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大败局”凸显大企业病 轻装上阵刻不容缓
【中国鞋网-要闻分析】宗庆后进军零售业的豪情壮志犹在耳边,娃欧商场却已“早夭”;苏宁线上线下的策略曾一度成为媒体追捧的热点,但是年初和年终财务报表的下滑让媒体集体转变笔锋;坐拥中国首富名号的王健林,却对万达百货和万达O2O无能为力。沃尔玛这种拥有全球霸主地位的零售企业,也止不住闭店调整。零售业怎么了?大企业们怎么了?
多元化的教训
随着企业的成长发展,乃至功成名就,企业的创始人或者接班人常会忘记企业在发展途中的经验,过分自信地去进行多元化发展。关于多元化教训的案例,最值得一提的可能是娃哈哈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着保健品市场如火如荼的增长,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毅然决定退出激烈的争夺战,收缩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主攻不被热捧的儿童营养液市场。几年以后,当年与之齐名,甚至名声盖过它的太阳神在多元化的策略下,因为保健品市场的崩盘而断送了整个太阳神的前程,成为吴晓波《大败局1》一书中的经典案例。而娃哈哈却迎来了儿童营养液市场的井喷,成为快速发展的企业,奠定了其后二十多年发展的最坚实基础。二十多年后,娃哈哈,这个曾一度让宗庆后成为中国首富的饮料制造零售企业,由于想分购物中心零售的一杯羹(或者可以理解为分商业地产的一杯羹),犯了二十多年前竞争对手犯过的错误——多元化。
这两年,百货零售和商业地产集体进入下行期,再加之娃哈哈毫无经验购物中心营运的经验,第一家娃哈哈商场不论在经营还是装修设计业态布局上无一不备受网友吐槽。今年更是爆出面临解约,其实已放弃购物中心业态等尴尬新闻消息。对于宗庆后来说,这个尝试付出的代价是娃哈哈可以承受的,但是他是真的忘记了多年前自己收缩多元化战略从而奠定娃哈哈的领军地位的战略吗?还是宗庆后仍然是一个耳聪目明的企业家,这次进军娃欧商场只是给其女一个尝试教训,给年轻人上堂课,用这种方式来给女儿警醒?
成也媒体败也媒体
去年的时候,对于苏宁推出线上线下同价策略,媒体的主调都是追捧,成为企业在O2O途径中的最典型案例,不少媒体纷纷前往苏宁超级店采访参观。然后时至今日,随着2013年财报和2014年上半年财报的公布,苏宁销售额和利润总体下滑成为趋势,并且毫无改善的迹象,今年媒体的主调因而转为苏宁转型失败,只有极少数言论还在宣传主张改革需要一定时间验证。从去年到今年,苏宁给笔者总体的感觉是“说得比做得好”。自从苏宁在战略上贴近互联网以来,一直非常热衷于媒体炒作,包括线上线下同价策略,免费贴膜,大打促销战,但是免费贴膜的膜劣质,促销战价格没有真正下浮,移动端的下载量一直都不在苹果APP STORE前两百名,实体门店完全没有达到体验店的效果,微信端的内容完全没有大企业的作风,从文字写作风格的假“高大上”到配图的丑陋——这些无不凸显苏宁的急躁。
《大败局1》中大部分的失败案例,都是因为盲目追求媒体广告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第二年完全不顾企业实力大量增加广告预算,甚至有些企业拿自己一年的营业额去投一个央视广告,成为所谓的“标王”。结果往往是第一年效果不错,第二年效果良好,第三年回稳,第四年弊端凸显……企业发展良好的时候媒体不断追捧,等到企业弊端凸显,服务、售后、产品都无法跟上广告带来的巨大销售量时,企业也变得脆弱起来,往往媒体的一篇负面报道,就让企业毫无招架之力。其实,负面报道通常只是导火索,真正的败因是企业自身营运问题的集中爆发。
野蛮生长的弊病
万达的成长,多少有点中国房地产市场野蛮发展所带来的运气和企业野蛮发展的原罪。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增值最快的就是房产。万达在全国圈地发展,万达广场遍地开花,因为商业地产的增值使得万达的资产水涨船高。其他零售企业的苦心经营多年,却远没有万达买一块地进而增值积累的财富来得多。所以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与其说万达经营得当,还不如说万达投资地皮得当。(当然这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万达的经营,而是更强调增值给万达带来的效益。毕竟开发地产的不在少数,而成为全国首富的也就王健林一人)。如果基于这样的背景,就能理解万达百货以及万达电商的整体营运能力了,这其实是一家做地产的公司,对于做零售似乎缺少一些蕙质兰心。
某种程度上,娃哈哈的多元化,苏宁的热衷媒体,万达的野蛮生长,都是企业的一种病(大企业病),得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长以后,一些企业的财富和名望会迎来爆发期,创始人多少会滋生些自己无所不能的心理,甚至出现好大喜功的行为,企业员工则享受着大企业带来的福利(包括优越的工资收入、稳定轻松的工作等),大部分员工会自动进入安稳模式,以致使得整个企业都变得慵懒,缺乏创立阶段的拼劲。人的“变质”,影响策略的变化,进而在企业营运中显现,最终导致败局。
连诺基亚这个曾经全球手机的霸主都败下阵来,更何况国内的零售企业们。去大企业病,轻装上阵是零售企业目前刻不容缓的事情!(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