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之争秀出中国山寨品牌“灵魂”
【中国鞋网-要闻分析】正在对着中国三、四线城市摩拳擦掌的时候,它却发现有一个名叫“”的“孪生兄弟”已经占据了市场。
“孪生兄弟”对簿公堂
体育巨头阿迪达斯曾制定了一个名为“通向2015之路”的计划,目标是把阿迪达斯深入到中国1400多个低线城市。正在阿迪达斯对着中国三、四线城市摩拳擦掌的时候,它却发现有一个名叫“阿迪王”的“孪生兄弟”已经占据了市场。
看着“孪生兄弟”巨大的价格优势,阿迪达斯终于按捺不住了。2008年8月,阿迪达斯正式将阿迪王诉至法院,前者认为后者倒三角的“山寨”商标与己相似,侵犯其商标专用权,构成不正当竞争。
此案在历时近5年后,终于以和解告终,双方达成协议。网传协议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被告阿迪王(包括经销商、区域代理商、加盟店)不得继续在产品、包装物、宣传材料上使用含有阿迪王三角标logo和“阿迪王”标识的商标;二是自4月7日起,阿迪王的所有店铺不得出现三角标和“阿迪王”字样。若出现违约,须赔偿300万元。
阿迪王公司工作人员叶某向新金融记者否认了此说法,“公司没有放弃(中文商标和logo),也并不是别人说的4月7日以后就不能用了,只是会做一些对应的整改。”他表示,具体整改措施按照协议规定不方便透露,但双方都会做自己的调整。叶某语气透着自豪,他说:“以和解的角度来说,应该是我们赢了这场官司。”
换标背后风起云涌
日前,有消息称阿迪王一些门店加大打折力度倾销商品疑为更换logo做准备。“我们只是在处理库存。”叶某否认这一说法。“体育品牌库存都很多,就算、、他们的店里也都在倾销剩余的库存。库存的压力也是我们同样面临的问题。”他强调:“不是我们在处理有三角标的货,而是整个行业都在做处理库存这个工作。”被问到侵权案和解对阿迪王销售状况有没有影响时,他用两遍“挺好”来回应。
对于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真相到底是什么?新金融记者试着在淘宝搜索栏上搜索“阿迪王”三个字,但出来的搜索结果却清一色地自动识别为“adivon”。标题中“阿迪王”三个字已不见踪影,甚至一些产品图片上原来的三角标已悄然换成了新的logo。阿迪王的官方网站上亦是如此。
新金融记者就此现象多次致电阿迪王总公司,但工作人员开始以各种理由拒绝回应。而记者向阿迪王天猫官方旗舰店的客服确认此事时,客服也只是反复强调“我们是adivon”。
对此,其他网络分销商表示,分销商网页上标明的价格、产品图片、描述等都是供应商提供的。此次,他们都接到了供应商要求将产品标题去掉“阿迪王”改成只有英文的通知,并且新推出的产品图片上,均没有三角标。“阿迪王新品全部都改用了新商标,中文名字没改的就要清退了”。网络分销商解释道,“你不合作就解除合作关系喽。现在供应商叫我将所有产品前面加个阿迪达斯我也一样得奉命行事。”
据悉,这个指示大概从三四月份开始就陆续下达下去了。而新标已使用了一段时间,大部分网络分销商表示销售量方面没有受到影响。
“质量过关的情况下品牌不重要。”一些分销商认为。“但就搜索关键词来说会有一定的影响。之前标题有阿迪王,一些消费者搜索阿迪达斯时,如果只输入阿迪,就会有阿迪王的产品也出现在搜索结果的情况。现在只剩下英文了,搜索进来的自然就少了。”
也有一些分销商认为换标之后阿迪王的品牌影响力会下降很多。“相对于没接触过这个品牌的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来说会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会在社会舆论下选择观望甚至抵触(阿迪王)。”他认为,“阿迪王现在应该做的是加深品牌辨识度和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程度。”
而对于未来adivon的中文商标,分销商都表示不清楚。“现在的品牌名就是adivon,至于以后有没有中文名、中文名叫什么,那都不是我们分销商能参与的了。”对于旧标剩余的库存,分销商表示没有接到下架或限期销售的通知。“应该就继续卖吧。”
山寨效应引发争议
阿迪王品牌2006年创立于福建。在阿迪王创立之初,就因其极具山寨气质的中文商标、logo和口号而饱受争议。《商界评论》杂志社评论员张若夫曾表示,正确定位和另类营销造就了阿迪王的成功。
尽管阿迪王凭借着价格优势和质量保证迅速在三、四线城市占据一席之地,但这个“传说中的品牌”却一直没有摆脱消费者对其“山寨品牌”的定位。对此,阿迪王总公司工作人员叶某对新金融记者无奈表示:“公司一直以来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战略方针,只是和别的品牌走的路线不一样,所以会有一些误解。”
网传,2012年这个靠山寨起家的“草根”品牌竟然在全国运动品牌遇冷的市场大环境下,创下了净利润1.1亿元的惊人成绩。新金融记者就此说法向叶某确认时,他揶揄称,“网传阿迪王是宇宙超级战靴那也是真的吗?”“1.1亿元是忽悠人的。”但问到具体数字时,他则表示,这属于企业内部机密,不方便透露,但肯定没有一亿元那么多。
公关事务负责人韩晔在谈及阿迪王时说:“体育用品企业品牌的塑造,在做到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标识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相关体育资源,做到垂直化、专业化。”她认为,山寨、模仿等手段只能解一时之渴,对品牌的长远发展远远弊大于利。民族体育用品企业在塑造出良好品牌形象的同时,还应在相关的营销和产品开发方面下大功夫,方可打造出实力均衡的体育用品企业。
而财经评论专家认为,中国任何山寨品牌都是一个从模仿克隆慢慢到创新的渐变过程。但问题是这个过程需要多久。他表示:“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识越来越高、国家对自有品牌也加大了扶持力度,这或许就是决定国内山寨品牌最关键的转折所在。效仿无所谓,但关键是需要有自己的灵魂。”(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