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服制造借鉴美国经验 亟待破解转型瓶颈
【中国鞋网-行业新闻】“现在很多温州企业家子女并不想继续做父辈那些辛苦的制造业,他们或寻份安定的工作,或寻找新兴的投资领域。温州的实业谁来做?或许下个十年、二十年,这将是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黄时谊说。
鞋服等制造业沦陷
皮鞋、服装等温州过去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均呈现出行业的群体性迁移、热衷房地产投资和民间借贷的倾向。
有的人在做担保,有的人在炒房,尽管他们并不喜欢被称作“温州炒房团”。
温州一家打火机企业的负责人,苦心经营10多年后,在前两年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自己则辗转全国各地炒房。
“国八条”出台后,他感觉楼市形势不明朗,所以过完春节就在温州猫着,有时间就到厂里转转。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抱怨说,眼看着国外客户的订单快要到期,却招不满工人。
他不想让同行知道自己在炒房,因此不愿披露姓名:“炒房是女人的事情,男人还是要有点自己的事业。”
鞋服等制造业企业投资房地产,在温州已蔚然成风。
在传统支柱产业走向没落的同时,温州的房价却在节节攀升。“温州房价是被炒起来的,这跟脱离实业的资本当然有关系。”温州中小企业投资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周德文介绍说,国际金融危机后,温州企业外迁、民资外流明显加剧。去年以来,温州的厂房交易火爆,厂房出售、出租明显增多,一些企业计划迁到外地去;一些企业活不下去了,干脆卖掉厂房。这些资本大多流向房地产,且有加速态势。
近期,竞得温州龙湾中心区某地块的开发商,融资渠道涉及多家鞋业、阀门等制造企业;而由8家集团、19家公司组建的瓯联财团注资温州某开发商,竞得市区一地段、配套俱佳的地块。
在不久前公布的一份“2010年温州市百强企业”名单上,有40多家制造企业涉足房地产开发,其中不乏康奈、奥康、报喜鸟等知名制造业企业。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行长吴国联介绍说,根据该行的相关调查,被调查的温州企业中50%以上或多或少涉足房地产行业。
“空心化”危机乍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来时,温州停业、倒闭的中小企业高达20%。如果任由已现端倪的产业“空心化”蔓延下去,下次金融危机来袭,温州停产、倒闭的企业比例可能会远远超过前一次。
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向温州市政府提交的一份报告称,银行对工业信贷增长明显,但并不见工业增长大幅提升。
这份报告还指出,多年来温州除了正泰、德力西等20多家企业,再没有在本土上形成有影响力的经济主体。而一些本土大企业在外地的投资额、产出规模已超过本地。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温州企业把实业企业当做“提款机”,把该用到实业上的钱都投到了其他地方。
“实体企业是经济的基础,很多传统制造企业对实业信心不足,从而脱离制造业,这给温州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难题。”周德文对记者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来时,温州停业、倒闭的中小企业高达20%,如果任由已现端倪的产业“空心化”蔓延下去,下次金融危机来袭,温州停产、倒闭的企业比例可能会远远超过前一次。
周德文这张“乌鸦嘴”信口拈来的数据,从多方面得到印证。
2010年,温州市有2000多家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半数为制造业及关联企业;温州制鞋企业从2003年的4000多家,下降到目前的3000多家;温州紧固件行业近几年已消失的企业超过上千家;温州金属打火机行业企业从鼎盛时期的500多家,减少到仅剩100家。
2010年10月份,温州市居民储蓄余额,比9月份一下子减少了80多亿元,而这些资金大多进了股市、楼市,有的则加入了“炒煤团”、“炒棉团”。
从实业中逃逸且迅速放大的民间资本,犹如火山临近爆发。
空心化
所谓“产业空心化”,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本地之外,使物质生产在当地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
空心化的判定
有人认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了第二产业,以至大于一、二产业之和,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即是产业空心化。
一种看法认为,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产业结构软化问题,产业结构软化不能与产业空心化混同起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论第一、二产业的比重怎样下降,只要它是建立在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三大产业间形成良性循环关系这样的基础上,就不能说是产业空心化。
空心化的后果
空心化形成后,物质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明显减少,进口逐渐增加并超过出口,以致出现国内物质需求依赖外部进口的供求结构,造成贸易收支(主要是工业品贸易收支)恶化甚至转向逆差。
美国经验
美国现在所经历的转变,不是从“工业化社会”过渡到“服务性经济”,而只是过渡到另一种工业社会。事实上,一度被视为“夕阳工业”的美国制造业,近几年又出现了新的生机,成为美国有革新精神的部门。正是制造业的复苏,有助于美国避免陷入严重的衰退。