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走向品牌“国际化”仍需先苦练内功
【中国鞋网-品牌观察】国内体育运动行业的寒潮已经过去了吗?体育可能会说是。
2月23日,在2014第三季度国际新品订货会上,匹克与美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乌克兰、巴林、瑞典3国代理商,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匹克集团董事长许景南表示,匹克将加速国际化进程,争取在3年内实现进入100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目标,为早日实现海外销售额百亿元目标打好基础。
截至2013年6月30日,匹克赞助了18名NBA球员、3支NBA球队以及9个国家的国家篮球队。现在又将目光投入了中东欧市场,在刚刚结束的索契冬奥会上,匹克就赞助了斯洛文尼亚代表队。
3年进入100个国家和地区,在行业整体萧条的情况下,匹克何来如此的雄心?
分析一下去年下半年匹克的业绩或许可以得到答案。
依据财报,2013年三季度,匹克部分零售网点的同店销售金额与2012年同季相比有低单位数的增长。同时,去年11月,匹克称,2014年第二季度订货会订单总额(按批发价计算)与2013年同季实际销售额相比,有较高的单位数增长。
在这之前,匹克的业绩很不好看。
2012年是中国体育运动行业的寒冬,这一年各企业业绩纷纷下滑,匹克同样业绩惨淡。当年,匹克营业额为29.03亿元,较2011年下降了约37.5%;净利润3.11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60.1%;关店1323家。
2013年上半年仍旧没有多大改观。其2013年中期财报显示,上半年营业额减少27.3%至11.7亿元,净利为9000万元,较2012年同期下降62.5%,关店289家。
其实,很难说目前匹克的形势很乐观,可能仅是刚刚“止血”而已。2014年第二季度的订单总额虽然有所上升,但这是否能在消费者那里变现还是未知数。
或许,匹克是想避开国内体育运动品的红海,在国外寻找一片蓝海,毕竟目前包括、等国际体育都开始向中国三四线城市渗透。然而,很难想象,在不同文化的市场中,匹克可以继续依靠渠道、门店数量的激增来占领市场。一个在国内市场尚难立足的企业在国外会如鱼得水?
不得不说,匹克“3年进入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步子迈得太大了。
匹克应该吸取在美国和西班牙市场失败的教训,应该先立足国内市场,国内市场没有做好的情况下,不宜盲目在国际市场进行扩张。其实,目前匹克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并不明显,可能只有价格这一张牌。而如今国内原材料、工人、工资等成本不断上涨,匹克的价格优势也越来越弱。
现阶段对于包括匹克在内的中国体育运动品牌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扩张,更不是在国际市场扩张,而是调整转型。之前在国内市场的盲目扩张已经让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目前整个行业也确实处于转型期,从过去依靠渠道、门店数量的增长向依靠品质增长转型。不转型就是死路一条。
采取了关店、去库存等措施之后,对于匹克来说,有更长的路要走。首先要明确定位,目前中国体育运动品牌差异性很小,互相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匹克要实现产品的差异化,让自己和对手有所不同。其次,以消费者为中心,用技术和设计提高产品品质,以品质代替数量,注重消费者体验;第三,注重管理,实现集约式发展。最后,匹克要在O2O方面继续进行探索,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
只有在国内市场站稳之后,有了一个成熟的品牌,匹克的国际化才会顺当一些,否则只有自食苦果。(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