态】一、 产业发展简介:葡萄牙制鞋业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发展,1975年,全国制鞋企业仅500家,从业人员15000人。之后短短二十年间,在欧洲迅速崛起,至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至顶点。1995年,全国已约达1600家,从业人数达6万人,产量近1.1亿双。
而此后,受到新兴制鞋大国崛起和本身战略方向的影响,产业规模逐步下滑。直至近两年,葡萄牙制鞋业开始注重海外市场开拓战略和增强产品创新能力,产业规模重新趋于稳定。
二、产业现状
2011年产量约7400万双,总产值约16亿欧元,同比增长10.9%,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9%。
截至2011年底,葡萄牙共有制鞋企业1300家左右,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的吉马良斯、费尔格拉什、菲拉、圣若昂-达马德拉和奥利维拉-德阿泽梅什,行业从业人数近4万人。查尔斯(CHARLES)、佛莱瓦(FOREVA)、艾尔萨尔(Helsar)是葡知名的本土品牌,葡也贴牌生产Aerosoles 、Hush Puppies、Ecco等世界名鞋。
三、 产品出口情况
(一)、总体情况
鞋类是葡萄牙仅存的几个存在贸易顺差的产品之一,为国家贸易平衡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出口持续增长,每年贸易顺差额保持在8亿欧元左右。
根据2012年全球鞋业年度报告,2011年,葡萄牙鞋类出口15.5亿欧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7%,同比增长16%,出口总额排名全球第11位。全年产量的95%用于出口,共销往全球132个国家,其中68%为欧盟成员国,出口量90%销往欧盟国家。
2011年葡萄牙鞋类前五大出口目的国,按出口金额排名,2011年前五大出口目的国是法国(占比26%)、德国(19%)、西班牙(14%)、荷兰(11%)、和英国(8%)。
近五年,除英国外,葡萄牙鞋类向各主要贸易伙伴国出口量显著增长,其中,2011年对德国、西班牙和荷兰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两位数以上。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非主要贸易伙伴国中,对意大利的出口额也达4.8亿欧元,同比增长45%。
2011年出口种类,出口种类方面,七成以上为皮鞋制品,其余种类分别为橡胶和塑料鞋(11%)、纺织类鞋(7%)、防水鞋(5%)和其他(6%)。
(二)、对华出口
近两年,虽然葡萄牙鞋类出口整体情况良好,但向中国出口持续萎缩。2011年,葡对华出口额同比下降15.7%至31.2万欧元;在对华出口的10172双鞋类产品中,皮革制品占93%;平均每双出口价格30.59美元,比2010年全年均价上涨超过一倍,其主要原因是便宜的纺织鞋出口数量大幅下降,从而抬高了出口均价。2010年出口纺织类鞋13822双,2011年仅为409双。
四、 优势与挑战
(一)、优势
葡萄牙是欧洲传统的制鞋大国,经过半个世纪的积累与沉淀,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以下两大优势:
皮鞋制作。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受到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影响,葡萄牙逐渐放弃中低端市场,并在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皮鞋制作工艺及成品质量方面具有很大的国际竞争力。根据数据,2011年,在葡生产的每5双鞋中,有4双是皮鞋;皮鞋产量超过全年鞋产量的85%。另外,葡萄牙生产的皮鞋一直被英国皇室所喜爱。在去年举行的英国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的婚礼上,王妃的母亲和姐姐穿的就是葡萄牙艾尔萨尔(Helsar)品牌皮鞋。在这样的盛宴上“露面”,“名人效应”使得全世界开始关注葡萄牙鞋类品牌。
商业运作模式。葡萄牙鞋类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占全国制鞋企业总数的近90%,这些企业的雇员数量平均不超过30人。葡萄牙鞋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我们是欧洲鞋业唯一不贴牌生产的国家,且大部分全由手工制作。虽然我们的企业规模不大,但是仍然能对订单做出最快的反应,也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交货。”他还说,“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在如今国际鞋业市场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挑战
目前,葡萄牙鞋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巩固欧洲传统市场的同时,进军新兴市场。
对此,葡政府制定了“创新、高品质和国际化”三个主要的战略发展方向,并预计在2015年以前投入3亿欧元资金。具体来看,“创新”和“高品质”指的是款式的创新和耐穿及舒适性的提高,主要针对的是传统优势项目皮鞋制造;“国际化”主要指在海外的商业推广。近三年内,本国制鞋企业在AICEP(葡萄牙对外投资贸易促进局)和APICCAPS(葡萄牙鞋业协会)的带领下共在海外40多个国家参加了70多场推介活动。在当前生产设备等硬件设施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商业推广是推动本国鞋类产品进一步发展、更好应对国际竞争的关键。通过推广,不仅巩固海外市场地位,使出口目标市场多元化,还可扩大在海外的知名度,为进军新兴市场打下良好基础,并推进本国新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
- 上一篇:泰国皮制品2012年出口估达18亿美元
- 下一篇:通胀持续冲击!美国鞋类产品需求骤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