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中国制造”的华丽变身
【中国鞋网-要闻分析】华商在俄罗斯所建园区的一大功能,是实现了“中国制造”向“俄罗斯制造”的华丽变身。
“别人赔了,我却赚了。”2008年9月,在俄罗斯政府打击“灰色清关”、又遇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许多华商损失巨大,虞晓红却有着别样的人生体验。
虞晓红,华龙鞋业的老板。先一步入驻园区的华龙在那次“狂风暴雨”中不但没有损失,反而把仓库积压很久的产品都卖了出去。他们的产品因为有了俄罗斯商标,就有了“准生证”。
华宇园区波克罗夫卡加工区制鞋生产车间,十几条生产线的几百名工人正紧张地工作着。娴熟的技术手法,严格的质量把关,一双双优质的成品鞋被运往了乌苏里斯克、莫斯科等大城市。他们把从国内运来的半成品鞋子,在园区加工组装后,摇身一变,由“中国制造”变成“俄罗斯制造”。
王立志说,企业入驻园区,利润支撑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销售大大增加,比原来增长20%以上;二是产品价位提高,同样产品单价基本比原来提高了5%~10%;第三则是变“中国制造”为“俄罗斯制造”后,直接带来关税的大幅降低,现在半成品出口比原来直接成品出口,在关税上降低了70%。
“抱团取暖”的利益攸关
以前,很多“走出去”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单打独斗”闯国外市场,常常面临巨大风险。
建设华宇园区的“开园功勋”王立志在俄打拼近二十年,他认为,想更好地生存就要“抱团”,要充分利用园区在俄罗斯的实力,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由经济实力雄厚和国际贸易经验丰富的大企业“开路”,就可大大规避风险。
“当年,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的一次封库中,我们就损失了5000万元的货。”鞋企小老板徐凯旋现在说起曾经的遭遇仍然心有余悸。他在权衡境外园区的优势,毅然入驻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
虞晓红说,“有园区的‘庇护’,使企业规避了风险,减少成本,并且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她指着生产线上正在加工的半成品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正规通关来计算,一双半成品鞋进口的关税为5%,而成品鞋的关税则达到15%。由于受包装限制,一个货柜的成品鞋最多能装3000双,但如果是半成品的话,一个货柜能装18000双,单是运费,前者要比后者高出6倍左右。
“园区先驱”的良语忠言
“把企业搬到俄罗斯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落户华宇经济贸易合作园区的吉林抚松金隆木业总经理战忠玉告诉记者,公司产品97%销往欧洲和美国。
外国不断采取的反倾销、技术壁垒以及绿色壁垒等,曾使吉林抚松金隆木业损失严重。为不失去发达国家市场,公司最终选择入驻华宇集团在俄园区的扎伊姆加工区,利用俄罗斯丰富的木材资源,加工生产符合美国客户要求的产品,经俄罗斯口岸销往美国。“这样不仅留住了老客户,守住了美国这块市场,并且由于原材料成本和关税的降低,大大提高了收益。”战忠玉说。
虞正勇,鞋企老板。2009年底,他经营的森楠鞋厂落户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生产高档女鞋。现在,90%的中国人在俄罗斯销售都是依靠批发大市场,虞正勇却打进超市,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以后不管批发大市场有没有,我依然有我自己的营销网络。”虞正勇给后来者提了个醒:这里机会很多,利润空间很大,但要看到的是这里风险也很大。比如说做服装、鞋帽,俄罗斯人的审美与中国人不同,如果不符合俄罗斯人的审美,那就会成为垃圾。
用陪同采访的康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儒祥的话说,这里是风高浪急水深鱼大。(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