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鸳绣履」聊一聊中华足下的文化演变
大约出现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最原始的鞋,由兽皮、树皮制作而成。
新石器时代的鞋子谈不上样式与美观,堪堪切割成足形,只是为了保护脚免受伤害。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纺织业的发展,布料的使用衍生出更多样式的鞋。
殷商时期,初步建立了礼制,鞋在做工、装饰上有了更多的考究,材质、图案、用色方面开始有了严格的区分。贵族穿翘头船式样的翘尖鞋,武士穿薄底翘尖皮履。贵族除穿皮履外,还普遍地穿着各种麻质、丝质的鞋。
到了周朝,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在服饰上有了进一步的阶级划分。贵族统治阶级从天子到士,服饰各有差异,还专门设置了“司服”一职,掌管王之吉凶衣服,辨别其名号物色与用途。舄(xì),始于周朝,常用于祭祀、朝会,为王为王(后)及诸侯所穿,颜色有差,大抵与冠服相配。

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引进胡服,用以装备军队。从此,皮靴盛行两千多年,不仅仅运用于军事作战,隋唐宋元明几乎代代皆穿用。

秦汉时期有丝履、木屐、草鞋。该时期皮革资源较丰富,且男女鞋款已有了明显的区分。男人穿方头鞋履,表示阳刚从天;女人则穿圆头鞋,意喻温和圆顺从夫,遵循天圆地方之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木屐的盛行时期。北齐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流行穿屐。这个时期的木屐不仅用于出行,还用于家居。

隋唐是服饰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民族文化交流密切,社会繁荣开化。少数民族元素流入中原地区,唐代鞋履最突出的则是高耸的头部(即称高缦),当时流行胡地色彩斑斓的翘头鞋、勾头鞋等。

宋朝人穿皮革、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宋代亦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随着鞋履文化的发展,社会上开始出现专售鞋履的铺子。

明代男鞋多以厚实为主,质料样式多样,一般北方穿菱纹琦履,江南着棕麻鞋;女子沿袭缠足之风,穿“弓鞋”。“弓鞋”是以香樟木制成的高底鞋。明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朝廷禁止庶民百姓着靴。

清朝为满族统治时期,男子着便服以鞋为主,着公服穿靴。满族女子着旗鞋,又称花盆底。鞋面也绸缎所制,着刺绣,镶珠宝,穿起来显得身材高挑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妇女或身份低下的下人多穿平底鞋。
社会发展至今,鞋子的种类多不胜数,各种功能的鞋子层出不穷。选鞋子不光看外观,最重要的是挑一双舒适合脚的。真皮的鞋子透气性比较好,不会捂脚。一般橡胶大底很软,脚底就会走路舒服,复合大底很硬,脚底容易磨泡。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